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揚四海的和田玉收料地,如今變成這樣了!

名揚四海的和田玉收料地,如今變成這樣了!

在我國從商代晚期開始至今,和田玉一直是玉器的主要的原料,也是玉文化最崇高的標誌。由於和田玉物美、珍貴、價高,深受收藏者青睞,所以作偽者長期以來常將價格低廉的岩玉、藍田玉、南陽玉以及似玉非玉的雜石冒充和田玉,招搖過市,牟取暴利。收藏者在受騙與反受騙的過程中,找到了識別真偽玉質的方法,使偽品、贗品漸漸失去了市場。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青海玉、俄羅斯玉的開發利用,作偽者又找到假冒騙人的新途徑。他們將價廉物美的青海玉、俄羅斯玉冒充和田玉大肆兜售,索要高價,騙人牟利。

和田玉產於昆崙山北麓3500米至5000米的高峰中,俄羅斯玉產於昆崙山下的余脈之中。由於產出地點的不同,地質、氣候、地理環境亦不同,這就形成了他們之間的具體區別。

首先,要樹立標準件意識,牢牢掌握和田玉的特點和鑒定方法。和田玉比重為2.9至3.1,硬度為6至6.5,溫潤、細膩、光澤柔和,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狀。先人給和田玉總結了「五德」,即五大特徵:堅韌的質地、溫潤的光澤、絢麗的色澤、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民間鑒定和田玉的方法很簡單但卻十分有效。一是鋼刀划動法,把從外形上看顏色鮮亮、石質細潤的玉件,用硬度為5.5至6的小鋼刀劃幾下,毫無痕迹者可能是和田玉;二是劃磨玻璃法。用玉件角楞劃磨硬度為5至5.5的玻璃,其出現痕迹者可能是和田玉;三是滴水觀察法,由於和田玉密度高,將水滴上後,水滴邊緣整齊而不擴散;四是手摸法,將玉件拿在手中,摸一摸,搓一搓,有溫潤、油滑之感;五是視察法,將玉朝後光明處,比如陽光或燈光處,凡顏色剔透、結構均勻者也可能是和田玉。

俄羅斯玉也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發利用的一種不錯的玉石,產於崑崙山脈延伸到俄羅斯境內的余脈之中。這種玉料的礦物成分、內部結構與和田玉大體相似,主要有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和糖玉。呈油脂狀玻璃光澤,通體微度透明,硬度在5.2至5.4之間。總體來看,它不如青海玉,更不如和田玉。首先,抓住它硬度低這一特點來突破。用小鋼刀輕輕一划,或在玻璃上蹭一蹭,便知結論。其次,從光澤度上看,俄羅斯玉雖是玻璃光澤,但略帶瓷感,通體發乾,白玉發「死白」之光。經過盤磨,由深白變得干透,放在白布上特白,拿在手中卻顯乾澀。第三,從透明度上看,俄羅斯玉亮度好於和田玉,但由於結構粒度較粗,手感較輕,佩戴久了會變黃、變黑。同時,俄羅斯玉韌性差,易起性,出「崩口」,所以要注意觀察玉器線條的崩裂情況。第四,從外形上看,俄羅斯玉在透光的地方,用肉眼稍稍觀察,就能看到「毛顫狀」的結構,而和田玉內部顆粒非常小,一般情況下用肉眼看不清楚。

具體實踐就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各種特徵。凡有1至2項有出入則可否定。只要玩玉者認真分析,認真比較,認真判斷,就一定能找出和田玉與俄羅斯玉之間的異同點,避免吃虧上當 。

和田玉籽料原生皮色的特徵

和田玉仔料,原礦藏在「萬山之祖」的昆崙山深處,經歷天地滄桑的變遷、風霜雨雪的侵蝕,一些玉石破山而出,裸露於天地之間,後經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玉塊崩落到山澗中,滾動在河道里,從而,使得有稜有角的山玉的磨圓度變好,也洗滌掉原有的圍岩與瑕疵,呈卵石狀,溫潤而澤,為最具生命力的美玉品種。如此珍稀的自然遺產,在今天卻時常遭遇模擬處理技術的挑戰,令人難辨真假。在此筆者作為有地質專業背景的藏迷,就參與市場的一些經驗,對和田玉仔料原生皮色的特徵闡述己見。

