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瘋魔不成活的人機交互,果然引來了一群「牛鬼蛇神」

不瘋魔不成活的人機交互,果然引來了一群「牛鬼蛇神」

在拉斯維加斯逛CES展會,我事先給自己提了兩個要求:要耳聰目明、別大驚小怪。可真正到了現場發現,想多了寶貝。

不夜城的酒店、賭場簡直是旗艦版的麗江一條街,帶著人強嗨。這種比肩接踵的熱鬧也順勢蔓延到了展會。扒著人腰子往前走,你總會在或大或小的展台體驗前,看到更多群魔亂舞。有時候跳的是人,有時候動的是車,哦,不對,出行工具。

在脫離了實質對話的場景里,人與機器如何交互的命題成為科技圈、汽車界的酷炫boy,一直在騷動。語音控制、AR/VR、手勢控制、物理按鍵等綜合研發,使得本屆CES展會也踩對了節拍。本著神經到底的研究屬性,本篇重點探討下「幅度大、難度高、技巧型」的選手。

先說下整場體驗的綜合感受:

1、AR、VR等技術應用更為成熟,眩暈感降低、儀器與人臉適配度明顯提高。沉浸式細節到位、「劇情」合理使得參與者能情緒飽滿的體驗全程。

比如說,Delphi的互動體驗中,參與者可以看到一雙模擬藍手,聽上去有點阿凡達式可怕,但實際操作中因為手部動作的同步,能夠更清晰的完成按鍵指令,更適應沉浸體驗時的角色切換。

Delphi展台互動

2、車載人機交互概念中,更凸顯個性化特徵及數據記錄,包括人臉識別、情緒感知、體徵信息、互聯網數據等全方位涵蓋。同時,點觸、手勢、語音、物理按鍵等交互方式的配合,不同企業有不同的理解角度。

3、意識層面的數據研發、腦電波的物理讀取並非不能實現。

一、賓士Mercedes-Benz User Experience

首次引用觸屏控制的賓士MBUX系統,展台被圍的水泄不通。此次展示出的三種觸控方式的多元結合也是賓士對人機交互的功能邏輯註解。

賓士MBUX系統

首先,通過中控台觸摸屏直接進行功能操作和地圖縮放等;其次,原先的旋鈕控制方式被一塊觸摸板替代,可手寫或拼音輸入文字、數字等;再者,方向盤上的觸摸控制按鈕,可以操作信息娛樂系統、組合儀錶、HUD抬頭顯示系統等,方向盤不離手即可完成操作。

另外,這套系統還自帶一套語音交互系統,通過一句「Hey,Mercedes」完成激活,隨後即可下達指令,支持自然狀態的對話溝通。比如說,「Hey,Mercedes,我有點兒冷」,系統即可智能調節車內溫度。

現場實際操控的體驗來看,按鍵和功能操作雖然多,但掌握起來並不複雜。工程師註解到,他們調查發現,相比方向盤按鍵和中控觸摸屏,扶手位置的觸摸板是司機們最喜歡親密接觸的位置。手放在這個位置,消耗的人體熱量值最低,從生理角度符合駕駛員的喜好。

總體來看,賓士給出了一套不激進、不噱頭但充分好使的交互設計。

二、未來黑科技

關注到未來黑科技起因於兩則新聞,「CES開展前夕拿到了千萬美元A輪融資」、「首款後裝 HUD產品百路達(PiLOTHUD)和裸眼全息顯示技術獲CES2018美國消費電子展的兩項創新大獎。」

從交互角度入手,裸眼全息顯示技術提供了另一種交互方式:光線成像和手勢操作。在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複製人K有一位女管家——虛擬影像投射而成的Joi。作為電影中短暫出現的感情線,Joi的出現是人們對光影成像和機器深度學習的終極幻想。

裸眼全息顯示技術

這樣的「完美女友」,未來黑科技有著相同的技術設想。上圖展示的小仙女,正是未來黑科技給出的第一步。見過仙女本尊的我想說,雖然這一技術目前在成像尺寸、清晰度、真實度上還有待提高,但成像本身的靈動感與立體感是有的(圖片無法呈現肉眼看到的三維立面)。

結合手勢動作的捕捉和操控,這一無介質、裸眼全息顯示技術的想像空間非常大。建築領域的圖形測繪、模型修改;醫療領域的方案討論、手術模擬;教育領域的師生互動等,都是可被研發延展的方向。

假設技術成熟,當未來出行工具的座艙更偏重娛樂向、生活向時,整個空間內部都可以是信息集中投射和互動操控的區域。

三、uSens凌感

作為一家人機交互技術方案商,uSens在此次CES展會期間,展出了來自中國的8款手勢交互AR、VR頭顯,合作名單也不乏此領域的頭部選手,比如說與Pico小怪獸VR一體機集成共同推出教育解決方案;內嵌台灣AR頭顯廠商Leapsy兩款新品等,落地案例不光應用於ARVR,還包括手機、車載領域等。

2017年2月uSens凌感發布Fingo手部追蹤解決方案,通過對手部26個自由度的追蹤,基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的演算法能力,對手部骨骼進行識別,從而捕捉手部動作,完成下一步指令。

uSens凌感手部追蹤示意

uSens在車內的交互場景也很容易理解,通過對自定義手勢的捕捉,使得汽車get到駕駛者的意圖。就車內手勢操控與語音、按鍵、觸屏等操控方式的配合來講,手勢控制滿足的是空間維度特徵的事情。舉個例子,在一條星巴克密集分布的街道上,語音操控可能要面臨數次選擇確認,這個時候手勢控制將會派上用場,直接揀選目的地。

問題是,物理按鍵或者觸屏更能迅速的完成這一指令性動作,手勢控制是否有些多餘的尷尬?uSens凌感認為,手勢控制研究的是未來的事,用當下的保守方案是量產產品的階段性選擇,但對更為突破想像的智能出行工具來說,更大的屏、更多元的交互、更靈活的內部空間往往需要人們打破思維桎梏,去思考或者說試錯。

四、日產Brain-to-Vehicle

終於聊到這個目前看來人類與機器的終極交互形式了:腦電波。

這套技術利用頭戴式儀器偵測腦波,讓車輛能夠隨著駕駛員的大腦腦波轉動方向盤或踩下油門,從而來操控車輛,幫助消除人的反應時間,以達到更好的駕駛效果。

日產Brain-to-Vehicle

日產汽車表示,「一般人的反應時間,平均為0.5秒~1秒,從眼睛看到、傳至大腦進行判斷並命令身體作動,這中間的時間差可能會引發操控危險。而利用自動駕駛功能搭配腦波駕駛技術,可以有效縮短反應時間0.2秒至0.5秒,既擁有操控樂趣,同時還能夠更安全的行駛。」

理想狀態下,B2V系統還可以檢測評估駕駛員是否身體不適、透過腦波來調整冷氣、 音響等功能。也就是說,以前動動嘴皮子,現在只用動動腦子。

雖然看起來玄幻的不行,但爆熱美劇《黑鏡》第四季中,已經有不少類似的意識讀取橋段,通過讀取路人的記憶意識,來輔助交通事故、犯罪現場的取證調查等。

車雲小結:

放在汽車內的人機交互命題,總是逃不了安全的大框大架。而一旦定義為智能出行工具,並伴隨著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交互形式的「癲狂」也並非痴人說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車雲網 的精彩文章:

博世帶來了一攬子互聯交通解決方案,有望明年引入中國

TAG:車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