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社媒平台如何化臃腫為清爽?

2018:社媒平台如何化臃腫為清爽?

跨入2018,紅火了好幾年的社交媒體病了,而且可能病的不輕。

就以典型的中國社交媒體用戶為例,每次打開訂閱的微信公眾號窗口,有多少閃耀紅點你沒能消滅掉,還是欠債太多,你就乾脆放棄。再比如登錄你的微博,或許撲面而來的是近百條新信息,就像沒有做完的家庭作業,用嚴厲的目光注視著你——還不馬上點開讀起來?

可是,一天24小時,並不因繽紛社交媒體平台而多出一秒,人們還有工作生活的其它方面需要處理,這些撲面而來的社交媒體信息,真的讀得完嗎?或者說,它們真的是用戶迫切想要看到的?抑或只是雞肋,甚至成為打擾?

這其實就是今日社交媒體在進入成熟期之後的病象之一,得病的根源在於主要社媒平台已經成長到過於茁壯,甚至有些臃腫。

就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媒平台Facebook為例,這個從2004年2月4日開創的平台,起初僅僅是為了滿足數萬哈佛學生的虛擬空間社交需要,慢慢才擴展到其它常春藤大學,全美所有大學,直到2006年9月才開始面向全社會開放,當時也不過1200萬用戶。

今天,在這個全球擁20億用戶的平台上,平均每分鐘有30萬條用戶帖子,51萬條評論,24萬張照片發出;每位Facebook用戶平均約關注300位朋友,再加上幾十個非好友關注(如明星,新聞機構,品牌商家)——如此多的關注,可以想像每天登錄時,撲面而來的內容大浪。

據Facebook估計,平均每位用戶在登錄時,有1500條帖子等待閱讀。類比一下,早晨上班打開電腦,看到1500條待處理電郵時的心理壓力。Facebook也知道,這對用戶的認知處理能力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號稱通過會通過神奇的演算法,從中挑選出300條推送給用戶,不過,哪怕就是這300條,對於用戶也是一個不得了的時間任務。

社媒用戶:囚徒困境

既然社交媒體帶來的內容汪洋已到了難以招架的地步,為什麼用戶不自己主動減負呢?比如可以取關一些朋友或商業賬號,只固定在部分「嚴選」賬號上?

二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生怕錯過什麼的心理,你可能在暗地琢磨,為什麼辦公室同事小王朋友圈秀的是新年去納米比亞玩跳傘,而你僅僅是在麗江嗮太陽;或者羨慕大學同學的小孩,鋼琴為什麼彈的那麼好等等。社交媒體上,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時讓你在對比中感到壓力;但若真的阻斷了, 又怕錯過了精彩或啟發。

第三個原因是期待找樂,有研究發現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一個主要動因是休閑與找樂(playfulness), 創意心理學認為人們眼中的有趣往往帶有新奇(novel)的維度,而非完全可預測事物的產物。從這個角度來看, 人們如果把社交媒體的接受信息僅僅局限於一小撮固定賬號(人)上,新鮮勁過去後,發現新奇事物的概率就不大,但如果社交的「網」足夠多元開闊,發現意外驚喜(serendipitous discovery)的可能會更大。故而,如果在意好玩及發現,用戶不太可能刻意讓自己的社媒空間單薄下來。

一方面抱怨社媒信息太多,接收上疲於奔命;另一方面,真的要把自己的社媒空間打掃清靜,缺又有點割捨不下:這或許就是當今不少社媒用戶面臨的囚徒困境。

企業與社媒平台:光露臉,就挑戰重重

企業從事社交媒體營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跟隨用戶。以Facebook為例,有6500萬商家在上面開設了官方賬號,多於1/3的用戶會關注企業(機構)的Facebook 賬號,據社媒營銷專家Neil Patel估計, 美國Facebook用戶平均關注約70個非好友賬號,包括企業(如Nike),機構(NASA),或者明星(如Kendall Jenner)等。

前面提到,Facebook會根據自己的演算法,從好友及商家發布的信息中,挑哪些它認為最合適的推送——猜猜來自好友還是企業的信息會被優先挑中?Facebook自己承認,好友的更容易被挑中。因為總體而言,人們對來自好友的信息會覺得更加熟悉親切,更容易產生互動(如點贊,評論)。

那什麼樣的企業信息有幸被挑中呢? Facebook偏向於那些演算法認定內容質量更高(比如包含視頻),用戶更有可能反應的。比如,假設用戶X同時是運動品牌A及B的粉絲,兩家發帖頻率差不多;如果在過去的一個月中,X對A的帖子有3次互動,而和B的帖子沒有互動,那麼下個月,可能用戶X只會看到A的帖子推送。

既然是抽取推送方式,商家就無法保證自己的所有粉絲都能看到每條自己發的帖子,這個指標,也稱為有機到達率(organic reach),在Facebook上已經低至2%(平均,下圖),幾乎沒有。出現這種狀況,企業顯然是不開心的。

社交媒體平台:走鋼絲的平衡

社交媒體平台,歸根結底是屬於社媒用戶的,只有他們覺得,花在上面的時間值得——無論是獲取有用的信息,或是感受到愉悅及快樂——才是留住用戶,維持平台人氣的最終利器。同時,只有平台聚集住用戶的人氣,才能吸引商家入駐社媒平台,參與社交空間,或者願意通過付費的方式接觸用戶。

從社媒平台的商業運作來看, 它們當然期望自己的平台影響力更大,更多人使用,包括商家。但帶來的後果可能是臃腫,一方面更多的用戶通常意味著社交圈(生活及職場)的擴大,及「朋友圈」信息過載;另一方面,隨著更多帶著社交媒體營銷目的的商家入駐,它們希望吸引粉絲關注品牌,或者把自己的內容展示給用戶;來自好友及商家的累積增加,最終用戶可能難以架御。

故而,社媒平台一直在嘗試有效的控制方式,來平衡用戶與商界的需求,去除平台中的臃腫,給用戶提供一個清爽的使用環境。目前看來, 主要還是從商家下手:即使商家用各種方法累積起了一定的粉絲量,也不會將其內容推送給所有粉絲;而是要求商家只有付費,才能散播內容——通過價格槓桿調節商家信息的發布,避免泛濫。在Facebook6500萬入駐商家中,500萬家已經在使用付費推廣內容。由於需求旺盛,費用還上漲了: 2017年CPM幾乎翻了一倍,達到$12。

不過,可以想像,商家對於在社媒平台上,留下「買路錢」才能推送內容給自己的訂閱粉絲,是不爽的。而且,既然付費了,也就會更加挑剔社媒營銷的效果。2017年,全球廣告大戶P&G宣布把花在數字媒體(包括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投入減少1億美元,提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具體的營銷效果不明朗,主要還是落在曝光量,點贊之類的「虛榮指標」(vanity metrics)上,另一個擔憂則是虛假賬號(fake accounts)及機器點贊(bots)這樣的欺詐行為,它們更讓虛榮指標雪上加霜,一錢不值。雖然說主要社交媒體平台極少會主動透露,自家平台上的虛假賬號數量,但從網路上隨處可見的「..$$買..粉絲」的小廣告來看,這種情況應該不是個別偶發,否則廣告老手P&G也不會痛下此斬手。

中國社媒平台狀況

前述分析主要是以全球最大的社媒平台Facebook為例,但其實類似的煩惱及困擾在中國的社媒平台同樣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news 的精彩文章:

小米值2000億美元嗎?

TAG:Do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