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自然,並不是你所認為的自然

《道德經》:自然,並不是你所認為的自然

我們都知道,老子特別推崇自然,《道德經》一共出現過五次「自然」。

老子所講的道,完全表現在自然。但是老子所講的自然,跟我們所想像的自然有一些距離。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說清楚。

老子所講的自然,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天然。天然就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現象。萬物生育,生了,長了,然後滅了,亡了,也是自然現象,這些跟道德一點關係都沒有。

比如,今年春天特別長,是人類道德表現得好,這樣講有什麼意義?今年月亮特別亮,是因為大家有良心,我想也沒有人會相信。因為天然的事情,跟我們的道德扯不上關係,我們不能用是非來做評判。

第二個,天性。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自性。「食色,性也」,如果人連吃飯都不想的話,就太危險了;如果見到異性,沒有一點動心,那我看人類也快完蛋了。

可是現在好像越來越多的男人看到女人沒感覺,女人看到男人沒感覺。而且男女分不清,越來越多的人看著像男的,又不是男的,像女的,又不是女的。這才值得我們警惕,因為人性自然都沒有了。

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要自然地去發展,不能壓抑,所以思想家沒有一個人叫我們禁慾。人要自然發展,自然生,自然活,自然死。我想請問大家:貪生怕死是不是人性?當然是。所以,也不要笑話人家貪生怕死。但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豁出去,連命都不要,那也是自然,只不過叫作人為的自然。

在特殊的環境裡面,我們要有特殊的表現,只要不違反自然規律,人早晚都會一死,怕什麼呢?

中國人常講,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現在早走一點,將來早出生,早死早投胎罷了。

可這種話,只有在特定環境裡面才可以講,一般人不可以講,因為人是沒有權力自殺的。

第三個,合乎自然規律的、人為的種種措施,都叫自然。老子不反對人為。如果老子完全反對人為,什麼功成事遂,寫給誰看呢?你不做事能有功嗎?你不做事,那個事情能完成嗎?

所以,老子的「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違反自然的規律。

人活著就是要動,動不是亂動,而是要大有為的動,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整個人類著想。人活著要善盡人的責任。

因為人跟動物畢竟不同,我想這一點是中華道統最了不起的地方。人如果整天講權利義務,就跟人的價值相差太遠。

人是有責任的,要替天地萬物著想,要讓它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本性,自自然然地發展下去。

無為一定要大有為,無為一定要無不為。否則的話,就不合乎老子的要求。

綜上,老子所講的自然,包含三個意思:天然、天性,以及合乎自然規律的種種人為措施。「道法自然」,道效法自然,純任自然,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翻譯:遵循於自古以來就有的大道,來駕馭當今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實際。

二、感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早已存在的道理,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換個說法就是借古鑒今,古為今用。

老子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就是將學習到的前人的東西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司馬光等人編撰的《資治通鑒》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以供後人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其目的就在於讓統治者從中領悟為政之法,為君之道。

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長。

一、翻譯:我有三件寶貝,持有它們並珍藏著它們:一是仁慈,二是儉樸,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懷仁慈,所以能勇於獻身;奉行儉約,所以能夠周濟民眾;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夠成為天下的首領。

二、感悟:老子講的三寶,與事物的表面現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例如,仁慈者在戰場上,心腸軟便不會勇敢,但老子說仁慈所以才能勇敢,這不是說反了嗎?

孟子說過:「仁者無敵於天下。」這樣,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無敵。「慈故能勇」是從本質上說的,故與表面的現象相反。我們平常說的「大仁有大勇」,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認為,節儉則辦不成大事。但老子則認為,要節儉地運用資源,才能辦更多的大事。你要儉用心神、精氣,才能保持心神、精氣的充沛旺盛;你要儉用財富,才能投資更多更大的企業。所以「儉故能廣」,是從實質上說的。

人們習慣於事事搶先,老子卻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搶先去做。似乎也是說反了。如果我們承認,要順著事物的自然發展去做,而不是去拉著事物,強迫它做不自然發展,那麼,老子的話是對的,前者是無為的做法,後者則是有為的做法。

我們平時也說「瓜熟蒂落」,又說「強擰的瓜不甜」,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也知道,「十月懷胎」。當胎兒不到時間,硬要提前把他生出來,就是「敢為天下先」。不到時間,不敢把他生出來,就是「不敢為天下先」。

3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翻譯:功成名就的時候能夠急流勇退,這才是天道。

二、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達成目的,功業已經到達巔峰時,就引身後退,懂得急流勇退,這是符合「天道」的。

《道德經》中還說過一句話叫「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意思是一個人手中的武器已經很鋒利了,但越鋒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東西就會損壞,所以不能長久保持。同樣的,一個人功成名就了,卻不懂得退讓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麼就無法保持長久。

「退」並不是指隱退逃避,消極避世,而是告訴人們在成功的時候要懂得收斂、反思,不能一味前進,而是要適當後退。

「功成身退」是一種大智慧,它啟示我們,當我們有功時千萬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動不動就拿「想當初怎麼樣怎麼樣」來說話,否則就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危險。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這是老子教給我們的又一個大智慧。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翻譯:能了解別人的人只能叫做聰明,能認識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二、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表明了老子對小聰明是持有批判的態度的,認為只有擁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說,能了解別人,懂得怎樣去應對他,這只是小聰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這個概念中,「明」顯然是高於「智」的。「明智」一詞也由此而誕生。

了解別人的人是聰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貴有自知之明,這是我們常掛在嘴邊上的話,不知道出處原來在這裡。有些道理說說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卻很難。

人貴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夠不斷地發現自己的錯誤,才能夠不因一點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完善自己。

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一、翻譯:最完美的事物,看起來好像有所欠缺的樣子,但是卻能夠永不敗壞。最充盈的東西,看起來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

二、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對大成的理解有兩種:一是獲得了極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圓滿的東西。

老子認為,再圓滿的東西看起來也會有所欠缺。同樣,獲得了極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現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滿,這是一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因為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還會有所進步。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其中盈是充盈、豐滿之意。這兩句話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論述物極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訴人們,凡事要把握一個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的狀態,才能夠保證事物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心易語 的精彩文章:

TAG:禪心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