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寶毫無自制力?讓心理學家幫你一起破解這個「大魔咒」

寶寶毫無自制力?讓心理學家幫你一起破解這個「大魔咒」

哎呦媽呀

GIF

哎呦媽媽

---豐富、嚴謹、鄰接未來的育兒乾貨---

「明天開始絕對不吃夜宵!」

「吃完這一個,就是最後一個!」

「這個月一定不能再花錢!!」

「明天開始我一定會開始健身!」

「我明天一定會把拖到現在

都沒做的事做好!!......"

看著體重秤的你,面對垃圾食品的你,摸著肚腩的你,看著餘額數字的你,你一定為自己許下過無數次諸如此類的諾言,但就像中了邪似的,無數次又自己親手打破。

我們都知道自控力的難能可貴。

破戒之時,我們雖然有片刻的快感,但下一秒就會被羞愧、羞恥心、自我厭惡、自我鄙視給吞沒,恨不得一遍遍自己打臉:不許再犯。

作為成年人,我們尚且常常在誘惑面前滑鐵盧,那麼又怎樣才能保證讓孩子不再重蹈我們的覆轍

先別慌,首先我們先聽聽來自斯坦福大學備受讚譽的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的科學解剖——人類的自控力為什麼竟然會差到令人崩潰。

在《自控力》一書里她講述道:

「提高自控力的最好的途徑是,弄清楚如何失控,為何失控。

每個人的自制力都是與生俱來的,但有些人的自制力更強。即使當我們頭腦發熱的時候,我們也能剋制衝動。

有些神經學家甚至認為,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我們有兩個想法

或者說,我們的腦袋裡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則克服衝動、深謀遠慮(見下圖)。

圖片來源: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

兩個自我發生分歧的時候,總會有一方擊敗另一方。決定放棄的一方並沒有做錯,只是雙方覺得重要的東西不同而已。」

為什麼自控力那麼重要

無論從哪方面看,擁有自控力的人往往更能抵抗誘惑,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他們能更好地應對壓力、解決衝突、戰勝逆境。

而沒有自控力的人卻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情緒容易失控,甚至行為具有破壞性。對事情容易放棄、無法堅持目標,對談話或事情沒有等待的耐心,也無法遵守規則等。

這些不僅僅只是在孩子身上可見,成年人的我們也深有體會。

我們已經意識到了自控力給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從根源上破解孩子自控力差的問題呢?

先了解孩子失控的原因

事例:

去睡午覺之後,睡醒起來的小Q,一出來客廳就突然坐在客廳哭起來,小Q媽以為她是做了噩夢,想嘗試哄著小Q「別怕,媽媽在。噩夢都是騙人的,醒來就沒事了!」

結果小Q還是哭鬧個不停。無奈的小Q媽只好任由她去了。正準備轉身去忙的時候,小Q突然說,「爸爸又騙人,爸爸是騙子。」小Q媽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爸爸答應好今天要帶她去看新上映的動畫片,給她買爆米花和冰淇淋。結果起來爸爸又不在家。

引導建議

了解了小Q情緒失控的原因之後,如小Q例子,因為爸爸不在家無法先解決主要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先從控制情緒開始,然後等爸爸回來再一塊解決根源原因。

具體如下:

1、首先不要制止小Q發泄的方式,允許孩子有宣洩的權利是非常重要的,情緒在當下未能及時釋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以其他方式來發泄。

所以為什麼當有些家長制止哭鬧的孩子時,孩子的回應不外乎這兩種:要麼哭的更凶甚至開始使用肢體暴力,也就是「外放式」應對情緒發泄;要麼孩子不再哭鬧,但也因此變得敏感自卑焦慮,她會認為自己的情緒沒得到認可是因為自己的錯,就是「內方式」應對情緒方式。

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你理解她的情緒(也就是所謂的「共情」),可以嘗試用語言安撫引導ta,在情緒糟糕的情況下,除了哭泣的方式還能如何處理。

2、當對孩子許諾時,無論是多小的事情,孩子都會當真,這也是培養孩子從小是否能夠信守承諾的時候。當跟孩子約定好的事情,不管是因為遺忘或被其他事耽擱,事後都必須儘快賠禮道歉或者補償,並讓孩子來決定是否需要「懲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明白不守約的後果,日後便能夠學會守約、並補償自己未能守的約定。

