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數碼時代 跟膠片戀愛的三個月
過去的三年中,身邊有個攝影的常大師,最喜歡拍黑白膠片,常大師身邊的姑娘們 ... 話說辦公室全是姑娘, 大都被邀請當過試驗品,我也沒例外。
Virginia. 2016
當模特幾次之後,不僅短期感受到了抽筋、落枕、頸椎病等癥狀,現在一面對相機就是一副要死不活的表情。
去年9月,常大師從北京回華盛頓拍婚禮(度假)。
「Abby咱有空再拍一次照吧?」
「行唄。」
「要不你也拍拍我吧?」
「誒?為啥?」
「感覺會不一樣吧。」
「好。」
大師好像很注重感覺,讓拍就拍吧,咱是愛學習的好青年。
常大師,Ellicott City. 2017.
然後大師給上了一天課,再帶著相機溜了幾天街。跟著拍了一對要結婚的朋友,就覺得生活里突然多了件事兒,一個精神依靠。
宗潔& John. Georgetown. 2017.
我走個神回憶一下當下生活狀態----2018年,我在美國一個人晃了第八個年頭了。去了好多地方,認識了很多人,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走馬觀花都不怎麼留戀,好像最初選擇記者這個職業也是因為興趣太過廣泛。然後工作了,有幸有機會今天報一下大選、明天去個白宮拍個火雞、後天去聽個經濟報告、再不然出差拍個養牛、文化人文的再煽個情,覺得好像什麼都做,什麼都不精,生活就不緊不慢地過。從25歲開始持續感受到四分之一生命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沒事總是想一下自己到底在幹嘛。今年秋天,生活好像就突然充實了好多。
常大師回北京的時候送了一台Nikon F3, 留了2卷 IlfordHP5, 再後來我認真地給相機配了肩帶,我跟膠片之間的小心跳好像就在那時開始了。
Gordy』s straps, 喜歡的小夥伴下次回國給你們帶. D.C. 2017.
接下來的一個月每天拿著相機拍辦公室,搞到BBS一見我要照相,就說,又來了。辦公室編輯老師無論什麼時候對這著鏡頭都傻笑。
NW. D.C. 2017
朋友聚會也是機會,帶著相機去,然後被說是文青病。不過能給大家留下點紀念我很榮幸。
Linshuo,Abby&Vivian, DC, 2017
最開始的時候,拍得好不好的,照片有影兒,就特別高興。
DC.2017
10月底,常大師去泰國上馬格南攝影師的學習班,我想著要不我也去吧,熏陶一下,怎麼也算馬格南攝影師的徒孫了。在網上定了10卷 IlfordHP5(黑白),10卷 KodakPortra400(彩色),就去了,沒想到的是,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曼谷第一次體驗自己上街半說半比劃地拍路人。
第一次感受到小相機拍出那些膠片沖洗掃描出來前後的忐忑和開心。
第一次體會丟了底片的悵然若失。Credit to 常大師
第一次見到濕版攝影的全過程。
在清邁第一次在路上見到美女抓來當模特。
第一次背著30卷沒沖洗的膠捲上飛機回家的期待。
因為拍膠片的過程看不到取景器的效果,所以每次按下快門之前都更加小心:曝光對不對,構圖好不好,這個讓我感動的瞬間是不是也會讓看得人感動。
Bangkok. 2017.
因為一卷就只有36張,才會耐心尋找身邊那些有記錄價值的美:對好焦構好圖端著相機等久一點,總會等到那個推車販賣的背景回頭的瞬間;再放低一點,讓相機和眼睛足夠貼近地面,也許就會有更廣闊的視角;再堅持走遠一點,也許就能看到另一種不一樣的生活狀態。
Credit to 常大師. Bangkok. 2017
回美國之前,利用一切時間地抓著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照相,然後洗膠捲。特別感謝北京盛世九州圖片社,我倒時差,客服姐姐陪著熬夜給發照片。
爺爺&汪汪.密雲.2017
不到兩周時間,確實因為照相見了一些很久都沒見到的朋友,拍照的過程中不經意地聊天,也發現,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或優雅或坦然或掙扎或妥協地生活。
Jasmine. 北京, 2017
彥宏. 信陽東. 2017
回來以後,Mindy大師說,我以為你就新鮮兩天。我說其實我也這麼以為的,而且我不知道我還能堅持多久。
一周前想想要不然每周寫點東西吧,可能是拍照過程中我身邊的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瞬間,就弄了這個號, 算是給自己2018年元旦的禮物。所有照片不是我拍的,就是拍我的,再不就是拍我相機的。感謝所有為我照片貢獻素材的家人,朋友,陌生人,並持續尋找模特中。不知道會寫多久,且行且珍惜。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