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正確認識收藏觀

如何正確認識收藏觀

比如:有人認為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靜;有人認為收藏要不斷突破,享受積聚精品帶來的成就感;有人認為收藏要名利具備,享受各方以物換財而來的精品收穫;有人認為收藏要以藏獲利,享受過手即是擁有的物利精神快感;有人認為收藏要以藏養藏,享受去粗留精和眼力不斷精鍊、藏品不斷精稀的高境界;有人認為收藏就是保護遇到的所有藏品不流失,享受社會大眾讚許的榮譽感。有人認為收藏要以藏來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文化藝術內涵;還有人認為收藏的最終目的就是投資升值,享受通過收藏形式帶來的正當財富謀求。

仔細思考這些對收藏觀的性質和意義的探索,我們不難發現,收藏是非常特殊的一種修行,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門類積聚。從古化石、古陶器、古玉器、青銅器、原始瓷器、秦磚漢瓦、漆器、三國至隋朝時期的南北瓷器、唐宋時期的南北瓷器、遼金時期的瓷器、元代時期的瓷器、明清時期的瓷器;北魏至明清的石雕壁畫、唐宋元明金銀器、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書畫、明清時期的傢具等等。要想博納群藏,逐類精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瓷器而言,能徹底搞精通一兩個朝代窯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作為一個務實的收藏家,選擇門類非常重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對收藏對象,就會藏有所成。

我們無論選擇那幾個門類,其收藏的意義不能僅僅用一種形式來體現,更不能以一種自己喜歡的收藏形式來否定其他收藏形式。綜合考量,我們不能輕易定義那些對,那些不對,那些有意義,那些並無意義。面對今天多渠道、多平台、多層次、多文化的收藏局面,也許我們只能尋找最終適合自己的一種形式,在保證遵從收藏真品的前提下,保證不長年累月走在邪道收藏的情況下,喜愛文物和古玩藝術品本身就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行為,無論哪種行為,只要真正體現藏品的價值,在一段時期完好的保存了它們,不至於損壞,就是有意義收藏形式。我們不妨來仔細剖析上訴各種形式的性質,通過這些收藏形式的性質解析,讓更多人去理解和思索。

1、淡薄名利的收藏價值觀

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靜,從清靜中細細品味藏品和收藏的過程。這種收藏首先是一種境界,建立在普遍認可和遵從的文化價值觀範疇。但這種價值觀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藏有所成之後的淡定,在衣食無憂和生存不成問題的情況下,淡出社會干擾,對收藏品消化和品味其內涵,享受藏品給自己帶來的文化沉澱;第二種情況是低調、循序漸進的入藏入行觀,淡薄名利是為了更專註尋求獲取收藏的真知理念和真正辨別藏品特質的本領,在人們不知不覺得情況下,利用所學來收藏沒有進入社會視野的珍貴藏品。第三種情況是一些藏友的純粹業餘收藏休閑,與名和利均無關係。因為有收藏這種嗜好,無所謂藏精或者藏粗,無所謂大藏或者小藏,有些人更無所謂真品還是贗品,這種收藏休閑形式,總比無所事事好,總比賭博和玩女人的業餘休閑方式更有人生積極意義。關鍵的是既獲得因收藏帶來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對於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資深收藏家,當收藏到令自己滿意的精品和絕品,思想境界無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內心的強大,思想的升華,做人的低調,對名利的淡然,對藏欲的節制,對學問學術的無限追求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2、不斷進取和突破的收藏觀