記住,如果不能兌現約定就不要輕易許諾,不只是孩子會對失約的大人失望,就算是我們自己也不喜歡不守信用的人。

當孩子發現你常常開空頭支票之後,不但你的信譽會大打折扣,孩子也不再會堅守約定。比如,當你跟ta約定「先做作業再吃餅乾」時,ta已經不會再信任你的許諾。ta也許會要求你先兌現承諾、再執行任務,更有甚者,會選擇無視你的話,繼續玩樂,根本不去完成該完成的事情。

已經有了失約失望的前例,對於那些生活在「不可預測」中的孩子來說,未來並不可信賴、也不值得等待,更不值得為之放棄眼前就能得到的快樂。因此,他們會更容易陷入某些「只圖一時快樂、實則貽害無窮」的不良習慣中。

了解孩子失控的模式

事例:

森森的老師給森森布置了森森最討厭的作文作業,森森一直拖著不肯去寫作文。

爸爸這個時候生氣地沒收了森森在玩的飛行模型玩具,森森生氣地開始哭鬧不休,還要跟爸爸開始搶爸爸收起來的玩具。因為搶不過爸爸,就去回房間亂甩書包課本。

媽媽聽到那麼大的動靜連忙放下手上的事,出來詢問事情原因。

引導建議

知道了森森失控時會怎麼做,接下來就想辦法幫森森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再解決森森為什麼發火生氣的主要原因(爸爸強硬手段與孩子逃避寫作文的問題)。

解決建議如下:

1、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在《自控力》里曾建議到,當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時候可以試著用冥想5分鐘呼吸法來進行調節。簡單的靜坐可以訓練自己不再屈服於大腦和身體產生的衝動。

以下是冥想的簡單步驟:

森森媽跟森森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爸爸沒收了你最喜歡的玩具,你生氣是肯定的。那麼現在你先陪媽媽一塊閉上眼睛,一塊做深呼吸好嗎?」

「來,我們先原地不動,安靜坐好,雙腳平放在地上,背挺直,雙手放在膝蓋。把玩具的事先放在一邊,我們先來專註呼吸。如果你想撓痒痒可以先調整一下胳膊,看看森森有沒有辦法忍住衝動哦。」

「現在我們開始認真的注意"呼、吸",不要走神哦,走神了森森自己再重新集中精力回來呼吸上,我們自己在心裡默念"呼、吸",等媽媽說好了再睜開眼睛。「

2、在孩子不願意去做他不想的事情的時候,不要用強硬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去完成,面對強硬的方式時,每個人都會產生有逆反心理,在森森的例子里,爸爸或者媽媽可以陪森森一塊完成他不想做的作業,並教森森作文的技巧,讓他以後不再那麼抵觸。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在面對不想做的事情時候,不要用消極方式處理,可以適當求助他人解決,從根源上解決森森失控的原因,才不會適得其反。

引導孩子正確發泄情緒方式

學會情緒控制

轉移注意力

無論是用畫畫、做拼圖、或手工製作,用孩子平時喜歡玩,又能集中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引導孩子將先前失控的情緒中抽離出來,轉移到另一個事情身上。這也教會了孩子日後在人生當中在應對糟糕的情緒時,該如何處理。

冥想5分鐘,靜坐呼吸法

當無法轉移注意力時,可以嘗試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所建議的冥想方式,訓練孩子不屈服於大腦和身體的衝動。書中提到,研究發現,雖然冥想過程中,人們也不免會分心,但正好能夠訓練自己的注意力集中,鍛煉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

解決為何失控的根本原因

如森森上面的例子,當孩子在遇到不想解決或不能解決的事情時,父母可以陪孩子一塊作出努力,但不能代替孩子解決,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對孩子原本能解決事情而失控的消極情緒並無幫助,並不能讓孩子體會到他有能夠做到的能力。

「暴力」發泄

與其讓孩子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與破壞物體來發泄情緒,不如為孩子引導安全的「武力」發泄方式。例如:用「壓力球」隨意「揉搓」、提供一個專用沙發或軟墊子隨意擊打發泄、帶護網的彈跳床、公園裡的沙池,與孩子玩枕頭大戰等方式。

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衝動控制 鍛煉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就是讓孩子學會思考衝動可能會帶來的後果,從中提供冷靜時間來避免ta衝動行事的能力。而這往往需要生活孩子實際經歷過之後,通過實踐總結經驗,才能在日後碰到事情時,學會實施的。

事例:

