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經十朝而不倒的「不倒翁」馮道,到底是忠還是奸

歷經十朝而不倒的「不倒翁」馮道,到底是忠還是奸

馮道

國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往往是一個「忠」字來作為評判標準的。但是這個忠,往往看的是對待侍奉的皇帝是否忠誠。如果對自己所侍奉的主子不能盡忠,那就是奸臣。五代十國時期的政壇奇人馮道因為他經歷五朝,侍奉十一君,朝朝為公卿,三次拜相,居相位長達二十餘年(有一說是十朝)。從而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中最飽受爭議、被儒生辱罵次數最多,也是最具傳奇的一位。

耶律德光

歐陽修編《新五代史》時斥之為「無恥之徒」,司馬光罵為「奸臣之尤」,就連對他持肯定態度的《舊五代史》,也不得不對他的「忠」提出了疑問:「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直到范文瀾寫《中國通史》,還是要花不小的篇幅對馮道的「忠」大加撻伐。

石敬瑭拜耶律德光為父

公元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滅後晉,馮道領眾官迎接。作為入主中原的勝利者,志得意滿的耶律德光在馮道面前傲慢地問道:「你看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這是一句反話,意思就是,天下的百姓我想殺就殺,你能奈我何。馮道說:「就算是佛祖再世也救不了百姓,但是陛下您能耐比佛祖大,只有您才能救得了百姓。」馬屁拍得耶律德光極為受用,於是打消了殺念。

大遼入主中原

在中國歷史上,但凡胡人南下,中原百姓總是免不了慘遭屠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犬。在滅頂之災面前,馮道用阿諛奉承的方式化解了這場災難,保住了無數生靈的性命,但是這也為他招來了惡名,儒家學者認為他「不忠」,說他是變節投降,見風使舵。

馮道回答:百姓惟皇帝救得

五代十國,皇帝像韭菜,長一茬割一茬,馮道卻始終安然無恙,真正是流水的五代鐵打的馮道。他不管皇帝姓啥,姓劉也好,姓李也好,姓石也罷……他都在儘力保護百姓。所以,究竟是他給皇帝打工還是皇帝給他打工,這還得兩說。但是不論何時,他都能堅持《禮記·禮運》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也就是說,他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都是以老百姓為前提。連罵他的歐陽修都承認「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馮)道一言之善也」。

太傅馮道

馮道在官場上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說起來也有些讓人驚訝,無論誰當皇帝,馮道都是干好自己的那攤活。他不貪財、不好色、有才幹、不結黨、不樹敵、有容人之量、知道進退、關心民生疾苦。就像他自己在詩中所表達的:「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馮道為後人詬病的,是不能忠心事主,變換門庭。但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馮道不貪不佔,以老百姓為根本,身處險境而自立。用他自己話說:「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今天的我們,是否應該重新作出公正的評價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油城快樂俠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中國近代最富爭議的人物,死後都沒能在故土安葬

TAG:油城快樂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