收藏要不斷進取和突破,享受積聚精品帶來的成就感。說到不斷進取和突破,一種是低調的不斷進取和突破,一種是高調的不斷進取和突破。低調的基本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學識,這要求自己必須具備非凡的自學和反思能力。也就是說你不依靠別人經驗交流和別人的指導,通過大量自己的實踐行為,從諸多的打眼或被騙的深刻教訓中找尋到正確的收藏道路。昨天也許你是走村串巷的掃貨販子,今天你也許是建築工地或者田間地頭的游擊鏟子,明天也許你是周旋於各個收藏渠道和市場以及收藏圈子(網路論壇)的「潛伏黑客「,力求藝精眼毒,諳熟收藏江湖,入倉時不露聲色,出倉時不留痕迹。這類人雖然遊離於黑白兩道,但多數居精藏珍,深居簡出。不是非常特殊的關係,你根本不知道他笑看世間雲雨的廬山真面目。屬於收藏界聚精不言談,殺人不見血的江湖黑馬;高調的不斷進取和突破,普遍具有正當性,也就是說相比前者從來遵從眼力精絕,通過正當途徑獲得藏品。他們經驗的獲得,不但通過自己長期的實踐磨練,大量搜集各類標本和資料,大量參與各種交流聚會,掌握精品下落,熱潮的時候收山磨刀,低潮的時候廉價求貨。這類人信奉道義,痛恨邪道,講求圈子和平台,願意奉獻收藏經驗。屬於收藏界主流推崇的」君子求物,來之有道」務實派中流砥柱。

3、名利之下聚精散財的收藏觀

收藏要名利具備,享受各方以物換財而來的精品收穫。人們往往看重名利,多數一生都在謀求名利。但名利雙收之後,精神追求往往很空虛,所以很多社會名流和富翁多都願意玩收藏。通過收藏不但可以讓自己提升文化品位,更可以通過收藏提升社會地位,參與和結交更高、更多的精英群體。這些人群要自己具備精到的毒眼力很不現實,首先是沒有時間和精力付出。但他們具有社會知名度和財富,一旦他們熱衷收藏,不難求到「實力派收藏諸葛亮」為其布局掌眼。即便求不到,他們往往都是國內外實力拍賣公司和實力收藏會所的座上賓,只要具備一定的收藏基礎知識和文化品位,加上謙虛謹慎和廣結善緣,高價或者中價收藏精品成就收藏事業都不是問題。另一種名利具備的人,由於貪婪自傲所致,近小人而遠賢臣,總認為自己很幸運,往往被奸商、偽藏家和偽專家盯上而任其宰殺,成為名副其實「山寨收藏館」主人。這樣的名流和富翁,一招不慎,便成為收藏界的大傻笑柄,確實值得深思。

4、眼力換取財富、過手即是擁有的收藏觀

收藏要以藏過手,享受眼力換取財富和過手即是擁有的物利精神快感。這類收藏群體,一般情況下都具備一定的眼裡和魄力,但他們不想為藏所累,為名所累,混跡於江湖而圖個逍遙自在。現實社會中這樣思維的人很多,比如古代春秋戰國的鬼谷子和其徒弟孫臏,西漢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以及後來的「紹興師爺」和現在一些具備非凡實力的「策劃師」。從收藏領域來講,國家性質的實力派文物專家,自己不收藏,但為國家收藏而傾盡全力,這也算國家性質的經紀人。民間收藏領域的實力派藝術品經紀人(含實力派行家),通過自己的眼力和渠道,成就別人的收藏事業,雖然眼前珍品進出只留過手而後的財富和經驗積累,甚至說上升到「眼前無物而物在心裡」的無物境界。從歷史和長遠來看,其實誰也最終不可能永久擁有,即便死後帶到墓葬里,也會被盜走。這種心境和取捨,不是一般常人所為。既要具備非常的毒眼力和魄力,具備一定的渠道,又要革除藏欲的困擾,也就是說甘願給別人做嫁衣而獲取一定的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用取物求財的純粹財富觀來衡量,更深的是一種收藏觀。這種行為,當然不是固定的,當自己積累豐富經驗、積聚一定量的財富和渠道,進而轉換到收藏家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香港收藏家張宗憲就是從外行到古玩商,從古玩商到行家,從行家到實力經紀人,從實力經紀人到風雲收藏家的一個傳奇經歷。不過有一點非常明確:作為一個在圈子裡混的藝術品經紀人,眼力和人品比財富更為重要,人品再好而眼力不行,不會有人找你,有眼力而人品不行,也是沒有人信任你。所以真正的藝術品經紀人是在刀尖上過日子,時刻處於如履薄冰的狀態,真要給客戶買錯打眼,必須自己承擔客戶損失,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儘管現在藝術品市場里的經紀人魚目混珠,真正具備實戰能力和職業操守的經紀人相當少,但我想隨著古玩藝術品市場的不斷成長和成熟,具備這種特質的人才一定會脫穎而出。

