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抵制洋節與節日重塑

抵制洋節與節日重塑

近來,各種洋節在中國著實火了起來,什麼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而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除了春節、清明之外,卻越來越顯清淡了。隨著洋節的繁榮和傳統節日的衰弱,不少有識之士深感擔憂,高層對此也頗為重視。很顯然,這裡有一個文化競爭的問題,如果我們都過上了洋節,而忘了自己,我們將何以自立呢?於是有人變焦慮起來,開始從不同方面抵制洋節,其中不乏一些行政手段。比如,在有些學校里,校方就公開禁止學生過聖誕節,並規定,如有違反便嚴肅處理等。

就我個人而言,我也非常希望中國的節日更有生命力,我也希望中國人更重視自己的節日,甚至希望外國人也都願意過中國節,但我認為我們對自己節日的重視和自豪應該是和對手公平競爭後的結果,而不是把外來的節日拒之門外,我總覺得如果動用行政手段去干預民間行為不僅有些勝之不武,而且也違反了國家法律,這和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相去甚遠。我們提倡文化自信,但這種動用行政力量去直接干預的做法卻暴露了嚴重的文化不自信,對比西方人對中國人春節的節日祝賀,我們應該感到慚愧,我們的某些行為有失文明。

那麼,我們要不要在節日方面和西方競爭呢?當然需要!但競爭要有競爭的方法,如果我們要在節日領域裡與外來節日展開競爭,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首先做好功課,我們應該認真研究一下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洋節的「泛濫」和中國傳統節日的「衰退」?我們只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我們才能有下一步的合理應對。那麼,為什麼洋節可以長盛不衰(起碼在西方),而中國的節日在最近幾十年卻急劇衰退呢?據我個人的研究,西方節日在中國能夠流行的,就其內容而言都是精神情感層面的或權利方面的,比如,聖誕節、感恩節、母親節、兒童節、婦女節等莫不如此,即使是愚人節和萬聖節也都不是物質層面的。而反觀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春節和清明節含有團聚和祭奠內容之外,大多都與物質和吃有關。很明顯,和精神情感與權利相聯繫的是相對永恆的內容,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也是層次較高的需求,而與吃相關的內容顯然是要低級一些。看看我們的節日吧,吃月餅、吃元宵、吃粽子、吃年糕、吃春餅、吃餃子、吃面、吃餃子、吃餃子……在吃穿不愁的時代,這些內容還能勾起人們的興趣嗎?在現代科技的衝擊下,即使是燈節、猜燈謎和賞月也日失光澤。但是,對聖神意義的需求,對戀人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婦女兒童權利的重視卻是長盛不衰的。因此,在同外來節日的競爭中,如果我們不改變節日的內容,不從更高層次上佔領制高點,想改變頹勢恐怕並不容易,即使靠行政力量也將力不從心,除非我們再次挨餓,只有節日才能吃飽喝足,才有餃子吃……所以,面對著傳統的頹勢,我們需要的是嶄新的重塑過程,而不是原封不動地廝守,我們的確需要注入新鮮血液了。

我個人認為,重塑節日是關乎中華文明的傳承的大事,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從長計議。我們不能僅僅是滿足於一時只想,僅滿足於一時只想的節日仍然長久不了。我們必須從千百年的長遠角度去考慮重塑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節日才能為今後立下傳統並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影響。我個人認為,節日——除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紀念日以外,只有那些代表著文明所紀念的內容,代表著真實人性的內容才配此殊榮,才能長久。好的節日一定是將反映人類文明成果和真實人性的綜合,它是一種直指人心的內容。如果我們謀求主觀的建設,謀求具有能動意義的嶄新注入,那麼我們就必須認真考慮上述問題。然而,究竟什麼才是文明的制高點呢?什麼才是文明需要紀念的內容呢?什麼才是真實的人性呢?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內容。可是,我們有人在研究這些內容嗎?沒有!因為這些內容聖賢沒說過,領導沒講過,我們的學者們自然也不會感興趣。書到用時方恨少!古人的這句話一點也不假!正是因為我們平時在人文方面有價值的研究近乎空白,所以我們說起話來也就蒼白無力,那些一拍腦門就能想出來的套話並不符合實際,所以也不為現實所接受。可見,傳統節日的頹勢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後的原因是我們的節日長期得不到新鮮活力的注入,更為深刻的本質則是反映了我們在人文領域的頹勢!而人文領域頹勢的背後則是文化的禁錮!禁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僅有政策問題,也有我們文化之中所存在的「自我禁錮基因」的問題。

節日是一個關乎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標,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好的令人企盼的節日氛圍,我們的生活就將失去不少的樂趣和意義。對於一個偉大的民族而言,她的節日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並且也應該是一個能夠體現其文化內涵的體系。在這個體系里,不僅應該有團聚、狂歡、購物,也應該有紀念、勵志、成長、警示、沉思、愛情、風雅、幽默、休閑和各種儀式感……高品質的節日既是一種可以讓我們在人性中體現倫理道德的載體,也是一種可以讓我們在倫理道德中享受人性的橋樑。不是嗎?讓人性的壓抑得到釋放不是體現人性的嗎?紀念和追思不是體現人性的嗎?而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這種機會不是道德的嗎?

在現實中,壓抑是經常發生的,而釋放就是一種解放,能夠讓人釋放和解放的日子不是讓人懷念和企盼的日子嗎?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必定有缺少的內容,而節日就應該是缺少的補充,如果我們的節日是對我們所最缺失的情感的補充,是一種能夠讓人煥發活力的激情,那我們的節日還能不被人所企盼嗎?我們的節日還怕被外來所干擾嗎?而對節日的自豪不正是對文化自信的良好開端嗎?

事實上,節日是一種生物,它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和培養,過去,我們沒人注意呵護它,所以傳統節日才有今天的頹勢。現實中,中國很多的節日因失去意義而高度雷同化,它的意義僅僅是放假而已,這樣的節日能不乏味嗎?有意義的節日是美好的,我們期待著具有濃濃節日氣息的節日,不過這取決於我們這個民族在精神層面的集體追求和想像力,也取決於我們這個民族對節日的成功塑造。

其實,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內涵還是很豐富的,沒有開發好是後世的責任。我們為什麼非要將一切節日都與吃、購物、休閑相掛鉤呢?難道我們這個民族就只需要物慾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休閑的增加,我們的生活卻將會變得越來越乏味和無趣……

*************************

真理需要發現,文化需要傳播。如果您對這類文章感興趣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東先哲學社群(只要點擊署名後面的藍色字體即可),如果引發了您的思考請轉發到您的朋友圈讓更多人關注,歡迎您在我們的公眾號留言討論,我們承諾認真回復每一條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先哲學社群 的精彩文章:

TAG:東先哲學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