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最古老的織品職人:「藤布對我而言就是座右銘」

日本最古老的織品職人:「藤布對我而言就是座右銘」

唐辛子專欄|職人記

有關日本職人們的故事、作品與生活

我家院子里有三株紫藤。每年晚春時節紫藤花如瀑布般開放,極美。從夏天到初秋綠蔭茂密,極陰涼。但它們的生命力也旺盛得令人憂傷:紫藤的藤蔓總是一路轟轟烈烈地向四處擴張,不僅順著外牆企圖爬進二樓的卧室,還順著整幢房子一直攀到屋頂,藤蔓的枝頭直指天空,一副要上天的樣子。尤其到了冬天,藤葉全部掉光之後,灰白色的老藤蔓依舊緊緊貼在屋子的外牆上拒絕枯萎拒絕回到地面,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根本不知道該拿它們怎麼辦。

紫藤(圖|遊絲舍)

但小石原將夫卻認為:正是這種高高捲起的藤蔓,十分考驗人的耐力和體力。想到古代先祖們居然使用這種擁有頑固生命力的植物做原材,一根一根地織成藤布,令人不得不在心裡大寫一個「服」字。儘管大自然充滿了各種威脅,但古人卻將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託付給了一根藤線。小石原將夫對此很感概:

「這以後我要將藤布一直不斷地織下去。藤布對我而言就是座右銘。」

小石原將夫:「藤布對我而言就是座右銘」

取紫藤的中皮纖維捻成藤線,再將藤線編織起來,就成了藤布。作為日本最古老的織品,藤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但在江戶時代中期隨著棉製品的普及,藤布開始逐漸退出日本人的生活圈,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銷聲匿跡。因此,雖然小石原家祖輩幾代從明治中期開始就是丹後半島的小石嘉織物的職人,但在1980年邂逅真正的藤布織品之前,小石原將夫只是從《古事記》和《萬葉集》的記載里知道一些有關藤布的傳說。

藤線(圖|遊絲舍)

《古事記》里記載著一名男神身著藤衣去向美麗的女神求婚:居住在出石的伊豆志袁登売神,是一位出身高貴而美貌的女神,許多男神前往求婚,但都失敗了。男神春山之霞壯夫也前往求婚,身穿母親用紫藤的藤蔓織成的藤衣。當春山之霞壯夫出現在伊豆志袁登売神眼前時,藤衣長出美麗的紫藤花,瞬間便俘虜了女神的芳心,女神當即與春山之霞壯夫結合成了一家人。美麗的藤衣令男神春山之霞壯夫完成了日本神話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婚活」。

日本雜誌《和樂》關於藤布的專題報道

在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萬葉集》里,也收錄著關於藤衣的戀歌:

「須磨の海人の塩焼き衣藤衣間遠にしあればいまだ著なれず」

「須磨」所指的就是位於神戶市西部的須磨海濱。這首短歌里唱道:在須磨海濱正在製鹽的人兒啊,我還不習慣你身上那粗紋的藤衣。意思是說:我們交往的日子還太短,心裡還沒有接受你呢。

「大王の製塩焼く海人の藤衣なれはすれどもいやめづらしも」

這首短歌的意思則是:就像給大王製鹽的人兒身穿的藤衣那樣,越穿越服帖越是令人傾心呀。

日文雜誌《和樂》關於藤布的專題報道

紫藤的生命力強大而柔韌,用紫藤的皮層纖維製成的藤布也非常結實耐磨。所以,用藤布製作而成的藤衣,曾經是古代日本平常百姓的日常穿著。但是因為早在江戶時代藤布就幾乎退出歷史舞台,所以,小石原將夫一直以為藤布工藝早已完全失傳。直到1980年,小石原將夫無意中看到電視報道幾位居住在宮津市上世屋的年邁老人,依舊在製作藤布織品時,不由大為震驚:「原來,藤布工藝並沒有失傳,就在自己身邊。」

