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挑戰自我「上癮」!景海鵬這樣跑向太空

對挑戰自我「上癮」!景海鵬這樣跑向太空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景海鵬三度飛天,完成了共計49天、加起來753圈飛行的紀錄,刷新了中國航天員的太空履歷。

一個人的成功也許並不在於他變化的成分,而在於不變的因素。就像景海鵬,他奔跑著,從家鄉跑向了飛行學院,從地球跑向了太空。但從某種程度上說,榮光加身的將軍對於奔跑的態度,和19歲時那個拿著錄取通知書在玉米地間奔跑的少年無異。

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道:

跑向太空

徐藝嘉

2017年,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中央軍委部署組織「八一勳章」評選頒授。景海鵬獲得此項殊榮。不久之前,這位三度飛天的將軍在太空度過了他的50歲生日。關注到這場「太空生日」的人都還記得,時值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上升階段,整流罩剛剛打開,景海鵬下意識地看向右舷窗,四年前和八年前兩次執行任務時所見的美景又一次衝擊著他的視覺。他接連兩次問戰友陳冬爽不爽,隨後以「爽不爽」為關鍵詞的太空對話刷爆網路。這段話來自操作手冊規定的內容之外,對話長度不超過30秒,卻讓大眾無意間體會到兩名英雄人物享受太空之旅時詼諧有趣的家常閑談,倍感親切,景海鵬因此被網友們戲稱為「太空老司機」。

這些新聞通過媒體報道迅速流傳開來,景海鵬又一次「火」了。在開啟職業生涯的近20年間,他是唯一一個三次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且一次比一次狀態好。他曾公開談到過三度飛天的感受:如果每次用一個詞概括,那麼第一次是「激動」,第二次是「幸福」,第三次則是「享受」。心理醫生能明顯感受到他的變化,評價他是探訪太空過後「人格整合方面做得特別好的一個。」明顯的一點是他愈發謙遜了。執行完「神十一」任務從西郊機場返回航天員中心的路上,他對前來迎接的領導說:「我和陳冬共同有個想法:等我們回到公寓,希望盡量多給大家留些拍照的時間,盡量滿足每個人的要求,大家相照不完就不要急著送我們回去。我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回報大家33天的陪伴。」回到公寓,他和陳冬處於身體恢復階段,坐在由4人抬高的椅子上,脖子上戴著花環。他小聲地交待抬椅子的人:「兄弟啊,你把我抬到隊伍的最前頭,我要一個一個地向戰友們敬禮,表達感謝和感激。」

在準備好迎接人生中的各類挑戰之前,一個人往往先得盡全力去拼搏,由此提高與幸運相逢的幾率。景海鵬在他少年時期就顯現出以勇氣贏得勝利的性格特質。

他出生在山西運城一個並不寬裕的農村家庭。受家裡經濟條件限制,景海鵬沒有在學校食堂花錢吃過一頓飯。他的口糧是從家裡帶來的饅頭和鹹菜,就著白開水下咽。每到夏天,為了怕食物放壞,他一周回家兩趟取乾糧。家離學校70公里,連輛自行車也沒有,他都是靠兩條腿走。

成年以後再回望這段時光,景海鵬認為好的身體素質和自我意志品質的培養就是上學時候走路練出來的。苦難在反覆的咀嚼中被籠上一層美好的理想主義光芒——當年教室里的白熾燈、薄霧中的操場和路邊金燦燦的麥田,還有自己和同班隊友贏得的籃球賽獎盃,都成為景海鵬記憶里最重要的物件。景海鵬的願望很簡單,希望以後考上好大學,贏得一個好未來回報父母,直到一張照片改變了他的想法。高中時,他無意間看到了一張飛行員的照片,身穿皮夾克,頭戴飛行頭盔,駕著戰機,神氣而威風。巧合的是,照片中的飛行員也叫「海鵬」,那不就是自己么。景海鵬一下子好像被命運之神提了個醒,悟到註定要做的事是什麼。3月份的一天,學校通知報名參加飛行員選拔,景海鵬毫不猶豫地報名,卻遭到班主任的阻攔。老師說,根據經驗在校體育隊待過的學生身體總有些小毛病,要麼肝大要麼脾大,肯定選不上。景海鵬想要自己探個究竟,於是堅持去報了名。三天後體檢結果出來了,他身體各項指標都合格。

那一年景海鵬19歲。當他捧著保定航校的錄取通知書在田間奔跑,對正在種玉米的父親說「考上了」的時候,父親景靠喜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母親王珍玲卻哭了,因為她聽說部隊管得嚴,入伍頭4年兒子連家都回不了。母親掰著指頭算兒子還能在家待多少天,希望時間走得慢一點,再慢一點,可離別的日子還是來了。出發去學校那天,父親買了一個大西瓜,全家人圍攏在一起吃了,然後送景海鵬上車。一個少年搭乘一輛汽車,從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家「飛」出去了,一飛三十年。

