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說人生識字憂患始,魯迅先生說:人生識字糊塗始」,毛主席說:讀書多會害死人,所有你最大的毛病可能就是讀書太多
古人讀書的最大目的,或曰第一目的,就是做官,即「學而優則仕」。蘇秦讀書優,掛六國相印,車胤官至司徒,倪寬官至丞相。二是治國修身。拍漢的馮衍曾說:若不讀書,做君主的「不明於道,上無所承,下無以化民」;為臣的則「不時於道,進無以事君,退無以修身。」三是娛樂性情。陶潛《讀〈山海經〉》詩云「既耕亦已種,且還讀我書,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宋代蘇軾,蘇東坡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魯迅先生說:人生識字糊塗始」,鄧小平說:「現在學生應付考試,緊張得不得了。我在家時,小孩子說門門五分也沒有用。」
毛澤東說:「歷來狀元就很少有真正好學問的,唐朝第一流詩人李白、杜甫都不是狀元,既非進士,又非翰林。韓愈、杜牧、柳宗元是進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的。王實甫、關漢卿、施耐庵、羅貫中、蒲松齡都不是狀元、進士和翰林,曹雪芹、蒲松齡只是清朝的拔貢。(按:他們與狀元們的區別,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是從書本中抄來的,而是從生活中來的。)凡是當了進士、翰林的都是不成功的。明朝的皇帝,搞得好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做得最好,他一字不識,是個文盲。一個是明成祖,皇帝也做得不錯,是一個半文盲,識字也不多。但以後萬曆、嘉靖等都讀了很多書,成了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專政,反而不行,國家就管不好了。六朝的梁武帝,能文能武,能說會寫,最後困死台城。宋徽宗能詩會畫,字寫得很好,做了俘虜。他們都是『只專不紅』,亡了國。可見書念多了要害死人。劉秀是個大學士,比較蹩腳。劉邦是個草包,也沒有什麼文化。我看書要讀,讀多了,害死人。」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焚書坑儒為了江山永固,結果二世而亡。可笑的是造反成功的人都不讀書,,半吊子秀才不如滿身匪氣的泥腿子更有戰鬥力,這是無數歷史印證了的事實,很有現實意義.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說「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翻譯成現代文是,少操閑心,多干實事。
讀書這種事情是講究天賦和機緣的,95%的人是讀不透的,要不怎麼說知音難覓,斷弦有誰聽?不要幸運的以為你就是那5%,也不要以為你聽了某位大神的轉述,就能直接消化了,如此把知識淺薄化的對待,本身已無藥可救!又想創業成富翁,又想學富五車的教授,你說不是意淫,是什麼?
你難道真的單純的以為讀書太多是毛病嗎?
讀書的宗旨,最核心的是學以致用。孔子認為,「學」是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還曾強調指出:要「訥於言而敏於行」,強調學與行的結合,即把學到的知識適用到實踐中去。
用《論語·子張》中的話講:「君子學以致其道。」即「學以致用」。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朱熹主張讀書要切已體察,「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
古往今來,讀書能結合實際而獲得真正知識的不乏其人。春秋時代的軍事家孫武,他以兵法謁見吳王闔閭,吳王在看過他的《孫子兵法》後,問他:「可以用女子操練嗎?」孫武說:「可以。」吳王就派了一群宮女給他。孫武以吳王的兩名寵妃為隊長,並施以嚴峻的軍法管理,起初眾宮女大笑不止,孫武說:「號令不明為將之罪,明而不從是領兵官吏之罪。」由於孫武三申五令,宮女仍然輕忽嘻笑,不聽號令,因此儘管吳王求情,孫武仍依軍紀將兩位寵妃處死,此後宮女認真操練,隊伍整齊。又經過一段時間後,孫武報告吳王說:「兵已練就,王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吳王因為起用孫武,國勢因此日漸強盛。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堅持一邊讀書,一邊行醫採藥,跑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最後終於寫出了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巨著《本草綱目》。清代學者顧炎武,抱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宗旨,一邊讀書,一邊做社會調查,撰寫了具有真知灼見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他們都是讀書聯繫實際而取得成就的典範。
一是讀書不能成為「兩腳書櫥」。古人將讀死書的人稱之為「兩腳書櫥」,還稱之為「蠹書蟲」。「兩腳書櫥」為我國的成語故事,出自於《南齊書.陸澄傳》記載的一個故事:「陸澄當時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櫥也。』」後來,人們將只知讀書而不會靈活運用的人戲稱為「書櫥」。
戰國時期,叫趙括從少年時代起,就熟讀兵書,善談兵法,,長平一戰斷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使趙國元氣大傷。為後人留下了紙面上談兵的典故。
《三國演義》里的馬謖,自稱「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戰中,只背得「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幾句教條,將軍營安扎在一個前無屏蔽、後無退路的山頭之上,最後落得一個斬首示眾的下場。
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不顧中國革命實際,頑固地堅持城市中心論,生硬地照搬照套蘇聯的模式,結果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兩腳書櫥」的人也比比皆是。
馬克思說過:「書是我的奴隸,應該服從我的意志,供我使用。」有人曾問愛因斯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多少?」愛因斯坦說:「我永遠不會去記我在任何一本手冊中都可能讀到的東西。」讀書是為了求知識,而知識必須作用於實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顯現力量所在。
人們常說 「讀書不難,其用難」。如何「學以致用」呢?有人簡單地說,就是要舉一反三,要觸類旁通,要隨機應變,還要知道臨場發揮。這麼說,玄之有玄。其實書怎麼用,到底還是只能自己去感悟,所謂的「用」,決不能從「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觀點來理解,應從廣泛意義上來理解。「用」就是要聯繫「實際」,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書本知識和實際能力的轉換。不能為讀書而讀書。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增長才幹,提高技能,轉化為實際能力,獲得儘可能多的成果。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有辛勤讀書,博採眾長,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書寫更美麗的人生和世界。但讀書要學以致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應注意理論聯繫實際,把學習知識同提高修養相結合,轉化為優良品格和高雅氣質;同積累經驗相結合,轉化為理論概括和真知灼見;同實際相結合,才能變成有用,不然讀書多可能真的會害人。


※當年紅過吳京和甄子丹,與李連杰撞過四部戲,李連杰遇見都打不過
TAG:漫旅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