媽媽正準備回家時,發現俊俊正在拿著棍子在樹下不知道折騰著什麼。

媽媽連忙過去問了之後才知道,因為隔壁家的麗麗養了寵物狗,他看到樹上經常有小鳥就跑去捅小鳥的窩,想帶小鳥回去當他的寵物。

媽媽看著俊俊夠不著鳥窩的小身子忍俊不禁,但是還是忍住笑著開導俊俊:「如果你不見了,爸爸媽媽會不會很著急很害怕?」

媽媽看到俊俊的注意力轉移過來了,接著問:「你把小鳥寶寶帶走了,小鳥的爸爸媽媽不見了小鳥寶寶怎麼辦?」這個問題能引導孩子自我反省,越大的孩子越能輕易自我檢討,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需要大人的提醒。

俊俊回答媽媽:「俊俊會很傷心,小鳥寶寶也會很傷心」

無論怎樣,目的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在腦袋裡搜索自己的錯誤行為。因為最有效的自我檢討是ta自己發現問題,更利於孩子自我彌補。

「那麼你打算怎麼做?」

讓孩子自己尋求彌補的方法。ta可能會想出各種方法,比如將把小鳥爸爸媽媽一塊帶回家,即使孩子的方法不靠譜,也不要否定ta的想法,會打擊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覺得孩子的方法不可行,在認同孩子的前提下,用徵求的語氣問孩子:「媽媽也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我們讓小鳥寶寶跟爸爸媽媽一塊自由的生活在他們喜歡的樹上,你覺得跟你的想法哪個好呢?」也就是說,即使大人自認為有更好的方法,也不要忘記將主動權還給孩子。最終,你跟孩子可以商量出一個最適宜的方法。然後,鼓勵孩子執行。

「以後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

每一次犯錯對孩子而言都是一種經驗和教訓,由他自己意識到錯誤並進行自我總結才會培養他自省和從錯誤中獲取經驗的能力。當然,有些家長會說我的孩子不懂自我總結,怎麼辦?那就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協助,引導時不能過於抽象,要具體詳細一些,對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如此。

承諾是由孩子主動做出時,實現的可能性會更大。相反,如果家長批評孩子的行為錯誤,讓孩子去認錯道歉,並告知孩子下次如何改正時。說教完了,孩子也因為害怕家長生氣而口頭答應做保證,但下次他們還是會繼續同樣錯誤。

因為這些認錯和決定是家長「給」他們的,而不是他們自發「提」出來的。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

「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性的過程,必須要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經驗」。

學會行為控制

冥想呼吸法

1.原地不動,安靜坐好。

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在地上,或盤腿坐在墊子上。背挺直,雙手放在膝蓋上。冥想時一定不能煩躁,這是自控力的基本保證。如果想撓癢的話,可以調整一下胳膊的位置,腿交叉或伸直,看是否有衝動但能剋制。簡單的靜坐對於意志力的冥想訓練至關重要。將學會不再屈服於大腦和身體產生的衝動。

2.注意呼吸。

閉上眼睛。要是怕睡著,可以盯著某處看,比如盯著一面白牆,但不要看電視。注意呼吸。吸氣時在腦海中默念「吸」,呼氣時在腦海中默念「呼」。當發現有點走神時,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種反覆的注意力訓練,能讓前額皮質開啟高速模式,讓大腦中處理壓力和衝動的區域更加穩定。

3.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麼走神的。

幾分鐘後,就可以不再默念「呼」、「吸」了。試著專註於呼吸本身。會注意到空氣從鼻子和嘴巴進入和呼出的感覺,感覺到吸氣時胸腹部的擴張和呼氣時胸腹部的收縮。不再默念「呼」、「吸」後,可能更容易走神。像之前一樣,當發現自己在想別的事情時,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如果覺得很難重新集中注意力,就在心裡多默念幾遍「呼」和「吸」。這部分的訓練能鍛煉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

剛開始的時候,每天鍛煉5分鐘就行。習慣成自然之後,請試著每天做10-15分鐘。如果覺得有負擔,那就減少到5分鐘。每天做比較短的訓練,也比把比較長的訓練拖到明天好。這樣,每天都會有一段固定的時間冥想,比如早晨洗澡之前。如果做不到,可以對時間進行適當的調整。(此方法摘自《自控力》一書)

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通過研究與實驗證明:人可以通過呼吸來實現自控

研究表明,放慢呼吸有助於身心從壓力狀態調整到自控力狀態,堅持這個聯繫能增加抗壓性,增強自控能力。訓練自己不要屈服於身體與大腦的衝動。

當孩子情緒經常失控時,陪孩子一塊每天做冥想訓練。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成年人培養自控能力。