小石原將夫在製作藤布

從小石原家驅車到上世屋只須半小時左右的路程,同屬於丹後半島。但因為地處山谷,氣候寒冷,難以種植木棉,所以藤布織品才僥倖保留至今。在上世屋的傳統民居里,小石原將夫見到了幾位仍在使用傳統手法織藤布的老婆婆,並在老婆婆們的親手傳授下,學會了整套的最原始的藤布製作工藝。

藤布製作是個十分費力氣的繁瑣工程。

首先要伐藤。藤布的原材料來自山上野生的紫藤枝,因為要趁春天到初夏藤枝元氣最旺、韌性最足的時候砍伐,所以伐藤是特別消耗體力的重活。

伐藤中的小石原將夫(圖|遊絲舍)

伐藤之後是剝藤。使用木槌令藤枝的表皮和中皮分離。乾燥中皮,然後用含鹼的灰汁經過四小時以上的煮沸分離出纖維,再使用河水漂洗,去除不純物質,之後再繼續使米糠湯滲泡令纖維柔軟,泡過後再次乾燥,乾燥之後,銜接成完整的一股長藤線——此時的藤線還很松疏,需要使用紡車紡捻——經線5次、緯線4次,如此反覆,增加藤線的強度與密度。最後,再使用整經機梳整,令藤線的每一根纖維都張力相等、分布均勻。

用川水漂洗,去除不純物質伐藤中的小石原將夫(圖|遊絲舍)

以上僅僅只是將紫藤蔓變成藤線,就需要十道以上的手工工序。而且,一根紫藤的藤蔓能夠獲取的纖維僅僅只有5克左右。一天八小時忙碌下來,最多只能紡出20-30克左右的藤線。而一條和服腰帶,就需要至少一公斤藤線,花費至少50天的時間。因此,藤布是一種根本無法大量生產的工藝。

但正是因為如此,小石原將夫才對藤布發自內心地充滿興趣。因為這是一件極為磨礪根性的事。「根性」是一個日文詞,源自佛教用語中的「機根」,原本指聆聽佛的教誨所獲得的修行的能力,在現代日語中則指「秉性」、「鬥志」、「毅力」。根性,是職人精神的基石,也是藤布本身。磨礪根性,就是人生的修行。所以小石原將夫說「藤布對我而言就是座右銘」。

藤布(圖|遊絲舍)

因為地域過疏化與高齡化,藤織工藝的保存岌岌可危。為了令藤織技術繼續傳承下去,1989年丹後半島成立了「丹後藤織保存會」,每年7次在上世屋的民宿舉辦藤織講習會。參加講習會的,不僅有小石原將夫本人,還有長子小石原允保。作為小石原家的第五代傳人,小石原允保肩負著傳承藤織的重任:因為在全日本,只有丹後半島還保存著藤布工藝,而在丹後半島,至今從事藤布工藝的也只剩下二家。70後的年輕職人小石原允保,在未來很可能是日本最後的藤布職人了。

小石原家的第五代傳人小石原允保

2010年,藤織工藝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級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這對於藤布織人小石原父子是極大的支持與鼓勵。現在,小石原父子管理著為保存丹後藤布而設立的「遊絲舍」,還在新開拓的「藤之鄉」內種植了大片的紫藤樹,就像男神春山之霞壯夫那樣,小石原父子希望美麗的紫藤花能喚起現代社會對於藤布這門古老工藝的愛與關注。作為手工織品的原點,現代社會所失去的某些重要事物,或許正蘊含在那一根根從遠古的時光穿越而來的藤線里。

藤布職人小石原父子

丹後半島的上世屋,藤布最後的保存地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一種叫「藤布」的座右銘》,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除特別註明外,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攝。)

唐辛子,旅日華人作家,著有《日本女人的愛情武士道》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覽扶桑 的精彩文章:

TAG:一覽扶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