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遊民專欄|小小的芬蘭用什麼槍,在1940年打殘了蘇聯紅軍?

遊民專欄|小小的芬蘭用什麼槍,在1940年打殘了蘇聯紅軍?


  衝鋒槍是二戰的主角,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有如此大量的衝鋒槍服役。在二戰這麼多衝鋒槍中,蘇聯的波波沙生產速度快、部件少、成本低,又比斯登之流更精準、耐用、可靠,是二戰衝鋒槍的豪傑。但蘇聯並不是最早開始使用大規模衝鋒槍的國家,與之恰恰相反的是,他們是既一戰以後第一個被衝鋒槍打得頭破血流的國家。二戰前期,一款來自北歐的索米重新定義了衝鋒槍的使用,促使了波波沙的誕生。





親愛的達瓦里希,衝鋒槍永遠不嫌多





被芬蘭人繳獲的T-28坦克




  很多人認為索米是二戰最好的衝鋒槍,完勝波波沙之類的「量產垃圾」。誠然,在我們這一代接觸的大部分機戰作品裡,總會出現「原型機吊打量產機」之類的設定,但現實情況往往是不是這樣。





衝鋒槍:不適合傳統野戰的武器





1918年手持MP18的德國士兵




  在談索米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是衝鋒槍?簡單的來說就是一款可以全自動射擊的大尺寸手槍。儘管有所爭議,德國的MP18 I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衝鋒槍。MP原文為「Maschinenpistole」,直譯過來就是機關手槍。衝鋒槍在塹壕戰時被用於增強步兵班的火力,以達到快速清理戰壕的目的。比如在一戰晚期,德軍曾投入了成批裝備MP18 I衝鋒槍的精銳步兵,他們被稱為「突擊部隊(Sturmtruppen,國內有時也將其翻譯成『暴風突擊隊』)」,用於突破敵軍防線,他們給英法聯軍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暴風突擊隊:不是左邊的白兵;也不是右邊的二戰德軍





正統的帝德健兒,英法的噩夢




  就如之前所說,衝鋒槍本質還是一把全自動的、大號的、或許打得准些的手槍,所以手槍存在的問題,她都有。早期的衝鋒槍,如MP18 I博格曼和M192湯普遜都存在遠距離精度不足的問題;其極快的射擊速度也讓槍手難以仔細瞄準,所配套的大容量彈匣也因為技術原因經常卡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軍隊都對衝鋒槍這種武器的實用性表示懷疑,依舊繼續使用傳統的栓動步槍作為一般步兵的武器。





這種地形下,直射火炮很難測距進行有效攻擊




  但是,有些國家的地形很特別,傳統步槍的火力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而芬蘭就是其中之一。縱橫交錯的峽谷、星羅棋布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和冬季厚厚的積雪決定了這個國家不會發生當年歐洲交戰距離動輒上千米的大戰。相反,它們為近距離的伏擊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同時,近距離交火更需要瞬間壓倒性的火力,所以,最合適芬蘭這個小小的國家的輕武器是衝鋒槍,而非步槍。





研製:「索米」系列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系列的軍事限制被套到了新生的魏瑪共和國上。由於擔心這一新武器的軍事潛力,英法特別規定,除部分警察單位以外,德國武裝力量不得擁有衝鋒槍。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將MP18 I授權給了瑞士工業公司(Schweizerische Industrie Gesellschaft;即大名鼎鼎的西格公司,SIG)來進行生產銷售。這些MP18的瑞士版在當時被稱為西格-博格曼M/20式衝鋒槍,以加以區分。從1922年開始,芬蘭的國民衛隊(suojeluskunnat;獨立於芬蘭陸軍)便開始大規模購置M/20衝鋒槍。儘管M/20在1927年停產了,但後來,依舊有1415支進入了國民衛隊的武器庫。





上圖為M/20,下圖為MP-28 II




  M/20衝鋒槍像任何瑞士武器一樣有著極高的質量,但依舊不是芬蘭人最理想的武器。她實在過於昂貴,甚至每一個彈匣都需要工匠手工磨合併加以編號,以保證插入的流暢性;專為戰壕設計的側供彈系統也因為經常掛到樹枝而不受士兵們的喜歡;另外,芬蘭惡劣的自然環境更讓其內部結構飽受折磨。芬蘭也無法自產該槍,多家芬蘭公司嘗試仿製,但仿品質量低下,算下來還不如繼續從瑞士購買。





