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勇敢選擇做真實的自己,你可以嗎?

《無問西東》:勇敢選擇做真實的自己,你可以嗎?

《無問西東》是一部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電影史詩。整部電影拆分成四個小故事,這四個小故事相隔了不同的時空,縱貫整個中國近100年的歷史。這四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現實中每個人都想要逃避,卻又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你,是否在選擇做真實的自己?

不論是在知識分子所嚮往的民國時期,還是在硝煙炮火中的抗日戰爭時期;無論在極左思潮下瘋狂的政治鬥爭中,還是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電影中處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人,都需要面對一個共同的問題:我每天在忙碌中所做的,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嗎?我聆聽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了嗎?我是真的在活出真正的自己,還是只是在扮演一個別人所期望的角色?

一、選擇理科,還是文科?

原來早在二十年代的中國,「重理輕文」的風氣就已經在我們的文化中形成,推崇「實科」而貶「文科」。陳楚生所扮演的清華大學學生吳嶺瀾,因理科過差而被學校勸轉文科。備受打擊的吳嶺瀾找到了祖峰所扮演的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

梅校長問吳嶺瀾為什麼想選擇理科,吳嶺瀾說,他覺得這個時代人人都應該學習 「實科』』。他覺得不管學什麼,他只要在學習,心裡就是踏實的。梅校長問他一句話:「什麼是真實?」吳嶺瀾不解。梅校長的回答點明了電影的主題: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我們看到再後來,銀絲已經爬上吳嶺瀾的雙鬢,他成了西南聯大的文科教授,在躲避日軍空襲的山坳中,向學生講授人生哲學與生命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想與靈性:

「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有段時間,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某日,我偶然去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而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是當時最出名的學者。那些人站在那裡,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羨慕,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的真實有多麼重要,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會花時間思考這些,他們也覺得這些是重要的。

電影通過陳楚生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盲目跟從他人,隨波逐流,不僅很難成功,內心也難以得真正的快樂。

二、選擇悲痛的母親,還是苦難的同胞?

王力宏所扮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幾乎擁有別人所不能擁有的一切:富貴的家世,王子般的英俊外表,傲人的學識和才華,還有家傳的一身武功。可以說不管沈光耀想做什麼人生選擇,對他來說都是唾手可得。當對日作戰的空軍來選拔士兵的時候,他報了名。

沈光耀有一個知書達理、大家閨秀風範的母親。母親以為沈光耀參軍是想追求功名利祿,特地從家裡趕到西南聯大簡陋的男生宿舍中找到他,涕淚聚下。沈光耀感到對母親深深的內疚,他沒有解釋,答應放棄參軍。

而後一次日軍的空襲,把西南聯大本來簡陋的茅草房幾乎炸成一片廢墟。看到親愛的同胞在鮮血中掙扎,看到自己最喜愛的一個小男孩慘死在母親的懷裡,沈光耀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又一次被喚起,讓他無法迴避。在忠孝不能兩全的艱難選擇下,沈光耀決定作出忠於自己內心的決定,加入空軍,最後把生命獻給了他熱愛的同胞和孩子。

三、選擇理想,還是選擇愛情?

第三個故事是黃曉明、章子怡在殘酷歷史中演繹的愛情悲劇。

兩個深愛章子怡的男人,一個因為害怕失去支援邊疆的名額,不敢在章子怡遇難時說出真話;而黃曉明扮演的陳鵬卻在國家分配給他神聖的使命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我有人需要照顧。」 黃曉明在接受採訪時說:「 (這個角色)把愛情放在理想之前。他可以跟別人說,我有一個要照顧的人。說完這幾句話,他是與全世界為敵的。但是他無所謂。」

去支邊的醫生在章子怡的「墳」前哭泣,怪她欺騙大家和毛主席合過影。黃曉明揪住醫生的衣領怒吼:「你怪她沒有對你真實,你給他對你真實的力量了嗎?」

黃曉明給章子怡的,就是真實去做自己的力量,他在章子怡一生最低谷時勇敢地選擇了她,讓她不再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再在乎自己臉上的傷疤,讓愛美的她依舊可以保持對美的熱愛。

在愛情與理想的選擇之間,黃曉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內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管承受多大的奉獻付出多大的代價,他都無愧於自己做出的選擇。

四、選擇野心,還是良心?

故事拉回我們當下的時代,張震扮演的張果果,在殘酷的商業鬥爭中,已經習慣用高冷的外表掩藏住良心的掙扎。

是利用完四胞胎給奶粉打廣告後,就甩手不管,還是不管對方是否會訛上自己,都義無反顧地對這個貧困的家庭進行救助?是在商戰中揭露朋友的秘密,讓自己在競爭中再上一個台階,還是放棄利益選擇良心的安寧?

張果果最終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出的選擇。在安靜的育嬰房裡,他對著四胞胎的四張小床,在透過陽光的玻璃上繪製彩繪。看著嬰兒天真的笑容,張果果也獲得了心靈的安詳和寧靜。這應和了梅貽琦校長對吳嶺瀾所講的一番話:「 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吳嶺瀾,沈光耀,陳鵬和張果果,把這四個人串起來的,不僅僅只是「清華校友」這一外在身份。影片試圖表達的,是貫穿在四個人之中的內在精神:不管身處什麼時代,不管面對的是什麼環境,不管聽到多少外在的聲音,不管承受多大的壓力,人都不能迷失真實的自我。

在眾聲喧嘩中,用心去捕捉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真正的從容不迫、自信篤定、寧靜安詳,不取決於別人的評價和目光,而來自於我們對自己內心的真誠,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選擇的勇敢和堅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只是一場自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