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舒城90後美女的故事,將捐款原路退還

舒城90後美女的故事,將捐款原路退還

《雕琢》——身邊事感動身邊人

如果可能,24歲的張志菊願意舍掉自己部分壽命,換取眼前這個74歲、被她喚作「爸爸」的老人身體安康。

圖片來源:新華網

近來,因為媒體的報道,安徽省舒城縣山七鎮龐畈村的一對並無血緣關係的父女成了名人——為全心照顧重病在身、無兒無女的養父張成貴,女兒張志菊辭掉杭州的工作回鄉務農的事迹,感動了眾多讀者。

安徽六安技師學院副院長馬萍、工會主席劉琴老師、基礎教學部主任劉明敏老師

有人稱讚張志菊是個知恩圖報、勤勞踏實的好女孩,甚至還有人說張志菊這樣的人是民族的脊樑。但在張志菊自己看來,她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沒有我爸爸,也就不會有我。」

張志菊至今猶記得,幼時養父對她視若己出的關愛,養父靠乞討給她買來的「閃光」牌奶粉的香甜;至今仍懷念,父女相依為命的溫暖,幼時周末陪父親撿破爛補貼家用的其樂融融……那時,生活貧困但都無病無災。

如今,日子雖然好過了,可養父的身體卻出了大狀況。2016年上半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成貴被確診為「右腮腺鱗狀細胞癌」。因為發現較晚且患者年事已高,醫生建議保守治療。

花光了積蓄的張志菊帶著養父回了村。在設法償還債務的同時,張志菊決定在老人身邊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我會一直陪在爸爸身邊,他活幾天我就陪幾天。」

張志菊是個苦命的孩子,張成貴是個好心的人。他們沒有血緣關係,命運卻讓他們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那是1993年的農曆3月份的一天,在村裡做赤腳醫生的張成貴陪朋友去廟裡上香,一直到凌晨4點才走到龐畈村附近,在一個名叫「羅萬祠」的地方,張成貴隱約聽到了小孩的哭聲。  「找到一個籮(筐),她就躺在裡邊,雙腳都爛了,被開水燙的。」在張志菊的「翻譯」下,張成貴講述了24年前那一幕,「籮(筐)里放著一袋半奶粉,半斤糖,三十元現金以及她的生辰八字。」

張成貴回憶,自己當時已近50歲,單身,無兒無女,看到這個小孩,他就想把她抱回家來養,「(她)病得嚴重,一雙腳都爛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略懂中醫藥理的張成貴靠著草藥和愛,把已經奄奄一息的小志菊救活了。 因為貧困,張成貴的生活供給不上,他就挑著兩個籮筐,帶著小志菊上街乞討,「東家給點飯西家給點米,飯吃了米攢著,夠一定數了就拿去賣,賣了給她買奶粉。」

張志菊至今記得,她記事時家裡的床頭還放著一大堆「閃光」牌的奶粉袋子,「我當時問我爸那是幹啥的,他說是我從小吃的奶粉。」  張成貴說,當時米是8毛錢1斤,奶粉是7元一袋,「有些條件好的人家也會給錢。」張成貴記得,當年去山七鎮鎮上要飯,有家姓王的和一家姓施的,一次給了他10塊錢,他至今仍然感激。就這樣,在經歷了無數磨難之後,養女一天天長大,張成貴心裡也樂開了花。

1999年,賣掉了家裡唯一會下蛋的母雞,張成貴湊齊了180元的學費,將6歲的張志菊送進了龐畈小學讀書。

讀了小學,家裡度日艱難,張志菊坦言自己當年的成績並不是很好,「雖然也得過獎狀,但家裡事太多,心思不能完全放在學習上。」

到了初中後,為了給張志菊湊齊每天2塊錢的飯錢,張成貴把煙都戒了,然而,在經濟上仍是無法滿足養女的開銷。無奈之下,張志菊只好類似半工半讀地讀到了初二,「當時家裡種的有菜,我頭天晚上回家幫爸爸捆菜,第二天早起就拿著菜先去集市上賣,賣到錢之後再坐公交去上學。」

她的事迹被媒體報道,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她伸出援手,張志菊說,在全國各地的好心人的幫助下,父親的手術費湊了7萬多,而且還請了上海的一個專家到舒城縣人民醫院給父親看了,「結果還是跟先前的診斷結果一樣。」

在與養父慎重商量之後,張志菊決定維持以前的決定,在花了捐款里的7000元後,她決定,希望負責籌集善款的好心人將捐錢原路退還,「我也沒那麼偉大,轉捐什麼的我也沒精力去管,讓別人去做,我也不太放心,感謝好心人,他們的心意我跟父親都感受到了。」

現在,張志菊在家裡承包了5畝多水田,養了6頭豬,3隻羊和50多隻雞鴨,甚至還在門前的河灣里放了幾百條魚苗,「等年底,豬出欄羊一賣,應該可以還一部分外債。」

張志菊靠著自己,像當年養父撫養她一樣,照顧起了張成貴的衣食住行。她說自己會盡自己最大努力,減少養父的痛苦,讓自己陪在養父身邊的時間,長一些,再長一些……

來源:行者無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舒城人 的精彩文章:

TAG:舒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