埃莫拉蒂年輕的時候




  供職於「中芬蘭」團(Keski-suomi regiment,這是芬蘭陸軍的一個步兵團)的軍械師:埃莫·拉赫蒂,認為他可以比單純仿製做得更好。早在1921年,他就基於MP18 I設計了一款原型槍。在當地的一個鐵匠的幫助下,埃莫製造出了一把僅長30厘米的原型槍,證實了他設計的可行性。終於,在1922年,埃莫在芬蘭坦佩雷(Tampere)的一家工坊的協助下製造了一把全尺寸原型槍。對於這款被命名為M/22的槍,國家並沒有給予任何政策或財政上的扶持,但她依舊吸引了一些高級軍官的注意,並在1923年上交國防部以進行審核。儘管該槍最終並沒有通過,但她依舊展現了巨大的潛力。





「衝鋒槍公司」的成立文書




  在北極以南、波羅的海以東、蘇聯以西,一個名為芬蘭的國家正面臨沒有足夠好的衝鋒槍的大危機。面對國家的危機,以槍械設計師埃莫·拉赫蒂為中心的四名男子(埃莫·拉赫蒂、柯貝拉上尉、科斯金中尉和博耶斯伯福中尉)站了出來。為了保護我們最喜歡的國家,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偶像!





成為偶像……當然不




  偶像團體或許可以解決廢校危機,但除非你是來自日本的高中生,否則偶像是無法用愛設計衝鋒槍的。所以,他們成立了Konepistooliosakeyhti? Oy(直譯:衝鋒槍公司)。如同這個名字所暗示的一樣,這個公司只是為了這款具有巨大潛力的衝鋒槍而成立。由衝鋒槍公司設計的衝鋒槍,聽上去到是頗為滑稽。





KP/-26「索米」




  埃莫和他的同事一直在完善他們的設計,並成功吸引到了芬蘭國防部的興趣。1924年八月,Konepistooliosakeyhti?公司向曾有仿製MP18 I經驗的AB Tool Oy公司下達了100支KP/-26的訂單。作為一款趨近成熟的產品,她配有36發7.62x21毫米魯格彈的曲線彈匣,造型頗為獵奇。




  KP/-26和為世界熟知的「索米」——Kp/-31在外觀上區別只在於槍托、快慢機和彈匣上了,她們甚至都可以快速更換槍管。事實上,在1925的一份文件里,埃莫設計的KP/-26被命名為「索米」。這是個很奇怪的名字,因為,在芬蘭語里,它指的就是芬蘭這個國家,換句話說,這相當於把這把槍命名為「芬蘭」。




  想像一下,當湯普森被命名為「美國」,波波沙被命名為「蘇聯」時是個怎樣的情況。不過,考慮到這事實上是芬蘭第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衝鋒槍,也不會太意外了。但是,直到1930年,芬蘭人一直都無法自產槍管,所以這支「芬蘭」的槍管來自英國的伯明翰武器公司。槍上的復進簧則來自瑞士,博格曼M/20上的一模一樣,稱不上是完全國產。




  1925年二月,13支樣本被送到芬蘭軍械部進行審核。這款經過改進後的衝鋒槍造價只有2200芬蘭馬克,大大低於博格曼M/20的4500芬蘭馬克。軍械部在審核中發現兩個問題:彈匣不通用於每一把槍且槍管已經遭受腐蝕。無論如何,政府買下了之前生產的100支Kp/-26,其中60把配備給軍隊,40把給國民衛隊,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即使到冬季戰爭,每把M/26也僅配備了兩個彈匣,極有可能是總體產量過低的緣故。





改進:最負盛名的KP/-31(M/31)




  M/26小小的供彈口裡裝著的曲線彈匣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它不僅破壞了整體的顏值,更導致了嚴重的供彈問題。埃莫本人則覺得槍托不夠結實,無法承受戰地的折磨。一些源自博格曼的設計也導致了較低的可靠性。毫無疑問,這把「索米」需要進一步改進。





自由槍機開放機匣的設計並不複雜




  事實上,經過埃莫和他的同事改進後的KP/-31依舊保留了M/26的槍匣結構,這使得它保留了較多MP18 I的特徵,顯得德味兒濃濃。和MP18 I 一樣,KP/-31採用了自由開放式槍機 (Blowback Open bolt),結構相當之簡單,基本上就是被一個彈簧驅動的槍機,通俗點說:它本體有些像是一個大鋼塊,通過前後運動撞擊子彈的底火以全自動射擊。其上膛機制則比較「復古」,在復進簧的下方,有一個如同栓動步槍一樣的設計。這個部件和槍栓相連接,拉動它從而使槍機進入待擊位置,彈匣中彈簧將子彈推入槍膛,完成上膛動作。為了把射速控制在一個可以控制的程度,埃莫很有創意的在固定復進簧槍的帽(Cap) 的底部轉了幾個小孔,通過大氣壓來降低射速至900發每分鐘,讓槍支變得更容易控制。





