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波戰爭之謎:誰之過?列寧的說法
蘇波戰爭為什麼失敗?這成了1920年9月22日開幕的俄共(布)第九次代表會議的中心議題。現在收錄在《列寧全集》的列寧的政治報告中,有列寧對為什麼要進行蘇波戰爭和這場戰爭為什麼失敗的解釋。
在報告中,列寧首先提出了一個總的看法,即,一,雖然兵敗華沙,形成了極其困難的局面,但「決不表明我們已經完全失敗」,「我們證明了波蘭不能戰勝我們,而我們無論過去或現在都不難戰勝波蘭」,二,「我軍向華沙的挺進對西歐和整個世界形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打亂了互相爭鬥著的國內外政治力量原有的對比關係」。所謂沒有完全失敗,列寧是指「我們也還佔領著他們上百俄里的地區」,並正在研究「我們將在怎樣的條件下進入可能到來的戰爭的新時期」。所謂對世界局勢的極大影響,那就是兵進華沙使凡爾賽的「整個體系都動搖了,蘇維埃共和國成了國際政局中頭等重要的因素。」列寧此時表達了一個信心,即如果蘇波戰爭還要打下去,而勝利一定是屬於俄國的。
但是,這份報告顯然不是報告的原文或者全文。實際上,在報告的速記稿中列寧這樣講:對波戰爭有錯誤,並且導致了失敗。但列寧認為,這個錯誤就是根據不正確的情報,產生了不正確的判斷,作出了不正確的決定。而這種不正確的情報並不來自於中央和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而是來自於戰線的報告以及西南戰線和西方戰線的不協調,並且溫和地說了斯大林對西南戰線的偏愛。列寧顯然並不認為蘇波戰爭的失敗是一個政治錯誤,即這場戰爭本來就不應該打。對波戰爭將導致歐洲革命的興起,仍是列寧的基本立場。列寧提出了解決錯誤的「緩衝辦法」:「中央感到極為不安的是,我們犯了錯誤,遭到了失敗,但是我們不準備任命委員會去糾正這種錯誤。我們應當解決當前的政策問題。」
按照列寧的設想,當前的政策,就是在準備打冬季戰局的同時,極力達成與波蘭的媾和。在第九次代表會議開會前夕已經起草出作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聲明」的媾和方案。這個方案的主要之點,就是避開俄波雙方在「民族自決原則」上的嚴重分歧,即避開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加利西亞東部的獨立和歸屬問題,先行媾和。蘇維埃俄國做出了兩點重大讓步,一是,放棄蘇維埃方面提出的要波蘭裁減軍隊、將軍事工業恢復到平時狀態、交出武器和將一條鐵路歸屬俄羅斯聯邦的要求,二是,將俄波邊界線定為比協約國所提出的邊界線更偏東,即將加利西亞東部劃在波蘭境內。俄國提出,「準備以這條線為基礎立即簽訂休戰協定和媾和的初步協議」。這確實是蘇維埃俄國的當務之急,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當前政策」。因此,對於追究蘇波戰爭的責任、廣泛的批評自由等問題,列寧說:「我們顧不到這些了,而應當竭盡全力結束戰爭。」
為什麼要全力結束這場戰爭?10天後,列寧在製革業職工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當我們逼近華沙城下時,我軍已經疲憊不堪,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乘勝前進了;可是,波蘭軍隊在華沙城中愛國主義熱潮的鼓舞下,感到是在本國作戰而得到了支持,有了重新進攻的可能。結果是,戰爭雖然使我們幾乎有可能把波蘭徹底擊潰,但是在決定性的關頭我們的力量不夠了。」列寧在第九次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卻這樣提到了波蘭的這種「愛國主義熱潮」:「波蘭的小資產階級、愛國分子、波蘭社會黨以及波蘭農民(即富裕農民)政黨都是希望和平的。這些黨派的代表在明斯克說過:『我們知道,挽救華沙和波蘭的不是協約國而是愛國主義熱潮,協約國不能挽救我們。』」
媾和是全力結束對波戰爭的最後辦法。軍事上失利後,選擇媾和,這是自布列斯特談判和約以來,列寧的一貫主張和做法。那麼現在的這場對波蘭的媾和也像布列斯特嗎?列寧認為,蘇維埃俄國是拯救者,是帶來和平的使者。作為拯救者,列寧在對波媾和問題聲明草案中明確指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殷切期望拯救這些國家的千百萬勞動者,使他們不再遭受戰爭苦難,由此認為有責任採取最堅決的措施,儘快制止軍事行動和簽訂媾和的初步協議。」
因此,對於列寧來說,對波和約與對德的布列斯特和約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簽訂了對波和約後,列寧對和約給與了很高的評價。10月15日,列寧以這樣的概述總結了對波和約:「我們提出了對我們比較不利的和約,而結果卻簽訂了對我們比較有利的和約。」為什麼這麼說?列寧的理由是,一,「我們根據和約將割讓給波蘭的那些地方,波蘭只有靠暴力才能控制」;二,和約的條件整體上對俄國有利,俄波邊界線不像初始提出的「偏東50俄里,現在則是偏西50俄里」;三,對波戰爭是一次「實例」,它不是一場簡單的戰爭,而是向凡爾賽和約的進軍。「我們已經在這次經歷中得到了鍛煉,我們根據實際經驗知道,所有這些嘗試都將遭到失敗。而在敵人的每次嘗試之後,我們會比以前更加強大。」
軍事上慘敗,政治上獲勝,這是列寧對俄波戰爭的總的結論。儘管對政治上的勝利,列寧作了大量的、充滿信心的陳述,但是他對紅軍在華沙城下的慘敗還是耿耿於懷的,對攻佔華沙的期望成為泡影還是深為遺憾的。在對波和約簽訂的前後幾天,列寧數次對此事表達過自己的情緒和願望。
列寧的這一遺憾是政治的遺憾,是世界革命未能在預計的時期和範圍內取得進展和勝利的遺憾。從更廣闊的範圍來說,這不只是列寧個人的遺憾,而是他那一代人的遺憾,是那個革命時代的遺憾,是一個典型的十月革命的遺憾。
【來源:學習時報 文/聞一】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