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英阿馬島戰爭的首次空戰 海鷂擊落幻影首獲戰績

英阿馬島戰爭的首次空戰 海鷂擊落幻影首獲戰績

第800中隊的海鷂FSR.1機群

1982年4月2日英阿馬島戰爭爆發,英國發動了自二戰結束後的最大一次軍事部署,派出遠征軍長途跋涉13000公里征戰,最終奪回了島嶼。皇家海軍的「海鷂」戰鬥機中隊就是遠征軍中的一員,為贏得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島,又稱為福克蘭群島。

對手分析:「幻影」IIEA

阿根廷空軍在1972年和1979年購買了17架單座「幻影」IIIEA和兩架雙座「幻影」IIIDA,裝備了馬里亞諾·莫雷諾空軍基地第8戰鬥機大隊的兩個中隊,任務是保衛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空軍的「幻影」IIIEA

「幻影」IIIE是達索「幻影」III三角翼戰鬥機的最後改型,這種戰鬥機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期間因以色列空軍的出色戰績而名聲大噪。該機是一種超音速全天候截擊機,裝備了兩門30毫米DEFA 552機炮和馬特拉空空導彈。該機安裝一台6200千克推力的斯奈克瑪「阿塔」09C-3加力渦噴發動機,在低空可以飛到1.13馬赫,高空2.2馬赫。但即使在高空,「阿塔」發動機也是個駭人的油老虎,有效作戰半徑只有830公里,而斯坦利港距離最近的阿根廷里約熱內盧空軍基地足有778公里,最多只能在戰區滯留12分鐘(高空,低空就縮短到5分鐘)。因此出於燃油方面的考慮,阿根廷「幻影」必須從高空進入戰區,容易被任何對空監視雷達發現……

「西拉諾II」雷達

「幻影」的湯姆遜-CSF「西拉諾II」是一種200千瓦功率的I/J波段單脈衝雷達,探測距離45公里。但作為單脈衝雷達,「西拉諾II」不具備下視能力,無法從地面雜波中分辨出下方目標。 因此,「幻影」進入戰區後,其雷達只能發現與自己高度相同或高度更高的目標。

「海鷂」的優缺點

「海鷂」派生自「鷂」GR.3攻擊機,翼載很大

「幻影」/「短劍」在設計上針對高空超音速截擊任務進行了優化,其性能在6100米高度以上比較出色。而更現代化的BAE「海鷂」派生自皇家空軍的「鷂」GR.3攻擊機,機翼相對較小,面積只有18.62平方米,在大約7030千克的戰鬥重量下,該機的翼載高達377千克/平方米,以相同過載轉彎時,轉彎半徑大於「幻影」/「短劍」。不過「海鷂」的推重比高達1.23,在轉彎中能比對手維持更高的持續過載,也就是說轉彎更加緊湊,至少在低空是如此。羅爾斯·羅伊斯「飛馬」104渦扇發動機的推力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顯著下降,從而把「海鷂」的優勢高度限制在了4570米以下。因此,如果「海鷂」飛行員能夠把「幻影」/「短劍」引誘到低空,抵消敵人的性能優勢,那麼「海鷂」將具有更好的機動性,除非「幻影」/「短劍」能以一個初始急轉彎做出一記決定性的射擊。

結構簡單,低成本的「藍狐」雷達

「海鷂」安裝了一台費倫提ARI.5979「藍狐」雷達,這是一種探測距離75公里的I波段單脈衝雷達。由於英國海軍沒有預期在陸地上空使用「海鷂」作戰,於是沒有為該機裝備先進的的脈衝多普勒雷達。「藍狐」雷達發展自為韋斯特蘭「山貓」直升機研製的「浪花」雷達,為探測開闊海面的船舶進行了優化,因此這種雷達相對簡單且價格便宜,和「西拉諾II」一樣,沒有下視空空模式。在馬島戰爭中這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阿根廷飛機一般都從高空進入戰區。

「海鷂」的秘密武器是AIM-9L「響尾蛇」導彈,該彈具有高靈敏度的氬氣冷卻銦銻化物引導頭和DSU-15A/B主動激光引信,可以實現迎頭攻擊,而阿根廷飛行員必須駕駛「幻影」/「短劍」繞到「海鷂」尾後才能發射導彈。

最終,儘管雙方或多或少地都擁有一些技術優勢,但空戰的勝負還是取決於每位飛行員的訓練、技能和勇氣。

擊落「幻影」IIIEA

馬島上空的戰鬥始於一聲巨響(當然,實際是21響),當地時間5月1日凌晨4點46分,皇家空軍一架孤獨的阿芙羅「火神」轟炸機(代號「黑色雄鹿1」)向斯坦利機場投下了21枚454千克通用炸彈,炸毀了一座機庫和一架第3攻擊機大隊的IA.58「普卡拉」輕型攻擊機,並在跑道上留下了彈坑。

下午15點45分,阿根廷空軍第8大隊的兩架「幻影」IIIEA從里奧加耶戈斯基地起飛組成「飛鏢」小隊,向正在接近斯坦利港的三艘英國軍艦飛去。這三艘軍艦分別是「格拉摩根」號驅逐艦、「敏捷」號和「箭矢」號護衛艦,意圖在下午晚些時候炮擊斯坦利機場。這支小艦隊抵達目標附近後在15點30分開始炮擊,此時阿根廷戰鬥機抵達了。