KP/-31,乍一看,它的外觀確實和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有幾分相像




  KP/-31的槍機像MP18一樣,使用一整塊鋼錠通過機床鍛造而成。但和外面那些同樣採用自由開放式槍機的「騷艷賤貨」完全不一樣,KP/-31很實在,一點也不做作。槍匣使用來自鄰居瑞典的優質鉻鎳鋼,槍機部分則被特別加硬到55RC。這有效的增加了槍栓的耐腐蝕性,極大程度上滿足了芬蘭軍隊對於可靠性和精度的要求。代價也很明顯,KP/-31空槍重量高達4.72公斤,甚至比AKM(3.1公斤)還重。鍛造這一工藝也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大規模量產的難度,但考慮到同時期的衝鋒槍皆沒有採用衝壓工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一個簡單的裝置,槍管可以快速更換





驗收時100米坐姿有依託射擊的結果:左側為半自動,右側全自動




  索米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可以在幾秒內快速更換槍管——事實上M/26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衝鋒槍。這個設計一般只出現於氣冷機槍上以保證機槍的持續射擊,不難想像,埃莫對於索米的要求其實並不僅僅局限於讓它充當一把衝鋒槍,相反,他甚至想把它當班組機槍使。索米的槍管也很特別,每一把索米都會配備一根備用槍管,每一個槍管都會有一個「歸零」的標記。如果標記上的標記和另一隻槍管所匹配,那麼這根槍管不經歸零,可以保證在坐姿有依託的姿勢下、在100米的距離、打出一組十個散布不超過25毫米的彈孔。





早期40發彈鼓





40發彈鼓設計圖




  KP/-26原來窄窄的供彈口也被拓寬,曲線彈匣被一個20發容量的箱型彈匣所取代。雖然可以被強行多塞入5發子彈,但這些20發彈匣並不適合M/31這種快速射擊武器,並在冬季戰爭後停產。作為彌補火力持續性低下的手段,埃莫本人發明了一種40發的彈鼓。得益於其較小的直徑(145毫米),這些彈鼓被稱為「sissilipas」(突擊隊彈匣)。這些彈鼓理論上可以通過一個類似於「觀察窗」的上的數字讓射手知道子彈還剩多少,但實際操作上這些壓印的數字即使在大白天也很難被辨認。這個無用的裝置不僅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還降低了彈鼓那原本就低下的可靠性。無論如何,直到1935年為止,上述兩種彈匣是索米的唯二選擇。




  從KP/-26到KP/-31的完善在1930到1931年之間完成,而芬蘭政府是埃莫的第一目標客戶,可惜芬蘭國有的VKT工廠不具有生產這種全新的衝鋒槍的能力。於是,埃莫就將生產許可證賣給了私營的蒂卡科斯基公司

(Tikkakoski),Konepistooliosakeyhti?公司也就此解散。





1936年開始生產的70發彈鼓,儘管它可以塞進大約71發子彈子彈





70發彈鼓設計圖




  即便如此,KP/-31的改進工作仍在繼續。埃莫在Konepistooliosakeyhti?公司的合伙人之一,科斯金中尉,依舊在自行設計或改良索米的配件。在1935年,他開發了一款「70發彈鼓」。簡單的來說,這個彈鼓相當於把兩個35發彈匣掰彎了以後粘在一起後被一個強力彈簧頂著。這可以說是完美適配KP/-31的彈鼓,堅固,順手,相對可靠而且空載的重量和之前的40發彈鼓一樣。該彈鼓在1936年開始由蒂卡科斯基公司開始生產,在1938年總計獲得49000個訂單。考慮到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中,芬軍僅有不多於4000支的索米,彈匣的數量可以說是綽綽有餘的。





50發的「棺材」彈匣





「棺材」彈匣的設計圖




  芬蘭的好鄰居瑞典也購買了KP/-31的生產許可證,但他們並不喜歡那70發的彈鼓的過大的重量。來自Linde AB公司的工程師設計了一款全新的四排供彈的彈匣。這個單匣相當於將兩個20發彈匣黏在了一起,因為其較厚但和之前的20發彈匣長度基本一致而被稱為「棺材」彈匣。因為其錐形的彈簧,「棺材」可以在特殊工具的幫助下多塞一些子彈。芬蘭人很快就看上了這款輕便且易於生產的彈匣,在冬季戰爭時少量購進了250條,並於1940年購買了生產許可證。儘管存在裝彈手感糟糕的缺陷,在1943年停產前,依舊有120000個彈匣出廠。