5、以藏養藏、去粗留精的收藏觀

收藏要以藏養藏,享受去粗壓精留珍,享受眼力不斷毒辣、藏品不斷精稀的高境界。這種收藏觀,首先是良性發展的收藏觀。但往往會被人們誤解其意圖和理念。人們普遍都有要求藏家的藏品上規模,好像大而全、多而廣才能算得上實力收藏家。但卻往往忽視萬假不如一真,百粗不如一精,十精不如一珍的收藏至尊精髓。作為一個在實戰基礎上不斷成熟的收藏家,過去難免收藏大量粗品和路份不好的藏品,也藏有同類重複的行貨和精品。如果只進不出,首先沒有地方陳列,再就是粗精混雜,影響整體的收藏水平。如果把精品而外的開門藏品讓出去給新入行的藏家磨練學習,第一是能騰出一定的資金,第二是資源共享,減少地下文物盜挖的進程,可謂是兩全其美的善舉。可是絕大多數收藏家,即便有這個精簡的想法,就是難以真正實施,總怕被同行或者社會冠以窮到要賣藏品的「惡名」。我們從很多資深藏家家裡,總會看到滿屋子的普品和粗品,這確實值得我們反思。無論普品、粗品或是重複精品,這些資源畢竟有限,鑒賞水平提高了,仍然留住不放,就沒有那個必要。一個真正有作為的收藏家,主要是靠具有價值的文物和精品珍品來體現的,並不是說你有多大的規模和多少數量的老藏品來體現。所以,去粗、壓精和留珍是必須的,否則你如何積聚資金去收藏發現的精品和珍品?精簡是必須的,尤其對於工薪階層藏家和職業藏家,是必過的一道門檻。至於怎樣出貨?其實也很簡單,打包賣給跑地皮的販子,或者放在朋友開的古玩店裡帶賣,再或者開網店和讓給自己的圈子裡新入行的藏友。只要東西開門到代,不愁精簡不了。

6、研究揭示藏品歷史文化內涵的收藏觀

有人認為收藏要以藏來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文化藝術內涵。作為大多數收藏家,最開始讓收藏品吸引的是藏品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其實收藏的最終意義也是體現在藏品的品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真、精、稀藏品)上面。當然,也有很多收藏家主要看重藏品的市場投資升值價值,有人為此付出沉痛代價。最可悲的是一些「收藏家」和一些並無道行的文物研究專家,總拿贗品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此來著書立說,實乃缺乏真正的鑒賞經驗,真是害人不淺。

以藏促學,以學養藏的學術道路,古今亦有。藏家總結實戰歷練而成的經驗教訓和鑒藏知識,總比那些閉門造車、毫無實戰經驗的研究學者和專家要好。如果理論來自於實踐,方能應用到實戰領域,理論來自於憑空想像,則害人害己。具備實戰經驗的藏家通過出版著作、寫專欄文章、辦講座、教授學生、鑒定和顧問等方式來正當的獲取經費,也可以以獨立研究某些重要領域的學術項目來獲得企業家、社會基金和收藏機構的支持。以此來收集大量具有研究價值和參考價值的標本以及殘整器。這種形式,雖然不是直接形式的收藏,但對整個收藏的成熟發展和學術研究有著積極意義。要知道一個真正務實藏家的成就不僅僅只是收藏的藏品,更重要的是他對收藏學術的貢獻。

