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興安嶺「最後一棵樹」結束63年商業採伐!引來遊客拍照留念

大興安嶺「最後一棵樹」結束63年商業採伐!引來遊客拍照留念

2015年3月31日,隨著回蕩在山林中的最後一陣油鋸聲緩緩停止,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也停止了長達63年的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歷史。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地處祖國最北端,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的9個旗市,林業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7.44%,活立木總蓄積9.5億立方米,總面積、活立木總蓄積居東北、內蒙古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首。

2015年從4月1日開始,昔日響徹山林的「順山倒」號子和隆隆的機械轟鳴,將不復存在,這裡的工人轉崗,將承擔森林撫育、更新造林等任務。

據悉,停伐後,目前直接從事木材生產的2.5萬工人將有七八千人轉崗進行森林管護,剩下1萬多人面臨分流,承擔森林撫育、更新造林、森林培育的任務。內蒙古森工集團將向國家林業局申請,增加森林管護、撫育、培育的面積,讓林場變成管護站。身體狀況比較好的職工,還可以加入到森林防火的隊伍中。

深入森林深處的伐木工隊,隨處可見銹跡斑駁的機械和使用多年的老舊斧鋸,陳舊的生產工具彷彿無聲地等待著伐木時代的終結。

63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共為國家提供了2億多立方米的商品材和林副產品,上繳稅費200多億元。上世紀90年代末期,木材年產量曾達380萬立方米,是國家同期投入的3.8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高的年份,林區財政上繳曾占自治區財政的半數以上。

當地人介紹:森林的蓄積量在增長,但可採伐的森林數量在下降。雖然按照目前的森林生長量測算,完全可以支撐每年110萬立方米的木材生產,但停伐後帶來的生態效果,意義將更加重大。

為了解決人員安置和富民問題,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綠色種苗、林特產品、碳匯基地、森林旅遊、特色養殖種植等綠色項目正在全力推進。2014年,林區在崗職工人均工資為3.65萬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5年,內蒙古森工集團又設定了職工人均工資達到4萬元的新指標。

據測算,到2023年第十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時,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森林面積達到83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達到11億立方米,資源總量持續增長,生態系統更加健康穩定;生態保護建設能力顯著提高,生態基礎設施改善、災害防控手段增強,形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點保護集群,生態示範作用明顯。

大部分林業職工世代生存在這片山林,他們熟悉森林的每條溝系、山川與河流,用汗水和腳步與興安嶺的每寸土地相融。停伐帶給林區的震動,不亞於當年採伐工作的全面啟動。

據測算,到2023年第十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時,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森林面積達到83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達到11億立方米,資源總量持續增長,生態系統更加健康穩定;生態保護建設能力顯著提高,生態基礎設施改善、災害防控手段增強,形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點保護集群,生態示範作用明顯。

停伐是推動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的重大轉變,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一位林業職工說:「這片森林確實需要休養生息了,我們將用雙手守護興安嶺這片綠色。」他們,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小巷深處,聽都江堰西街,尋「秋」啟事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