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從佛經中看佛陀度化外道的故事 3

從佛經中看佛陀度化外道的故事 3

法句譬喻經?卷第三?奉持品第二十七》:

(白話譯文)

佛在世時,有一位長者婆羅門名叫「薩遮尼犍」(又譯「薩遮」),有五百位弟子。薩遮尼犍博學多智,辯才議論超越群倫,可謂無人能出其右。但是,薩遮尼犍卻起大憍慢、貢高一切,認為天下無人能超越自己。他常以薄鐵片包里住腹部,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便高傲地說:」因為我怕滿腹的智慧會溢出來。」

聽人們說佛陀已契悟真理,成就佛道,薩遮尼犍非常不以為然,因妒心熾然,無時無刻不得心安。一日,薩遮尼犍告訴弟子們:」我聽說瞿曇沙門自稱為佛,我現在要去找他辯論甚深妙理,一定會讓他心生惶恐而不知所云。」

於是,薩遮尼犍帶著弟子們浩浩蕩蕩來到佛陀凈住的祇洹精舍。當他遙見世尊相好光明的金色身,喜懼交雜。他來到世尊面前作禮,佛便請其就座。

薩遮尼犍一坐定,便向佛陀提問:」什麼是道?什麼是智?什麼是長老?什麼是端正?什麼是沙門?什麼是比丘?什麼是仁明?什麼是有道?什麼是奉戒?如果你能為我解答這些問題,我願成為你的弟子。」

對於薩遮尼犍提出的一連串問題,世尊慈悲地開示:」修行人應當勤勉好學,為人正直,依法修行,懷抱著出世最高的智慧,才是真正地修持正道。」

」所謂的智者,不必以辯才逞口舌,若能心中坦蕩、無憂無懼,且能持守善行,即是智者。」

」能被尊稱為長老者,並不是以年長為老,如果滿頭白髮卻愚昧無知,如何堪為長老?若能正念真理,慈悲關懷一切眾生,明智通達如鏡,方可稱為長老。」

真正的端正莊嚴,並非指華麗的外表,假使僅有華麗的外表,但內心慳貪、妒嫉,虛偽、掩飾,言行不一,就不是真正的端正。唯有真正去除惡念捨棄惡習,斷除煩惱根源――貪、瞋、痴,具足智慧、心無掛礙者,才可稱為真端正。」

所謂出家沙門,並非必是剃除鬚髮的人,如果雖然剃除鬚髮,但只會打妄語、貪婪無厭,慾望熾盛,就如同凡夫。能夠防非止惡,以廣大的願心弘法修行,息滅內心的妄想、執著,則可稱為真正的沙門。」

真正修道的比丘,並非指按時托缽乞食者,如果做出違背正道的行為,追求名聞利養,只是徒有比丘之名罷了。能夠斷除惡念、惡行,努力勤修清凈梵行,智慧增長,即能破除痴暗,這才稱為真比丘。」

真正的仁明,並不是空口說白話,若用心不誠,則非仁者,只是虛有其表而已。這念心若能清凈無為,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即是真正的仁明。」

真正的修持正道,並非只是救濟某個眾生,而是不殘害生命,普濟天下一切眾生,怨親平等,這便是修持正道。」

奉持凈戒正法者,不必多加言說,只要自己能依法而行,終身守道,便是奉持凈戒正法者。」

薩遮尼犍和他的五百弟子,聽聞佛陀開示之後,心開意解,法喜充滿,放下傲慢自大,皆發心出家為沙門。而薩遮尼犍一人更發菩薩心,行菩薩道;其餘五百弟子,亦證得阿羅漢果。

(推薦幾篇很好的文章:「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見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聞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六解一亡」、「《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征心」、「《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開示的唯心識觀法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的精彩文章:

從佛經中看邪淫的十種果報

TAG: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