到了航校,景海鵬才知道,飛行學院的學員距離真正駕駛飛機上天的飛行員還有太遠的距離。四年航校的學習,一般到第四年才可以正式單飛,而在此之前,飛行員的學習過程中淘汰率高達70%。

到飛行學院報到不久,景海鵬遇到了一個訓練必備項目——游泳。而且規定要求必須游完50米才算及格,否則就會被淘汰。景海鵬不會游泳,訓練時要麼瞎撲騰,要麼嗆水,一直到考試之前,教練都在擔心他也許過不了關。考試那天,他直接從深水區下水,憋著一股勁一氣兒遊了50米,岸上100多名戰友一起為他鼓掌吶喊。到了對岸,他又折返身子向反方向的終點衝刺,兩個來回下來,總共遊了200米。這樣的成績讓教練和戰友們都很驚訝,學員隊領導當場宣布給景海鵬記嘉獎一次。這是他開啟軍旅生涯後得到的第一次褒獎,也奠定了一個強者不斷戰勝自己的基調。

1996年的夏天對景海鵬來說是顛覆性的。本來他按照原有的生活軌跡結了婚,工作上的好前景一望可知。一天,領導把他叫到辦公室,讓他立即準備出發去杭州療養院參加體檢,但說到具體體檢原因時卻含含糊糊的。

景海鵬按規定時間到達療養院,在第二天檢查到五官科時才從旁人嘴裡聽說這次體檢是為了選拔航天員的。對於航天員是個什麼概念,景海鵬還沒有清晰的認識,但他很快意識到,這是他事業上的又一個契機。熱愛飛行的景海鵬想到更高更遠的太空去看看。3天過去,在杭州設的體檢點從80多個來體檢的人中篩選到只剩8個,而和景海鵬同一個團來的7名飛行員中僅剩他1人。10月份,部隊又通知他到北京參加更為嚴格的體檢。這次體檢內容細之又細,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等各項檢查做完後,景海鵬自信滿滿地給家裡打電話,對妻子說「一定能成功。」可結果一再擱置,就此沒了音信。時值中國載人航天起步期,各種論證和準備工作正在北京緊鑼密鼓地進行。

一年後的一個夜晚,在景海鵬的家裡,全家人正在準備給兒子過生日。門外敲門聲響起,景海鵬打開門,是部隊領導來通知他結果:他被正式批准成為中國首批預備航天員!聽到這個喜訊,一家人又驚又喜,為了紀念這個特別的雙喜日,景海鵬給孩子取名叫「宇飛」,意為在宇宙間飛翔遨遊,也暗含了他自己新一階段的人生夢想和追求。

1998年1月,景海鵬在北京和其他13名戰友一起,在中國最為神秘的地方之一——航天員大隊,共同對著國旗宣誓,許下願為祖國出征的莊嚴承諾。這個小小的儀式翻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新的一頁,也改變了首批14個航天員的命運。5年時間裡,景海鵬和所有戰友一樣,完成了8大類共計58個專業的訓練。在這期間他每天晚上沒有12點前休息過,也沒有過過一個完整的周末。

2003年,楊利偉一飛衝天,一舉完成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景海鵬為自己的戰友感到驕傲,但同時他也陷入煎熬。自己能成為航天員,可算是「億里挑一」,而職業航天員就是要飛天,五年多的辛苦絕不能就此白費,必須咬牙更上一層樓,爭取執行任務的機會。到了「神六」,他成功進入備選梯隊,離飛天夢又近了一步。

「神七」的重點在出艙。為此,景海鵬在「神六」任務之後就攢著一股勁兒,給自己制定了「魔鬼計劃」,利用三年時間認真學習理論,特別是在低壓艙、艙外服的理論與操作技能方面做了重點準備,不放過任何細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一遍又一遍地向教員們請教,直到弄懂為止。

經過艱苦而持續的努力,景海鵬終於在2008年和戰友翟志剛、劉伯明一起入選「神七」乘組,圓夢太空。此時距離他成為航天員又已過去十年。臨近任務前的密集訓練階段的一次訓練中,景海鵬穿著有40千帕米壓的出艙服,進行氣液泵插頭的操作,位置在右腋下。穿著艙外服的時候視線會受阻礙,一般情況下,操作左邊要看右邊手腕上的反光鏡,反之,操作右邊要通過左手腕上的反光鏡來操作。訓練中兩人一組,此前景海鵬單人訓練時已經對操作非常熟練,但那次剛開始插插頭時竟沒有插上,第二次還是沒有插上。由於艙內壓力作用,他的手感到很累,餘光一瞟,和他同組的戰友已經完成操作。他又試圖操作了幾次,還是沒成功,最後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完成。訓練結束後,景海鵬一個人回到房間,心裡非常不是滋味。吃完飯,他又聯繫教員把門打開,重新把上午的操作進行了一遍,結果卻很順利,操作一遍通過。他分析了一下原因,感覺問題不是出在操作是否熟練,而是出在心態上。一是看到自己的戰友已經插上了,自己一著急動作就變形了;二是現場那麼多工作人員、教員在看著,太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景海鵬意識到,即便成功近在咫尺,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景海鵬和兩名戰友在太空也曾經歷了險情。翟志剛出艙時艙門險些打不開,剛剛打開準備出艙之時,軌道艙又連續響起火災報警。最後證明是系統誤報。可有那麼一瞬間,景海鵬真以為自己回不來了。他的妻子張萍當時在北京飛控大廳目睹了全過程。據她後來回憶,大廳的外面就停著救護車隨時待命,生怕航天員家屬們承受不住壓力需要急救。其實當時三個家屬都沒有聽到警報聲,事後知道了反而後怕。