保羅·巴頓上尉(左)和史蒂文·托馬斯上尉

「格拉摩根」號負責對空監視和控制,艦上的空中管制員發現兩架「幻影」出現在190公里開外,正從10500米高空向下俯衝。在「幻影」接近時,「格拉摩根」向一個「海鷂」巡邏小隊發出警告,保羅·巴頓上尉(XZ452號機,巴頓是一名皇家空軍交流飛行員)和史蒂文·托馬斯上尉(XZ453)立即轉向西飛向74公里外的目標。兩架「海鷂」組成標準戰鬥編隊,兩機散開成間距1.8公里的橫隊, 巴頓在右托馬斯在左,飛行速度300節(555公里/小時)以節省燃料。隨後他們下降到3300米並加速到400節(740公里/小時),準備迎戰正在快速接近的威脅。

加西亞-庫埃沃上尉(右)和卡洛斯·佩羅

這兩架「幻影」正是「飛鏢」小隊,長機I-019號由古斯塔沃·加西亞-庫埃沃上尉駕駛,僚機(I-015)飛行員是卡洛斯·佩羅納中尉。兩架飛機教條地組成左梯隊攻擊編隊(又叫做「戰鬥翼」編隊),佩羅納飛在長機左後方30度500米處。「雷達馬爾維納斯」向「飛鏢」小隊警告了「海鷂」小隊的挑戰,在空速500節(925公里/小時)時,「飛鏢」小隊急速俯衝到3660米高度,沿著馬島北部海岸向東飛去,直撲托馬斯的飛機。

托馬斯率先獲得雷達接觸,巴頓就讓他擔任長機,然後他們需要對目標進行目視敵我識別,也就是所謂的「射手之眼」飛行。在這種飛行中,托馬斯就變成了「眼球」,在迎頭接近目標的過程中,如果確定目標是阿根廷飛機就呼叫「土匪、土匪、土匪」。巴頓則向右轉彎以獲得更大的「轉彎空間」,同時下降高度並加速到550節(1018公里/小時),這樣他就能佔據一個有利的攻擊位置(敵機3/9點連線之後),擔任「射手」。

當「幻影」距離交匯還有15公里時,加西亞-庫埃沃向下看著密雲的白色頂部,在無線電中說:「敵機就在那,有兩架,讓我們幹掉他們」。兩架「幻影」扔掉副油箱,但是佩羅納的一個副油箱沒能脫離掛架。

托馬斯向右轉彎與敵長機背對背擦過,距離其座艙蓋只有30米

在同樣的距離下,托馬斯認出了映襯在藍天背景下的「幻影」,誤把拋掉的副油箱當做是已經發射的導彈。此時,巴頓已經盯上「幻影」僚機,並在9公里處距離上呼叫「發現雙機!」 然後開始轉向他們。同時托馬斯向右轉彎與敵長機背對背擦過,距離其座艙蓋只有30米,隨即又擦過敵僚機。

巴頓從左下方進入時沒有被發現,他拉起攻擊後面那架「幻影」,在6G爬升轉彎中迅速消耗著空速,用自己的「阿登」機炮向從機鼻前方掠過的佩羅納的「幻影」打了一個點射。毫無察覺的「幻影」雙機開始進入一個平滑的2-3G爬升左轉,讓加西亞-庫埃沃重新看見了托馬斯的飛機,試圖接下來用一個垂直滾動剪刀攻擊這架「海鷂」。輕柔拉杆保持住了「幻影」的能量,卻導致了一個半徑很大的爬升左轉。

當巴頓機動到佩羅納的六點鐘,把機鼻對中「幻影」的尾噴管時,他的空速已經降低到了350節(650公里/小時),即使雙方速度差有150節(280公里/小時),但他正處於AIM-9L發射包線的中心,。聽到耳機里響起嗡嗡聲後,他解禁了9L的引導頭,直到聽見了「nee-nee-nee」的聲音(表示導彈正在跟蹤目標),於是發射了導彈。

加西亞-庫埃沃扭頭向左看去,發現了接近中的導彈,向佩羅納大喊「急轉」,但為時已晚。佩羅納剛剛開始拉起滾轉向托馬斯的高六點(進入垂直剪刀),他的飛機被導彈擊中炸成碎片,他從殘骸中彈出。

現在加西亞-庫埃沃陷入1V2局面,立即進入一個防禦急轉彎,螺旋下降向2440米高的雲頂衝去。這給托馬斯帶來充裕的垂直轉彎空間,他跟著「幻影」沖了下去。他後來回憶:「我滾轉進入垂直下降跟在他身後,我用一枚導彈鎖定了他,然後發射。導彈飛向他,就在他沖入雲層前,我看見導彈接近他的機尾。然後飛機和導彈都消失在雲中。」托馬斯穿過雲層搜索敵機已被擊落的跡象,但一無所獲。

英國航母上的「鷂」GR.3和「海鷂」FRS.1

16點32分,「海鷂」的第一次實質性空戰結束了,獲得了一個確認擊落和一個可能擊落的戰績,巴頓和托馬斯返回「無敵」號補充燃料和導彈。

在這次戰爭中,「海鷂」雖然沒有完全保護好特遣艦隊,但的確使阿根廷「短劍」和「天鷹」造成的損失最小化,並在空戰中擊落了22架阿根廷空軍和海軍飛機,沒有損失一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