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京市科委發布最新徵集新一代人工智慧、腦認知與類腦技術等六大領域儲備課題

北京市科委發布最新徵集新一代人工智慧、腦認知與類腦技術等六大領域儲備課題

新智元報道

編輯:張乾

【新智元導讀】在國務院、工信部等國家層面出台一系列支持人工智慧發展的文件後,北京市科委近日將國家政策落地,發布六份通知,面向認知與類腦技術、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製造與機器人、新一代人工智慧、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等六大領域徵集儲備課題。新智元現將與AI強相關領域的申報要求進行匯總,以供企業、高校參考。

去年,在國家層面頻頻出台一系列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政策後,2018年地方進入政策落地實施階段。

11日,北京市科委發布六份通知,徵集2018年六大技術領域儲備課題,這六大領域分別為:

認知與類腦技術

新一代信息通信

智能製造與機器人

新一代人工智慧

物聯網與智慧城市

空天領域

上述六大領域中,認知與類腦技術、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製造與機器人、新一代人工智慧、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均與AI強相關。新智元現將這五個領域的課題申報要求進行整理。

一、認知與類腦技術

支持方向:

1、基於類腦計算晶元的類腦計算原型系統研發

研製基於類腦計算晶元的高速類腦計算原型系統,開發相配套的軟體工具鏈和操作系統,同時研發受腦啟發的多模態感知處理器,並進行視聽融合的應用驗證。

2、通用型類腦神經網路及認知系統研發

研發軟硬體協同的高性能類腦認知系統,突破通用型類腦神經網路基礎理論,具備多任務在線學習能力、低功耗類腦體系架構,實現在通用環境下的視聽覺注意選擇和機器人多種複雜任務的認知智能。

申報地址:

http://www.bjkw.gov.cn/art/2018/1/11/art_19_41923.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二、新一代信息通信

支持方向:

1、5G/增強5G基礎研究

針對增強5G需求,研究新空口的系列增強技術;研究高效的無線能量與信息同傳波形與傳輸機制;研究5G增強型組網理論和技術;研究針對垂直行業的信道建模理論和方法;研究基於無線大數據的5G網路優化;研究5G面向高速移動場景的高可靠傳輸與移動性網路資源管理技術。全面參與ITU、3GPP標準推進,實現我國在增強5G標準上的全面引領。

2、5G業務應用驗證平台

研究5G新空口技術、新網路架構和新型業務應用,開發基於5G標準的基站設備、網路平台設備;面向5G三大典型場景,搭建室內外典型應用驗證平台;進行前瞻性業務應用,如車聯網、智慧醫療、文化創意和新型智慧城市等的研究與部署,推動5G標準與產業的高速發展。

3、面向垂直行業的5G技術測試平台

研究互聯網+測試服務模式,搭建該模式下面向物聯網mMTC技術的雲端測試服務平台。平台支持多頻點定位性能測量、射頻測試、輻射功率和接收機性能測試等功能。

4、面向垂直行業的5G終端解決方案平台

面向萬物互聯時代垂直行業對5G終端的高度碎片化及差異化需求,基於國產5G終端晶元,研發5G終端公共參考設計,完成核心硬體、基礎軟體及中間件平台;研發5G行業終端的安全防護技術,形成軟硬體一體化安全解決方案;提供適用於垂直行業典型應用場景的5G終端模塊或參考樣機。

5、5G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驗證

研究5G工業互聯網的電磁兼容、邊緣計算和互聯互通等關鍵技術,研發麵向5G的工業互聯網統一接入網關產品;針對工業環境中惡劣、時變和移動的特徵,在工業場景中搭建5G工業互聯網示範應用平台並進行測試,對流程工業和5G低延時高可靠技術的融合進行驗證。

6、無人機核心技術突破

研製高效能無人機動力、升力系統,提升無人機的飛行性能;研究基於新能源、複合能源的機載能源系統,提升小型無人機的續航能力;研究高可靠性小型化無人機數據鏈系統,提高無人機通信的距離和抗干擾性能。在京津冀地區示範應用。

