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方寸之間,惟硯作田

方寸之間,惟硯作田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上,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以9.315億元成交,成為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一時間以齊白石為主題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眾人的目光又開始聚焦在這位「人民藝術家」的身上。

出生於貧苦農家的齊白石,畢生筆耕不輟,他在耄耋之年寫下自嘲詩:「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器忙。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視硯台為農田,以筆墨為農具,是他最真實的生活寫照了。

「硯田」是硯台的雅稱,清人伊秉綬曾有銘:「惟硯作田,咸歌樂歲。墨稼有秋,筆耕無稅。」這大概跟古來文人志士多嚮往田園牧歌式的隱逸生活不無關係,他們期冀的不是秋收的麥田,而是心靈的沃土和精神的回歸。

自古文人以文墨為生,既讀書,必有筆墨紙硯環繞其周,於是有了「文房四寶」,「四寶」之中,尤以硯特立獨行,因筆、墨、紙都屬於易耗品,硯則不同,可時時把玩,日久而古意尤生。

硯台除了硯池外,其他五面光滑平整,又給了文人騷客馳騁文思的餘地。於是,在硯台上銘刻文字或圖案成了文人的又一雅玩方式,硯台也因此成為融歷史、文學、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精美藝術品。硯銘的內容因人而異,書體、繪畫不拘一格,或講述硯台之來歷,或抒懷言志,或用於自警,或撰寫人生格言,傳遞給家族後人,硯銘成了硯台中最具文化內涵的部分。在諸多傳世之硯中,有的因硯質佳做工妙而傳於後世,有的則以所刻硯銘的精妙而得後世青睞。

文人愛硯,多將情感傾注於斯。唐代書家褚遂良曾有一方端硯,其銘文:「潤比德,式以方,繞玉池,注天潢,永年保之斯為良。」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硯的外型、質地、鐫刻的精良,並以潤比德,賦之以靈性。蘇東坡向來被視為文人典範,儘管畢生坎坷,幾起幾落,但所到之處無不以筆硯自隨,曾自云:「我生無田,食破硯。」他對老木奇石尤為喜愛,在京城時李伯時得陳峽州馬台石,十分喜愛,置於書房中,東坡一日來訪,見此硯便建議道:「研石為硯,將你收藏的各種玉的器形刻在四周,我在硯池旁書銘文。」而後便作《洗玉池銘》,時為北宋元祐八年。南宋岳飛用硯,背鐫銘文:「堅持、守白、不磷、不緇」。此銘無不顯其「精忠報國」之志如磐石之堅也。清代文人紀曉嵐曾有銘硯文:「流水周圍,中抱石田,筆耕不輟,其中有豐年。」豐贍的人文情思引人入勝。近代白石老人同樣視硯為珍寶,他曾有一方產自湖南的花崗岩雕花石硯,石質堅硬,發墨快而滋潤,喜愛至極,遂親手在硯上鐫下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孫不得與人,乙酉八十九歲,齊白石記於京華鐵柵屋。」儘管刻下了「不得與人」之囑,但他最終還是把硯台送給了毛澤東。

「文人之有硯,尤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陳繼儒)。」小小一方硯池,方寸之間,寄託了文人的情趣和理想,讓今人透過千百年的風煙歲月而慨嘆。到底是因為硯石的天生麗質而得文人青睞,還是因為文人的情感傾注使得這方「硯田」變得更加「多情」?(少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戀愛先生》本周五開播,讓靳東江疏影教你如何談戀愛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