在2008年感動中國的頒獎晚會上,主持人問景海鵬,當時你們有沒有想著回不來?景海鵬的回答是:「我說我理解你所說的回不來,就是像衛星一樣繞著地球轉,你所說的回不來,就是我們不能在演播大廳和觀眾們見面。」觀眾們聽了哈哈大笑,笑聲還沒停止,他就又加了一句:「即使我們回不來,也一定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這句話成為後來「神七」對外宣傳時的「經典名言」。而聚光燈下,真正成為「明星」的景海鵬再次面臨考驗。「神七」任務回來後,他一下子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開始有機會去各地作報告,走到哪裡都有粉絲把他團團包圍,或是排著長隊等待他簽名、合影。他多次到過港澳等地,一次遇到一個滿頭銀絲的老華僑,老人拉著他的手說:「你們飛得有多高,中國人的頭抬得就有多高。」

「人膨脹起來太容易了。」他曾這麼說過。夢想實現了,可景海鵬漸漸感到人生應該不僅止步於此。十年的艱辛付出,為的也不僅是成名。他和戰友們在訓練後擰出的汗水經常能接滿一個盆子,如同體育精神一樣,這汗水托舉著他向更高、更強的挑戰邁進。他開始為自己歸零,不僅是工程上有歸零的說法,人也一樣,適當清空自我才能輕鬆前行。「神九」的重大看點是我國首次手動交會對接,對所有航天員和教員都是全新挑戰。景海鵬給自己定的計劃是每天不管訓練再忙再累晚上一定要拿出一個小時在二室的桌面模擬器進行加練,每個周末必須拿出半天時間加練。就這樣,從2009年到2012年,在「神九」考核之前,他已經練了兩千多次,是教材大綱規定次數的兩倍。

於是,在「神九」任務中,人們又看到了景海鵬熟悉的身影。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作為指令長帶領劉洋、劉旺再上太空,實現了自己的二度飛天。回來之後,有熟悉景海鵬的人對他說,他現在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圓滿了,可以不用再考慮執行任務的事,快「知天命」的人,可以享福了。可景海鵬卻對一次次挑戰自我「上癮」了,也可以說,多年來不停衝破自我界限從而不斷提升的感受才讓他心裡覺得踏實。他的理念是「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他沒有停下來,繼續投入到備戰「神十一」的工作當中,並再次入選乘組。

「神十一」任務共安排了4次跑台裝置驗證實驗,都是在模擬失重環境下進行。前兩次實驗時,景海鵬和陳冬在跑台上沒有找到任何感覺,連走都走不成樣子。兩個航天員和地面飛控的領導、專家都有壓力。景海鵬幾個晚上沒有睡好覺,感覺快失去信心了。他和陳冬通過聊天排遣這種苦悶。其實既然是驗證,從理論上就有不成功的可能,即便不成功,也是說得過去的。但景海鵬用了8個字歸納如果出現失敗會怎麼樣,「可以理解、不能原諒」。「我們感覺不是為了交差來了,而是用我們的雙手把所有專家的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結晶變成真實的圖像帶回來,為後續任務奠定良好基礎。」

第三次實驗時,他和陳冬繼續一個在練,一個在看,反覆琢磨動作要點。當時景海鵬站在跑台上,一邊走一邊和陳冬說話,就在以為這次實驗也通不過時,「奇蹟」出現了——他終於找到了感覺,能順暢地走起來了。他又試著跑起來,也成功了。巨大的驚喜襲擊了他,他開始用各種姿勢跑著做實驗,跟陳冬兩人抱著、背著、扶著,跑得滿頭大汗,終於成功了!在「神十一」的太空跑台上,所有人共同見證了景海鵬和陳冬自如跑步的樣子。

跑步如同隱喻,概括了景海鵬的半生,他始終在奔跑。景海鵬在太空奔跑,三度飛天,完成了共計49天、加起來753圈飛行的紀錄,刷新了中國航天員的太空履歷。一個人的成功也許並不在於他變化的成分,而在於不變的因素。就像景海鵬,他奔跑著,從家鄉跑向了飛行學院,從地球跑向了太空。但從某種程度上說,榮光加身的將軍對於奔跑的態度,和19歲時那個拿著錄取通知書在玉米地間奔跑的少年無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我國成功發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斗導航衛星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