申報地址:

http://www.bjkw.gov.cn/art/2018/1/11/art_19_41922.html

三、智能製造與機器人

支持方向:

1、智能機器人

a.生物-機器人交互技術

研究可穿戴式腦/肌電信號獲取及雙向神經介面技術;研究自適應神經解碼演算法、感測反饋編碼技術,開展相關信號處理、特徵提取、行為控制方法及生機電系統研究,構建生物-機器人的神經感知通路,搭建實驗平台並開展技術驗證。

b.仿生機器人前沿技術

研究飛行、遊動、跳躍等仿生運動機理,研究新型仿生機構的設計、分析與優化技術,開展新型材料、驅動、感測及控制技術研究,構建仿生飛行、仿生遊動、仿生跳躍等實驗平台,進行技術驗證。

c.醫療機器人實時圖像導航、精準穿刺與靈巧操作技術

研究多模態圖像導航技術,包括三維手術規劃、圖像融合配准與實時導航;研究軟組織的靶點穿刺技術,包括穿刺針-軟組織交互作用機理、術中多維信息感知、靶點跟蹤與穿刺等;研究變剛度結構的剛軟耦合靈巧操作技術,包括剛軟耦合靈巧手構型設計、柔彈性感知與結構一體化、靈巧手抓持與位姿控制;研製術中實時圖像引導下的精準定位單元、高精度穿刺模塊和剛軟耦合靈巧手模塊,構建實驗平台並開展技術驗證。

d.特種機器人測試、安全與可靠性技術

研究特種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核心軟體及整機等性能測試及評估技術,研究特種機器人安全保障評測技術,研究特種機器人可靠性設計、評估建模方法,構建特種機器人安全標準及可靠性質量保障技術體系,研製相關測試設備開展技術驗證,形成特種機器人性能測試與評價技術規範。

e.非結構化動態環境感知與建模技術

研究機器人非結構化動態環境高速/高精度感知、建模及場景實時重建技術;研究多模態環境感知信息的提取、轉換與融合方法;研究野外/室內非結構化動態環境精確定位方法、高效路徑規劃演算法和高效導航技術,搭建實驗平台並開展技術驗證。

f.高精密諧波減速器設計、分析與製造技術

研究高精密諧波減速器新型材料與熱處理技術、諧波減速器精密加工與裝配技術;開展諧波傳動齒輪嚙合齒型、諧波動態模擬與模擬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究諧波減速器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工藝;研究高精密諧波減速器批量化生產中的可靠性、一致性等關鍵製造技術;研製高精密諧波減速器,並進行應用驗證。

3、高端製造裝備

a.納米電子製造工藝及關鍵裝備技術

圍繞納米電子器件製造,重點開展晶圓級二維材料製備、隱形劃切等關鍵裝備技術及工藝研究,掌握納米電子製造核心裝備技術,為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佔領制高點。

b.第三代半導體製備工藝及關鍵裝備技術

圍繞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的製備,重點開展薄膜製備、高深寬比刻蝕、特種封裝、高精度晶圓級鍵合等關鍵裝備技術與工藝研究,掌握第三代半導體器件核心裝備技術,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3、網路協同製造與智能工廠

a.智能工廠數字化建模、設計與模擬技術

研究基於跨領域、多尺度知識模型的智能工廠多層次建模方法、智能工廠關鍵要素行為模型的可定義參數化表示和機械-控制-通信多學科一體化模擬方法、產品數字孿生、雙胞胎模型及數字樣機關鍵技術、全流程增減材一體化製造工藝與模擬技術,研發麵向智能製造的生產過程全要素工藝模擬與協同裝配系統、全生產工序的質量控制模擬系統。

b.智慧企業網路協同製造集成技術與應用

圍繞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需求,重點開展網路協同製造產業發展模式研究,面向流程離散等不同行業特徵的製造企業,重點開展大數據驅動的產品質量監控與預測、車間設備健康監控、人機協作智能作業、智能協同生產執行系統研發,構建智慧企業網路協同製造集成平台,實現產品研發製造服務一體化。

c.智能工廠互聯互通關鍵技術和工業物聯網設備

面向製造過程泛在感知、多源密集無線接入的需求,研究基於IPv6和5G通信技術的工業網路互聯體系架構和模型,支持工業現場大數據與雲端信息實時互聯互通的多優先順序調度技術、研究基於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生產中的數字化檢測和多源異構數據採集、集成與融合技術,完成工業物聯網設備研製並實現應用。

