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論》第174條解讀――桂枝湯何以為群方之冠

《傷寒論》第174條解讀――桂枝湯何以為群方之冠

《傷寒論》第174條解讀――桂枝湯何以為群方之冠

作者:曾騫。《傷寒論》第174條。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鞭-(一雲,臍下心下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三十六。」

宋之官修版本的《傷寒論》,在「若其人大便鞭」後有「一雲,臍下心下鞭」。在康平本中,這段話是以旁註形式出現,可知《傷寒論》的原貌中,沒有這段話。

先看條文所涉及到的脈證。

有「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前提語境呢,是「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這個「濕」,往往和病家本就固有相關。陳濕遇風。

關於「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此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中的「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相似。但是從陰陽的角度言,『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是三陽合併,而關於『桂枝附子湯』的條文,有「脈浮虛而澀」,典型的陰證脈。細推的話,脈浮、無力、澀滯。虛澀之脈,顯的是里虛象。也同時在說明呢,其實是表裡同病。遇到兩證類似的身體轉側不利,從脈看,陰證的脈,自然就按陰證處理,而不被所謂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攪擾了。

陰證,可知其津液虛。脈浮,而且又有澀脈,說明表證中糾結不除。脈證合參的話,有風和濕雜糅於皮下,以及肌肉。也因為陷入了陰證的低迷之態,所以整體力量都很虛,自然也無力量去排解皮下之痹。所以用藥上要有針對陰證建能的葯勢,也需要能夠和解肌表的葯勢。前面已經推出,表裡同病,里的問題不大,所以解表為先。

在這裡,就可以知道,會用到附子,還會用到桂枝。

因為要涉及到一定的發表,可以把陰證的主能量葯勢常入的附子、乾薑、炙甘草,這三味中的乾薑,換為生薑,加強表發能力。因為中運津液虛,可以入棗。

這樣看的話,其實很像一個『桂枝湯』加了附子。只是沒有芍藥。桂枝湯中的芍藥一般用白芍,白芍是陰斂的,與整個人體勢能需要不符:需要表發,而非斂。自然白芍就拿掉了。不嘔,不渴,所以不需要用半夏類與中上的涼散葯勢。

相當於在用『桂枝湯』作變化,根據陰陽去變,根據人體欲意所為而變,根據客觀的人體證候客觀應用。所以後人說『桂枝湯』是第一方,不無道理。所以說,張氏立方設法的本意,是為了讓後人懂得求變 ,而不是死守不通。

這就是根據脈證合參推方的一種方法。陰陽的把握為首。人體表達的出路為重。尤其是陰陽偏差大的情況下,以陰陽能量主勢為首。如果陰陽偏差不大,則以人體表達的出路為重。這個有相關處時會講到。

現在來看條文後所列的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 四兩(去皮) 附子 三枚(炮、去皮、破) 生薑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甘草 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繼續回到《傷寒論》第174條的後半部分。

「若其人大便鞭-(一雲,臍下心下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根據這個後半部分條文內容,可以知,前面在用『桂枝附子湯』時,應該是病患本身大便無干硬,以及兼有小便不利等癥狀。大便沒有干硬,說明裡循環問題不大,小便不利呢,其實這直接用表不得解來看待。人體的整個需要就是欲解表。

《傷寒論》第174條解讀――桂枝湯何以為群方之冠

出現大便硬,及小便自利者,大便硬,肯定與內部運化不利有關係,小便無問題。怎麼判斷內部運化到底因寒或因熱。首先,我們已經知道了是陰證,要篩查的就是是否局部有熱或寒。再結合條文所列之「不渴」,以及脈象中的「澀」,則可推出,不會有局部的熱。如果有熱,脈應該是數或滑,而非澀了。人也會應該感到一些口渴的陽明之象。

這些都沒有,就可推知,與寒有關。因寒而凝。中運因寒凝而生化不強。小便的問題還好,就表明著,腎陽的煦化問題不大。要解決的是中焦的氣化能力。提高氣化,自然就可以扭轉寒凝帶來的澀滯。

氣化中焦最好的葯勢,自然是白朮。白朮味厚,甘溫。可入到中焦,氣化寒凝,益脾而輸精。為什麼不用蒼朮呢。蒼朮的葯勢比白朮多了辛,就有了發散,針對解外與肌體的濕作用更強。沒有白朮那麼集中於中焦。今天我們從藥物上是這樣來解。但在張仲景的時代,往往以術代稱。條文中出現的「白朮」,是後人校修時添加上去的。

其實都問題不大。因為只需懂白朮與蒼朮的區別,實際中根據需要去應用即可。需以氣化中焦為主的施白朮,里外同解中尤其針對體表肌肉時,蒼朮更好用。

回到條文中。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可以考慮不用了。因為桂枝氣化之力能至肌,大便硬的本身已經內部津虛,再外泄,恐滲泄太過。一切都要以存津為主要目的。但發表還是需要,生薑。且生薑對於中焦的寒凝也有作用。整體狀況還是津液虛的,所以棗可以用。增強中焦運化能力的,當然還有炙甘草。當我們遇到那種內熱重,中焦壅阻厲害的,甘緩制肘,棗就要去了。

推到這裡,方為:陰證用附子,氣化中焦中白朮,還有生薑,棗,炙甘草。

現在來看條文後所列的去桂加白朮湯方:

附子 三枚(炮、去皮、破) 白朮 四兩 生薑 三兩(切)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鞭,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根據《傷寒論》的立方與變化規律,即可推出經方。

『去桂加白朮湯』與《金匱要略》中的『術附湯』組成基本相同,只不過是比『術附湯』多了生薑與棗,並且『術附湯』中的附子、白朮、炙甘草的用量都只有『去桂加白朮湯』的一半。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暖肌,補中,益精氣」這個描述,完全就不是張氏語境,已經有點後世中醫語文的味道。所以《金匱》令人有疑處向來很多。但問題也不大,因為其方之設,還是在《傷寒論》的理法之內。

不管是『桂枝附子湯』或『去桂加白朮湯』,都可以廣泛地應用於所謂的體表神經痛,風濕關節疼痛,甚至肌無力症,以及所謂的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高燒。

後者的應用,《傷寒論》條文中也附列了一些補充事項。關於吃藥之後人會感到身體麻痹,以及頭暈。癥狀以及緣故條文都詳細寫了,「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有眩冥反應。所以醫家要早早囑咐,免得因為粗心使得病家生疑竇。另外,孕婦用此方,附子的量要謹慎。一切都要以陰陽、津血狀況來審視藥量的使用。越是極虛者,越不可急,應緩增。另外,既然談到了眩冥反應,就不得不再詳細說些題外話。

有時因為附子的質量不佳,會導致中毒。如今有一件荒誕的事情。不因附子而起反應,卻因膽巴而中毒,出現頭痛,悸動、嘔吐、痙攣等癥狀,甚至是呼吸困難。這就非條文中所說的「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了。怎麼鑒別呢,第一,服藥後即使覺得身麻痹,但精神不會萎靡,進展到有頭暈現象時,或者哪怕是暈倒,也僅僅是暫時的現象,且也不應伴隨有不斷地心悸以及反覆嘔吐,嘴唇色暗紫紺等。

膽巴過量的附子,嘗起來會有一點咸。這樣的附子絕對不可以用的,會害死人。可是,藥材市場里殘留了超量化工鹽滷膽巴的附子到處有。眼睛請放亮。

關於文中有一句「法當加桂四兩」。這是一句衍文。非常容易令人以為,遇到有眩冥反應時,加上桂枝來解。其位置,在條文中的「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之後,更為自洽。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