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冠心病從脾論治
臨床心悟
淺議冠心病從脾論治
劉立華
內容摘要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其氣上通於心,升降有度,水谷精微充心肺以助血行。若脾氣虛弱,升降失常,水谷停滯澀不通。所以脾功能與冠心病的發病有密切的關係。故運用益氣健脾法治療冠心病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主題詞冠以病中醫藥療法益氣健脾葯治療應用脾
冠心病是影響中老年健康的主要疾病,它屬於中醫的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的範疇。其病機為本虛標實。其病雖有寒熱之分,在氣在血之異。然胸中陽氣不足,風邪冷熱之氣虛所客,氣機陰滯,痰濁阻遏是其共同的發病機理。而這些均與脾功能直接有關。
脾氣虛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機,《金匱要略》云:「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貴其極虛故也。」《太平聖惠方·治心痹諸方》日:「心虛故邪等閑乘之,邪積不去,則害飲食,心中如滿,蘊蘊而痛,是謂之心痹。」葉天士也曾謂:「若夫胸痹者,但因胸中陽虛不運,久而成痹。」冠心病多為正氣不足,胸中陽氣不振,邪氣乘虛所客。而正氣、胸中陽氣主要是心氣。《素問·痿論》雲:「心主身之血脈」。說明心氣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循環的動力。心氣健旺才能維持心血的正常輸出。故《羅氏會約醫鏡》曾指出:「氣不虛不阻」。近代醫家伍應積認為:本病系由於「心陽」,「心氣不足」而未能很好地營運血脈;鄧鐵濤認為:本病發於心,氣虛為本,血瘀痰濁為標;趙錫武認為:本病是胸中無氣,心氣不足,血流不足產生猝然而痛,是一種本虛標實的病證;翁維良對冠心病心絞痛318例進行中醫辨證,主要為本虛標實,佔89.9%,其中氣虛佔63.2%,而心氣虛又占氣虛的74.4%;瘳家禎通過實驗室研究證實,冠心病心氣虛證患者的心功能狀態較正常人低下。因此心氣虛是冠以病的重要因素。而氣源於脾,脾虛弱,氣乏生化之源,以致胸中陽氣不足,心失所養,心氣不振,心悸氣短,拘急而痛。
人屆中老年,臟腑功能、陰陽氣血均發生不同程度的衰減,尤以脾功能減退至關重要。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各部都必須通過脾及其經脈起溫煦作用。脾氣則是生命活動之源,「氣行則血行」,血液的循行和瘀血的消散都要靠脾氣的激發和推動,脾健血必旺,脾虛血必虧。中老年脾氣常虧損,血氣不足,血液便難以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誠如周學海所云:「血如象舟,津則如水,水津充沛,舟才能行」。營血虧虛,血少不運則脈道滯澀不通,以對胸部隱隱刺痛,心悸怔忡等。
張介賓云:「脾主濕,濕動則為痰」。《雜病源流犀燭》也曾指出:「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蹇澀」。脾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健則氣升,水谷精微上充心肺,才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若脾虛則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化,水谷滯而為濕,停而為飲,聚而為痰,於是形成痰濁痹阻,以致出現胸部窒悶而痛、胸滿咳喘等。
冠心病多發生在中老年人,患者多有胸悶氣短、心悸、怔忡、頭暈目眩、咳嗽、痰涎稀薄、納呆便溏等脾氣虛弱的表現。正如近代醫家秦伯未所指出:「實際上是一個脾寒證」。蒲輔周認為:「本病病因是心氣不足,營氣不周」。路志正也認為脾功能失調是導致心痹的重要原因之一。總之,脾氣虛這個病理機制是貫穿於冠心病的發病及病程演變的整個過程。益氣健脾法是治療冠心病的大法。《素問·太陰陽明論》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在五臟相關聯中,心與脾關係尤為密切。這不僅因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化氣以上貫心脈,生血以充養心血,行津液以布散周身,還在於脾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執中央以運四旁。因此,益氣健脾常為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法則之一。
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不少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虛徵象,而恰當施以益氣健脾法,癥狀均可得改善,療效較為滿意。筆者在臨證時常用太子參、山藥、黃芪、黃精、大棗益氣健脾;輔以丹參、鬱金行氣活血祛瘀;葛根入脾胃,升胃陽,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何首烏填精補血;澤瀉利水滲濕降濁。組方意為益氣健脾培本,輔以活血化瘀治其標。臨床運用,補而不滯,通而不瀉。若兼有心絞痛加川芎、赤芍、三七等;痰濁加瓜萎、菖蒲、桔梗等;血壓高加鉤藤、珍珠母等;食滯加谷芽、雞內金等;氣滯血瘀加柴胡、枳殼、五靈脂等,熱重加黃連、梔子等;心神不安、失眠加五味子、遠志、合歡皮等。
中醫的辨證論治、重視治病必求於本,認為「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這個本,就是人體自穩調節及其抗病免疫力。而益氣健脾法治療冠心病,就是抓住這個本。脾胃和調,中氣輸布,生生不息,何病之有?
總之,冠心病之病因繁多,證情各異。故其治療應廣開思路,不宜墨守成規,固守一端,而應從整體觀念出發,探本求源,隨證施治、方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劉立華,重慶市萬州區中醫院主任中醫師,重慶市名中醫、萬州區名中醫。40餘年一直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管理工作。擅長治療肝病、脾胃病、痹病、肺系病等。


※我經常覺得我做錯了,我不該亂髮脾氣,冷嘲熱諷,尖酸刻薄,但我不會道歉,而且我下次還這樣
TAG: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