7、只進不出、極盡所能保護的收藏觀

具有隻進不出、極盡所能保護收藏觀的藏家,大致有兩類人群:一類是具備獨到眼力,有目標的收藏,收藏一件精品算一件,普品、粗品、重複精品壓根就不收藏。慢慢的積少成多,集精聚珍;另一類是不花錢就痒痒,見什麼收什麼,甚至為了維護來貨渠道,無論什麼全包圓。這類收藏家一年能收藏數百數千件藏品,但上一類收藏可能一兩年就收藏一兩件具備價值的藏品,用百粗不如一精的收藏理念來對比,銀子花費加起來不少,雖然都是真品,卻沒有一件可稱道的精品,這種理念肯定是勞命傷財、錢物兩空。有些藏家因為只進不出,經常節衣縮食,生活非常簡樸,藏品多則數萬件,少則數千件,於是想盡一切辦法搞博物館,謀求各方支持,開館看起來琳琅滿目,仔細觀看後卻令人大失所望。這樣既浪費社會資源,更浪費自己一生的心血。這裡我們要說的是,並不是所有古代物品都值得收藏,既真、又精、更稀的古代文物和古玩藝術品才值得我們極力保護收藏。這也是真正體現一個收藏家歷史使命感的價值所在。

收藏就是保護遇到的所有藏品只進不出,享受巨大規模帶來的社會大眾讚許榮譽感。這種形式的收藏家不在少數,他們普遍具有歷史使命感,無論粗品還是精品,有價值還是無價值,在他們心目中都應該是歷史的遺物,都應當受到保護。即便因收藏而貧困潦倒,甚至妻離子散也不會出賣自己的任何藏品。他們往往見不得別的收藏家出讓藏品,動不動就會給別人蓋以商販和虛偽收藏家的帽子。其實大可不必糾結,我們力求保護的是具有歷史文物價值和古代藝術價值的藏品,並非收藏雜貨店,見什麼都收。要知道歷史上遺留的普品和粗品何其之多,價格再便宜,你真的能全部保護起來嗎?顯然不行。再說所有收藏家都這樣當收藏雜貨店的老闆,面對社會巨大的收藏需求,那只有靠盜墓盜挖和大量生產贗品來滿足了廣大的需求了。其實讓一些藏品回歸市場,一來可以繁榮市場,二來可以盤活收藏界不至於成為死水一潭。捐獻國家當然好,但現在由於近些年贗品泛濫,高仿層出不窮,那個國營博物館敢接收?最關鍵的是體制內專家們誰還能真正具備實力來鑒定社會文物藝術品(也許有具備實力的人,但不具備所謂的權威資格吧)?如果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能儘力收藏和保護更多的文物和古玩藝術品,當然值得稱道。如果不具備就量力而行吧,不要把正常的生活因為收藏而搞的苦不堪言。這樣就失去收藏的快樂。

8、收藏就是投資升值的收藏觀

收藏的最終目的就是投資升值,享受通過收藏形式帶來的正當財富謀求。這種收藏觀的人佔到收藏群體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要佔到80%左右。收藏有對文物歷史和文化研究論證的屬性,收藏也有對古玩藝術品觀賞把玩的屬性,收藏更有它的商品流通屬性。人們把收藏看做就是投資升值商品,這也沒有什麼大錯。從社會經濟學來講,如果收藏不具備投資升值價值,首先就不會有收藏熱,更不會有如此繁榮的收藏市場。沒有繁榮的收藏市場,收藏家就不會收藏到好的收藏品。但很多有識之士經常會擔心,人們一味的把收藏的商品功能放大,會讓很多人心靈扭曲,嚴重加速地下文物盜挖的進程,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問題是,誰能阻止人們的這種收藏觀?各類電視節目、各類報刊雜誌等媒體都在引導和宣揚收藏投資升值的理念,很多文物專家和收藏家業是如此鼓吹。收藏領域絕大多數群體都灌輸了這種理念,你讓他們:收藏就是保護祖宗遺物,收藏就是保護文化,收藏就是提升修養素質,收藏就是揭示歷史文化,收藏就是休閑把玩。能行嗎?顯然很不現實。要達到這些境界,必然是收藏者自身素質,自身修養,自身覺悟,以及知識結構等完全具備,並且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才會有實際意義。

