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佛塔的發展與形式

中國佛塔的發展與形式

佛塔源自印度,梵文為Stupa,漢末傳入中國,出現各種譯名,如窣堵坡、塔婆、浮屠或浮圖,最後多以「塔」稱之。佛塔原為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之建築,外觀為低而寬的圓覆缽形。傳到中國後逐漸起變化,不但在佛寺中的位置有異,外觀造型亦有改變。塔初期構造以實心或中央立一根巨大的塔心柱為主,在大同雲岡石窟即可見塔心柱。而唐以前佛寺格局的中心常是佛塔,如嵩岳寺塔位於寺中軸線上,就屬於以佛塔為中心之例;西安大雁塔為另一例。中國佛教在唐代分出各種宗派,如凈土宗、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及律宗,此外,達摩法師始創的禪宗也廣受歡迎。律宗制定「戒壇圖經」,以佛殿取代了塔的位置,禪宗建築亦對塔較不重視,因此佛塔建築漸趨偏離了中心線或退居寺院後側。

按佛經《十二因緣經》的規定,佛塔分成許多等級,如來佛塔可建八級以上,菩薩可建七級,圓覺可建六級,羅漢可建五級,輪王只能建一級,但實際情況與此有不少出入。塔初入中土時,平面多為四邊形,嵩岳寺塔的十二角形為特例,但它似乎更接近印度原型。唐以後則盛行六角或八角。

陝西戶縣草堂寺所供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為一種置於佛殿內之塔

北魏四方形佛塔,上覆攢尖頂

唐法門寺塔地宮出土之寶剎單檐銅塔,可見四齣拱形階梯

佛塔經歷兩千年在中國的發展與演變,從外觀及構造來分類,大體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單層]、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及過街塔等。塔的基礎一般都挖得很深,設地宮埋藏寶物。塔身布滿佛像或吉祥文物雕飾,塔頂則安置尖銳的塔剎,塔剎通天,這也是源自佛法的理論。塔剎雖不大,但自身仍分為頂、身、座三部分,剎頂通常置寶珠、水煙、仰月或寶蓋。剎身較長,呈節狀,稱為相輪或十三天,有時某些較為巨大的剎身須以鐵「拉鏈」保持其穩固。剎座具有壓重的功能,騎在攢尖屋頂之上(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其屋頂叫攢尖頂),形如覆缽,通常飾以仰蓮或受花。建於金代的山西渾源圓覺寺塔,其塔剎頂作成「風候鳥」,可測風向,為中國現存最古的風信儀。

山西渾源圓覺寺塔,建於金代,塔剎有鐵制風候鳥裝飾

河南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為少見的唐代八角形塔,闌額(中國建築中柱子上端聯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上出現直斗(斗拱一種),為研究唐代建築之重要文物。

洛陽白馬寺塔,為密檐式

河南少林寺墓塔,大都為五級或七級,共二百多座,被稱為塔林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伽塔

(現存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

佛宮寺釋伽塔結構

【部分文字內容摘自: 李乾朗 著 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2~3天一更新

#歡迎來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打折季就要結束啦,你還沒有入手一件針織毛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