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貴州窮鄉僻壤里的農民,為什麼能讓清史專家自愧不如?

貴州窮鄉僻壤里的農民,為什麼能讓清史專家自愧不如?

吳三桂是明清之際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軍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反清。而陳圓圓原來是蘇州一名歌妓,因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而聲名鵲起。那麼陳圓圓是怎麼死的?二人又葬在什麼地方?一直以來是一個謎,直到300多年後謎團終於大白,而這竟然是因為一個「錯別字」。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時年已經60歲的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之後不到半年,吳三桂就病死了,但一直秘而不宣。直到1681年,清軍攻進昆明城,將逆賊吳三桂的骨灰「分發各省」示眾,而奇怪的是,陳圓圓蹤影全無。後人流傳出了許多說法:比如吳三桂去世後陳圓圓自盡;再比如圓圓出家為尼以避戰禍,總之就是不知所終,陳圓圓之死成為一大謎。

直到2010年6月,從貴州黔東南州傳出一個驚人消息:在該州岑鞏縣馬家寨發現陳圓圓之墓,而吳三桂的後裔就定居在這個寨子里。眾多歷史、考古專家前往馬家寨一探究竟,據當地人稱:當年吳三桂戰敗後軍師馬寶與陳圓圓隱居於此,馬家寨取自馬寶的姓,寨子里的人都是吳三桂的後人。而陳圓圓死於1689年,終年67歲,當地人尊稱她為「陳老太婆」

專家們仔細觀察著陳圓圓墓前的碑文,上面刻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知識淵博的專家們立刻發現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只有一個「聶」字是簡化的。原來,「吳門」指老太婆是蘇州人;「聶」是雍正年間還沒有的簡化字,是吳家人為隱蔽起見創造的一個符號,專家作出這樣的解釋:陳圓圓本姓邢,後跟養父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字的繁體是「雙」,上邊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周蘇州氏陳圓圓皇妃之墓」。而巧的是當時並沒有「聶」字,只有「聶(nie四聲)」字,直到1956年文字改革後才有「聶」字,讓人不由感慨歷史的巧合之妙!

當地農民身處於窮鄉僻壤之間,但所說的關於吳三桂、陳圓圓的故事,卻連清史專業研究者都自愧不如,眾多專家確定:陳老太婆就是陳圓圓,馬家寨的1300多吳氏人就是吳三桂的後人,歷史謎案終於得以揭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事說 的精彩文章:

高山上竟有春秋大墓?專家說絕不可能,盜墓賊將其打臉!

TAG:歷史有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