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讀《論語》所思

重讀《論語》所思

龍文

李谷一;小蟲;譚晶;小柯

00:00/00:00

書籍名片

書名:論語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6年12月

繼于丹百家講壇論孔子一炮而紅後,《論語別裁》、《論語今讀》重回讀者視線,傅佩榮一句話說論語,學者李零更是一語驚人:「孔子是條喪家狗」……

在我看來,《論語》極難讀,易誤讀。

首先從文體特點看:《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具體語境介紹簡略,談話對象及主題均帶有偶然性;隨感而發,凌亂無序,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口語化,易於傳誦的特點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易使讀者形成思維定勢而偏離作者原意。

其次從孔子思想發展看:依據「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和「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論述,想必其思想也不斷變化。但書中並無明確時間段限,思想碎片化不成系統。

另外從書的編者看:《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皆聞於夫子之語也。(《漢書·藝文志》)既然非孔子親筆著述,而是由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真實性有待考察。

第一,弟子未必理解老師的意思,也未必如實記錄。如,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二三子也。」理解孔子的寥寥,最賞識的顏回又早死。由一群「小子們」編的書真實性很有問題。

第二,《論語》的編訂、校對有問題。同樣內容在書中不同地方重複出現,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親之道,可謂孝矣。」此言出於《學而》篇,而「三年無改於父親之道,可謂孝矣」在《里仁》篇也有。

最後從讀者角度看:今人讀經典頭腦中往往盛滿了他人評價,很難進行獨立思考,不求異反求同,如此斷章取義到最後只是個人偏見。

儘管閱讀的過程充滿挑戰,但頗有個人見解的誤讀也比束之高閣的不讀強。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麼不能有一千個活孔子、真孔子而只認可擺在聖壇的死孔子、假孔子呢?

重讀《論語》,於靜夜裡深思,無疑處自問,或觀,或感,或歌,或哭,或拍案叫絕,或靜默沉思,不亦樂乎?

(已載1月6日《德州晚報》)

END

作者:志摩編輯:王曉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河副刊 的精彩文章:

TAG:長河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