  儘管不乏創意和先進之處,但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脫胎於MP18 I的「第一代衝鋒槍」。索米因為沒有使用點焊或者衝壓技術,而贏得了堅固耐用的名聲,但其代價也很明顯:又重又貴。那麼有沒有一把槍既好用又便宜呢?繼續戰爭時期,芬蘭人盯上了蘇聯人的PPS-43,將其仿製。這款名為Kp m/44的槍成本僅為749芬蘭馬克——約是KP/-31的一半。如果進行大規模量產,價格甚至可以到KP/-31的四分之一。





除了口徑改成了9毫米,並可以裝進70發彈鼓,Kp m/44的設計基本和PPS-43一致





死神:冬季戰爭中的KP/-31




  1939年,蘇聯人和德國人簽下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和德國瓜分完波蘭後,蘇聯人將目光瞄準了他們的鄰居:芬蘭。這個僅僅和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32公里之遙的國家一直視蘇聯為其唯一的假想敵,其政策也一直親近德國。斯大林認為芬蘭是德國入侵蘇聯的重要跳板,決定打一場像德國閃擊波蘭一樣的閃擊戰,徹底地擊潰並佔領這個小小的國家——畢竟,T-26騎臉怎麼可能會輸?但現實並不像斯大林想像的一般順利。儘管芬蘭最後失去了11%的領土、30%的經濟資產和12%的人口,但蘇軍和芬軍的交換比卻達到了驚人的4.6:1。





凍僵了之後用於指路的蘇軍




  在談論「索米」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前,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冬季戰爭中蘇聯和芬蘭士兵的區別。蘇聯在冬季戰爭中的兵源主要是來自烏克蘭等南部加盟國的應徵兵,他們之前可能是農民或者工人,甚至沒碰過槍。來自南方的他們也很難適應北歐那動輒零下幾十度的低溫;和蘇聯士兵不一樣,許多芬蘭士兵祖祖輩輩都是獵人,不僅槍法精湛,也可以在嚴寒中像埋伏獵物一樣埋伏蘇聯人。當然,在蘇聯士兵里也有來自西伯利亞的獵人,但直到1940年,烏克蘭人始終是侵芬蘇軍的主體。





被芬蘭人癱瘓的蘇聯車隊




  在部隊方面,蘇聯投入了許多摩托化的作戰單位,但它們只能規規矩矩地走幾條劣質公路;芬蘭人則擁有專門的雪橇部隊,這些越野滑雪的高手在雪地里有極佳的機動性。芬蘭的滑雪部隊往往在蘇聯人放鬆的時候出現,搶先發動襲擊,然後在敵人沒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撤離,只留下一地彈殼和一幫哀嚎的蘇聯應徵兵。





遭到伏擊的44師,注意右邊兩位在腰射索米




  在對付沿著公路突擊的蘇聯人時,芬蘭人一般使用「木材」( motti )戰術。這個有趣的名字主要是將蘇軍比喻成一整塊木材,需要將他們一塊一塊的切成足夠小的部分才能扔進火堆里。這個戰術的關鍵則在於持有衝鋒槍的高機動滑雪步兵將敵軍切斷,而對於芬蘭來說,KP/-31「索米」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來自烏克蘭的第44步兵師是這個戰術最大的獵物。在1939年的冬天,普通蘇聯步兵的主要裝備還是老舊但可靠的栓動莫辛-那甘步槍,沒有可以和KP/-31「索米」所媲美的衝鋒槍。這個師的摩托化縱隊在前往支援同樣被包圍的163步兵師時遭到了突然襲擊,一周內損失了超過4000人,並丟棄了大量的裝備輜重。「索米」完全對得起「死神」這一稱號,如果沒有這麼一款有效可靠的武器,蘇聯人的傷亡可能會大大降低。





屍橫遍野的第44步兵師縱隊,戰後,該師的師長、政委和參謀長都因瀆職而被處決了





結語




  「那些可以被貼上標籤、包裝、進行大量生產的東西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藝術。」馬蒂·魯賓的這句話很合適評價索米:她既不是不可替代的真理也不是追求完美的藝術品。埃莫設計「索米」的初衷是替換過於昂貴的M/20,而不是找出一把比M/20更加精準的衝鋒槍。「索米」雖然最終只生產了八萬餘支,但依舊是一把進行過大規模量產的武器,難以被稱作精細的工藝品。誠然,索米在「第一代衝鋒槍」中屬於較為精準的,但和傳統栓動步槍比起來還是差了一截,其巨大的重量也讓她稱不上小巧靈活。




  但這把來自芬蘭的衝鋒槍讓世界看到了衝鋒槍的價值,更是讓蘇聯開始重視衝鋒槍的運用。她或許不是最好的衝鋒槍,但她展現了衝鋒槍的潛力。作為一代名槍,我們不應去神化「索米」,也不可貶低她的歷史地位——是她揭開了衝鋒槍時代的帷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民星空 的精彩文章:

TAG:遊民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