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遇到問題,你是求解決還是求安慰?

遇到問題,你是求解決還是求安慰?

GIF

1

有學妹問我考教師資格證的相關情況,比如考試時間、考試形式、難易程度、證書含金量等等。我一一回復了。

突然,學妹話鋒一轉,說到:學姐,我感覺自己什麼也不會,明年找工作好害怕啊,想著考個教師資格證,說不定到時候有用吧。

嗯,聽出來了,學妹的問題,不是打定主意要考這個證書,而是希望我能告訴她,考證有用,對找工作加分。

可是,我也不知道證書考多了,是優勢還是負擔,我沒辦法給她想要的答案。最後,只好說,你先自己花些時間想清楚,再決定要不要考吧。

可見,一開始就指向不明的問題,別人也很難給出可實際操作的解決辦法。

2

前段時間我崴傷了腳,一開始沒當回事,兩三天之後,就變成了一個走路不協調的小跛子,走一步,疼一步。實在不能再拖了,就去醫院連續敷了兩天葯,醫生囑咐,少走路,多卧床休息。

敷藥之後,我以為萬事大吉,又生龍活虎每天來回走一個小時到辦公室。不聽專業人士建議的後果就是,兩天後腳傷又開始複發,走路極度不協調,同學說我「腳殘志堅」……

只好又去一趟醫院,剛巧還是上次的醫生。聽完我的描述,醫生一臉嫌棄地說,你這個情況沒什麼大礙,就是要多休息,少走路,說了又不聽,你們這些年輕人啊。

我訕訕地答道,知道了知道了,謝謝醫生。回去的路上,手上拿著葯,生理上、心理上的疼痛都緩解了,彷彿腳傷明天就能痊癒了似的,葯還沒抹,心卻安定了。

原來,我們都有這樣自欺欺人的習慣,拿起書就覺得自己是學霸,上了醫院就覺得病會好。我們對做事形式的重視程度遠大於對做事實質的重視程度。

我在問葯治病時是如此,有很多人在問方法解決問題時也是如此。說來說去,不誠心地問,只是想聊慰內心,安撫情緒,而不是真正的排憂解難。

3

情緒和身體一樣老實,稍有不舒服,就會暴露出來,進而就需要尋求緩解方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吐槽、求助,表面看來是想問解決辦法的,實際上是求安慰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很多人沒有問問題的態度——沒有事先做好充足準備,也沒有列出可選方案ABC,甚至貿貿然連問題都沒表達清楚,就找旁人尋找解決方案。

進一步的,對方提供了方案,自己也不一定做。當時覺得醍醐灌頂,事後原地踏步,該怎樣還是怎樣。堅持吃了兩天葯就覺得萬事大吉,後面就草草應付。

而且,我們提問的聲音總比解決辦法的聲音大。當別人說你可以這樣解決的時候,你又說這樣好麻煩、好複雜、我沒時間、我做不到。

最後,別人把該說的都說了,你還是覺得不過癮,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電影《天才槍手》里,富二代情侶請求學習天才小琳幫自己代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在國際考場上作弊敗露之後,他們依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可笑的是,考試這件事,怎麼可以讓別人來幫忙?以至,人生的這場考試能請人代勞嗎?

說白了,有的時候,我們根本不關心試卷題目,只想要正確答案;有的時候,我們也不是真心想求解問題,而是想讓自己內心的焦躁有地方安放。可是,這樣的自欺欺人,會有多大作用?除了當時自我麻痹,事後,生活還是一點也沒有改變,依舊會陷入下一個不安全的怪圈裡。

去醫院看病,卻不遵醫囑,不治標也不治本。提問題求解,卻不實踐思考,等於白問還浪費時間。

4

只要稍微願意花點時間,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只是要安慰,就大大方方成全自己便可。吃美食、逛街、打遊戲,找閨蜜哥們喝酒聊天,能排解就排解。

誰也沒說,人生就該一直綳著,不該有脆弱低谷的時候,不該有迷茫困惑的時候。我們都是人,情緒都需要有釋放的缺口。

但是,當我們找他人尋求解決問題之道時,最好分清楚,此刻的自己是主觀情緒需要安撫,還是客觀問題需要尋求解決辦法。

希望我們是對症下藥,而不是病急亂投醫。

那麼,下次傾訴的時候,請先分清楚目的,再分清楚對象。

來源:欣所向之(ID:xinsuoxiangzhi) | 作者:欣所向之,專欄作者,愛好文字的90後白羊女子,情報學研究生在讀。 | 主播:藍艷

封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期編輯:李娜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