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做科研不需要優越感,所以別嘚瑟了好嗎?」

「做科研不需要優越感,所以別嘚瑟了好嗎?」

有些科學家堅持那些如果存在潛在不足的人進了科研圈,就該被嘲笑。這些嘲笑有時是針對我,有時針對他人。可在我看來,科學界不需要這樣的嘲諷。

來源Science

撰文 Adam Ruben

翻譯 韓宇

審校 卓思琪 譚坤

作者簡介Adam Ruben,本科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專業,曾獲得 GregoryT. Pope 』80 Prize 科學寫作獎。而後他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他以特立獨行的幽默故事方式活躍在各領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在我的理念里,寫作由大量頭腦風暴開始,還要經歷反覆的編輯和持久的打磨。但當下的在線出版卻多出一個步驟:搶佔式的奉承。

我時常會經歷這樣的奉承:當每個月《科學》的「職業」欄目 (Science Careers) 發布我的專欄後,我在我的臉書(Facebook)鏈接下看到「 7 條評論」的時候;或者當我收到一封主題為「你的專欄」的郵件的時候;再者,推特(Twitter)上有什麼動靜的時候……好吧,我還是玩不轉推特。

有時,「你的專欄」郵件中寫道:「我喜歡你的專欄文章!」對此,我長舒一口氣,感恩戴德地回復:「媽媽,謝謝您!」但有時郵件內容卻很傷人:「嘿!別做傻叉了,你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做實驗,搞什麼段子手?寫什麼娛樂文?」儘管我真的不想見到這樣的評論,但是我還得禮貌的回信說:「爸爸,很抱歉你會這麼想。」

前段時間,我寫的一篇文章,討論了科研新人在閱讀深奧的學術論文時遇到的困難。然後,我收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反饋。論文是科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它們很多看起來像是機器人在模仿人類說話:「我們測試了『啥啥』。結果是顯著的。通訊請聯繫第一作者。實驗最終解釋權歸科學基地所有。機器人 c2000 報道。」

一些讀者回復道,當他們看到成堆的專業術語時,便會對於這種挫敗感深有體會——有時就像是一幢樓封死了門,有意阻止不專業的讀者進入。但也有人捍衛著這扇門,他們認為讀論文並不難。在他們看來,我這種站出來說「論文讀不懂,你不是一個人」的,簡直就是『千禧時代中的異類』

這讓我想起了兩年前我寫的一篇文章。我在文中說道,有時候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做科學家了:我對參加的每一場研討會都提不起興緻;我有時覺得科研好難;甚至犯下了讀 Michael Crichton (譯註:此人被人稱為科技驚悚小說之父)小說的終極罪惡。我相信,一些讀者肯定有同樣的體會。而還有些人,他們標榜每一場研討會都讓自己興緻盎然,他們覺得像我這樣的人大概不應該成為科學家。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幾次遇到過持有這樣的態度的人——他們堅持如果存在潛在不足的人進了科研圈,就該被嘲笑。這些嘲笑有時是針對我,有時針對他人。可就我看來,科學界不需要這樣的嘲諷。

我們是一群以聰慧見長的專業人士,但是我們越這麼想,就會表現地愈加吹毛求疵。大多數科學家還是很友善的,願意與初學者親切地交流。但是,我認為在各專業領域,總有些人愛說:如果你不能做到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你根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兒。

這不該有爭議,科學家理應培養一種包容的氛圍,這樣的文化讓大家可以敞開心扉的提問和承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呆板的大話和點頭掩蓋自己的無知。提問,就是科學家要做的事情之一,難道不是嗎?(看,我剛剛就這麼做了。)

「等等!」我我覺得有人會這麼說:「我完全贊成彼此的禮貌和尊重。但是,如果我們接納每一個想成為科學家的人,給予他們獎勵和縱容的話,就會造就出很糟糕的科學家!」

嗯,首先你恰當地使用「縱容」一詞,值得讚賞。但其次,這種縱容無關獎勵,我們要做的既不是輕拍腦袋並給予參與獎,也不是讓新人避開有用的批評。而是讓科學家擦掉滿臉的自鳴得意,公開承認我們的不完美。是讓科學更具包容性。是讓我們看到同事呵斥下屬的不完美時提醒說,「 Jim,你知道的,這並不管用。」——這一招不僅可以讓你的同事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嚇跑一個未來的科學家,我覺得她也想知道為什麼你一直稱呼她為 Jim。

其實,這種排外的心態在科學界實際上已是老生常談。1983 年,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 David Wade Chambers 將「畫一名科學家」測試引入小學——請小學生畫出他們心目中的科學家。這些圖畫展示出孩子們對科學家的很多刻板印象:無處不在的白大褂;冒泡的燒杯;年老的白人男性;不知什麼原因,還有張牙舞爪的邋遢鬍子,這些可能就是 1983 年對科學家或多或少的真實寫照了。

我總能在Scientific Education雜誌上找到 Chambers 文章中的這段話:

「不論科學的理念應該是什麼,對一些孩子而言,科學意味著秘密。幾乎在所有三年級到五年級的測試中,總有至少一個孩子(有時多達 4-5 名)畫出掛在實驗室門上或牆上的標語,比如『嚴禁進入!』、『私人領地』、『離開』或『最高機密』等。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沒有畫這類標誌,但是,科學家們如果看到孩子畫出這樣的實驗室標誌,一定頗為不悅:秘密讓科學更加神秘。」

這些所傳達的信息已經很清楚:即使是小孩子,也感覺到科學是那麼的不親切。1983 年是這樣的,今天依舊如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完全是我們的錯。

在某些方面,科學的確映射出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世界——一個讓評論者展示自身優越感的網路世界。但是,我認為我們可以做的更好。科學不是拒絕未來成員的精英俱樂部,應該是一個溫馨而魅力四射的領域,一個能夠坦然承認人類的不完美的地方。

此外,以我的經驗來看,那些堅持叫囂自己沒有任何缺點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

他們全都在撒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