申報地址:

http://www.bjkw.gov.cn/art/2018/1/11/art_19_41921.html

四、新一代人工智慧

支持方向:

1、人工智慧前沿基礎研究

a.智能感知。研究生物啟發的新型感知理論,開放環境下的自適應感知,多模態動態感知與整合,數據與知識協同驅動的感知新方法等。

b.機器學習。研究新型機器學習的基礎理論與方法,深度強化學習新機制和新演算法,小樣本學習理論與方法,群體智能的計算理論與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理論與方法等。

c.認知學習。研究認知計算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知識表示與建模,自主學習驅動的推理、決策與優化,人機協同的意圖理解等。

d.核心共性技術。研究新原理新結構的人工智慧晶元技術,聽覺模型與自然語言理解,跨媒體分析推理,混合增強智能,智能自主無人系統等。

2、人工智慧創新支撐平台

突破異構硬體管理、跨平台模型遷移、智能軟硬體協同優化、人工智慧開源硬體等關鍵技術,開發適配多種異構硬體設施、兼容和支持多種開源項目的開放平台,研究人工智慧標準體系和評測評價方法,完成重要共性基礎標準起草,有效支撐人工智慧創新活動。

申報地址:

http://www.bjkw.gov.cn/art/2018/1/11/art_19_41920.html

五、物聯網與智慧城市

支持方向:

1.物理信息精確感知及智能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驗證

研究感測器精確感知及本地化智能處理技術,包括高精度、實時、低功耗感測信號處理技術,通用智能感知信息處理系統架構,輕量級物聯網終端軟硬體協同技術;研發支持物聯網應用的通用信息處理晶元和終端,並進行應用驗證。

2.社會行為數據的建模與分析技術研究及示範應用

研究面向城市社會行為、活動軌跡等多源數據的融合畫像技術;研究城市群體和個體移動行為的動態分析、行為建模、關聯挖掘、行為預測等技術;研發麵向城市社會行為數據的動態認知系統,並進行示範應用,為城市規劃、交通管理和政策評估等智慧城市應用提供支撐。

3.信息空間數據聚合承載與智能服務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應用

研究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相關的全空間數據模型技術,信息空間數據快速聚合、智能處理與共享服務技術,海量空間數據智能調度與自適應管理技術,三維可視化交互分析技術;構建智慧城市信息空間數據聚合與服務系統,並進行示範應用。

4.多源數據融合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應用

研究基於精準時空信息的多源非同步異構數據融合技術;研究面向市政管網、交通等重點領域的智慧管控技術;研發相關智慧管理服務系統,在「三城一區」、通州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進行示範應用。

申報地址:

http://www.bjkw.gov.cn/art/2018/1/11/art_19_41919.html

申報核心要求

上述五大領域課題,申報核心要求為:

1.在北京地區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或事業單位,具有相應的實施能力和條件。

2.申報單位管理規範,業務及財務制度健全,在市科委無C級及以下不良信用記錄。

3.若申報單位為企業,則應有自籌經費來源,以保證課題順利實施,課題自籌經費與申請的財政經費比例原則上不低於1:1。

課題執行期限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財政經費採取直接補貼方式,擇優支持。

除此之外,各個領域還有其他要求,具體以北京市科委官方通知為準。

加入社群

新智元AI技術+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AI技術+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aiera2015_1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後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公司-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此外,新智元AI技術+產業領域社群(智能汽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等)正在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進行招募。

加入新智元技術社群 共享AI+開放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神經網路決策過程可視化:AI眼中馬雲、馬化騰、李彥宏誰最有吸引力?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