(一)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玉仔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玉仔料呈渾圓狀,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殼,顏色常有棗紅皮、秋梨皮等。渾圓狀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開門子和分割成小塊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澤」,手捂或手握1~2分鐘,即見其「出汗」。

(二)顏色自然

仔料在河床中經千萬年沖刷磨礪,自然受沁,它會在質地鬆軟的地方沁上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皮上的顏色應是由深變淺,裂隙上的顏色則由淺至深。這種皮色是很自然的,很喜人,搶眼而不礙眼,並且,色澤隨歲月增進愈顯親和力。

(三)皮色有層次感,皮肉呈漸變過渡狀

由於仔料的皮色是在原礫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風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氣候循環制約等因素共同製造的,是分階段的,所以顏色沁入玉內有層次感,皮和肉的感覺是一致的,且呈漸變過渡狀。

(四)皮似有一層不同顏色的毛氈

這類仔料多為石皮仔料。由於形成璞玉的特殊圍岩條件以及透閃石礦物的纖維交織結構,這類仔料儘管已風化磨礪為渾圓狀,但是其表面會有無數細細密密的「小砂眼」,呈毛氈狀,在10倍放大鏡下可以看出。

(五)無皮色的仔料

無皮色的仔料多屬於山流水料,肉色即是皮色,皮色即是肉色,可呈深淺不同的綠色。所以,也有人按顏色對和田玉進行分類。不過無論是白玉、黃玉或墨綠色玉,其表面多少有層包漿或沁色。

2017年,和田玉依舊「瘋狂」。可在和田玉四大收料地的現狀,似乎沒我們想像中那麼熱鬧。

渠首

玉龍喀什河渠首

渠首水源充足,籽料經過水的沖刷,肉質較為乾淨,因水流在水中和大石頭撞擊,與沙子摩擦,也使得這裡的料子籽型更加圓潤。

曾經的渠首,到處都是挖掘機,以及一群群人在挖玉。每個人都有一個紗網,挖出來的石頭還要過一遍紗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米粒大的小籽也能被發現出來,如今再也見不到這種「盛況」了。

瑪麗艷

瑪麗艷的皮色是和田玉中的佼佼者,這裡其實就是長久缺水的老河灘,乾燥,炎熱。

禁挖前幾十台挖掘機正在作業

一橋市場

收來的玉都很多都被拿到了「一橋市場」來擺攤售賣,這時候,就是考驗各位眼力的時候了,真皮、假皮,真籽料,假籽料,就靠您自己分辨了

總閘口

很多總閘口的買玉人,也在一橋市場設攤,因而,你會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不過,總閘口周一、周五、周日幾乎沒人,可別白跑一趟。

總閘口

禁挖令風波

2017年年中,一場為期3個月的和田玉「禁挖令」打破了和田玉市場的平靜。在此期間,喀什河一片冷清,而和田玉市場的成交依舊火熱。雖然原料少了,可存貨還有,「一擲千金」的買玉人依舊很多。

如今,「禁挖令」已過,可人們更多的思考著,和田玉究竟還能挖多久?籽料,還剩下多少精品?

橋頭巴扎搬遷

「巴扎」,是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橋頭巴扎,就是在橋頭的一些集市,行內指的是和田籽料的集散市場。

去過和田的玉友一定熟悉大橋巴扎,橋頭巴扎一直以來是籽料原石交易的最大的市場,規模大,料子流通也快。

大橋巴扎沿河岸設立,主要有四排攤位,兩路通道。每天上午10點開始到下午2點,日日喧嚷,紅火非凡,快到周末尤為熱鬧,維族朋友開著汽車、摩托、趕著驢車從十里八鄉而來,為的是能把自己手中的石頭賣個好價錢。各路玉商也在攤位前來回看料砍價。

如今這樣的場景真的成為了歷史。按照和田政府的產業整體規劃,和田玉都城作為和田玉文化產業園的核心,打造8萬平米一站式的和田玉專業交易市場,搬進了室內的大橋巴扎,似乎少了那一份隨性和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象生活志 的精彩文章:

TAG:萬象生活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