既然收藏文物和古玩藝術品有它的商品屬性(自古就有),那我們就簡略的探討收藏投資升值積極的一面。國家對古玩市場的開放,目的是藏寶於民。也希望古玩藝術品正常流通,一可以解決就業問題,二可以安定社會,三可以拉動資本市場。國家這種政策雖然與保護文物的理念相衝突,估計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把收藏定位在投資升值的範圍,必然削弱文物藝術品的文化屬性,比如,高古類文物藝術品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普遍都比明清更具價值,但藝術品市場經濟價值卻恰恰相反。一件漢代工藝精湛的大罐,市場價值也就區區數千元到萬元左右,而一件康熙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也能價值數萬,甚至還不如一件清三代的瓷片值錢。國家管制高古類文物藝術品拍賣交易是一個因素,最關鍵的是整個收藏領域嚴重缺失文化認知度。人為的炒作和資本運作大量充斥收藏市場。人們盲目的跟風和一些受媒體、以及一些專家的誤導,使得「收藏投資升值」這一理念走向畸形發展。那麼什麼樣的文物古玩藝術品才具備投資升值價值呢?從長遠來看,在保證真品和品相完好的前提下,顧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具有一定市場價值的文物古玩藝術品始終是保值升值的。還有一些精品殘器和標本也有投資升值的巨大空間。單純的工藝價值的古玩藝術品,雖然現在炒的很高,但畢竟隨著市場熱度的減退而大起大落。我國的收藏家會越來越成熟,文化品位會越來越高,這是必然的趨勢。總結:

當我們深刻認識到上述收藏觀的基本性質所在,我們會意識到收藏這個行業,並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從事。當不具備收藏素質,不具備收藏悟性和藝術品感悟能力,更不具備反思自醒能力和自我完善的綜合能力,認為自己有文化、有權、有錢、有熱情就貿然從事收藏,其結果必然遭遇失敗。我們縱觀歷史上的收藏家和現在龐大的收藏群體,真正被世人稱道和認可的收藏家能有多少?即便你在其他行業非常成功,具備非凡成就,但要進入收藏行業就不是那樣簡單。無可否認,收藏群體中多都是人精、才精、鬼精、人渣、精神病混雜的集中營,沒有九死一生和下地獄的勇氣,要想不傷筋動骨而獲得成功,除非你是神仙下凡。別以為這話言過其實,不信你進來實戰試試?紙上談兵對實際收藏不但不起作用,而且起到誤導作用。深刻認識收藏觀的性質和意義是我們理清收藏行為的重要前提,也許對人們正確從事收藏有一些借鑒作用。

對於初涉收藏的人來說,收藏理念比收藏藏品更為重要。收藏絕對不是春天播種秋天就能收穫那樣簡單。收藏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理念對了,就會務實,理念錯了,必然務虛。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具備一定的眼力和悟性之後,任何時候下手都不晚。過去隨便一個手藝都要跟隨師父扎紮實實的學三年、帶三年、跟三年,方能出師,何況收藏這樣複雜的「手藝」。曾經有人經常問我:如何才能具備眼力和悟性?我雖然還沒有這個資格回答,但結合身邊資深藏家的基本經驗和自己多年的認識是:多學習,多實踐,多調查,多專研,多反思,多頓悟。時間長了,自然而然的就成熟了。

孟慶柱作品

推薦精選文章 ▼

閱讀是種品味 分享是種美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收藏協會 的精彩文章:

年輕人,放下手機去練練書法吧

TAG:中華收藏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