從遊戲中習得身體調節

123木頭人:

設置遊戲終點和遊戲起點,一個人蒙眼,叫123,這時候其他人可以行動,要儘快到達終點,當蒙眼的人叫木頭人,轉過身的時候,他要看到其他人不能動,直至他再次回頭蒙眼。

看到動,這個人就出局。(更適合三歲以下的孩子)

蘿蔔蹲:

1)每人選擇一種顏色,代表一種蘿蔔顏色;

2)主持人指定一人開始,被指定的人說:「××蹲,××蹲,××蹲完,××蹲。」(例:紅蘿蔔蹲,紅蘿蔔蹲,紅蘿蔔蹲完黃蘿蔔蹲);

3) 被叫到的那個顏色的蘿蔔,蹲下重複指令,以此循環;

4) 最後留在場上的小朋友勝出;

這兩個遊戲都是教會孩子,從遊戲中潛移默化地學會自控能力,學會遵守規則。當孩子超過三歲時更適合玩蘿蔔蹲,比如聽到自己的顏色時蹲下來,聽到別的顏色時原地不動。且能訓練孩子的身體與思維的應變能力。

所謂自控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就像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所說,人是有兩個自我的,這兩個遊戲都是教會孩子從玩樂之中不知不覺中培養自控力,讓ta學會在任性妄為與自我控制之間,自主選擇遵守規則

生活細節中學會耐心等待

當ta再纏著你要什麼東西時,先不要有求必應,這個時候就可以跟孩子耍耍小心機。在答應了ta之後,假裝有其他事需要先做,讓ta先等待(可以暗示ta等待時要不要玩一會玩具呀或做其他ta感興趣的事,但不能直接命令他們必須這麼做。)

我們自己設定ta等待的時間(如1分鐘、三分鐘、五分鐘等)。等時間一到,記得要表揚ta(「做的不錯哦!有在乖乖等我做完事情回來哦!」),然後一定要信守諾言,給ta想要的東西。

後來,漸漸地把等待時間逐漸增加。但每隔一段時間就給他一個驚喜,比如:(1)偶爾把等待的時間減少(他會想,哇,時間過得真快呢);(2)給予雙倍獎勵(「很有耐心哦,等了那麼久,這是給你的雙倍獎勵!」)。

久而久之他就會認為,原來等待有時候也並不漫長,而且也不是那麼糟糕的事,有時,等待甚至可以得到更多的獎勵。

臨睡前,再次重複地誇獎ta今天做得非常好,很有耐心的等待。

重複提醒目標,從而管理情緒

有時候,孩子自控能力差是因為學齡前的孩子工作記憶力容量小,需要在一旁重複提醒,ta才能記住需要遵守的約定或規則。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寶寶說好買完東西再給ta買冰淇淋,但是沒一會,ta就哭鬧著沒給ta買。這種時候,陪同的家長不要責怪孩子記不住之前的約定,要不嫌麻煩的每隔一會就提醒ta一遍。用提醒的方式,讓記事能力還相對差的孩子,記住跟大人的約定,避免讓孩子因為忘記約定而情緒失控。更要緊的是,陪同的大人一定不要自己情緒先不耐煩......

就算是我們自己也常常會在誘惑面前而忘記了自己給自己定下的約定,這個時候的我們也同樣需要自己通過暗示提醒自己定下的目標來學會控制自己。所以我們對學齡前的孩子,當ta記性差而忘記約定好的規則時也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

畢竟人無完人,孩子犯錯也是正常。不要過分責怪,只要正確引導孩子就可以了。

這次又嘮嘮叨叨的寫了很多,為了給大家更好的科學建議,小編讀完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的《自控力》一書。本文綜合總結了此書中的方法,希望能為你們、也為自己帶來更多好的育兒參考。

又是新的一年到來,一年過去,願我們不僅學會更好的陪伴理解孩子,也陪孩子一塊成為更好的我們自己。

曾經也是孩子的我們都知道——我們終究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與他們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陪著ta,一起成長

ps:如果你有提高自控力的小秘訣,切記快快分享過來給各位爸爸媽媽們一塊實驗,萬一你的方法正有適合他們的小寶寶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與《自控力》一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們的靈感和創意來自天際最明亮的十四顆星——大熊座和小熊座 (UMAS)。

哎呦媽媽(UMA)由四位北美華裔媽媽親手創立,致力於傳播自然、有效的親子交流和基於家庭的早教模式。

我們的公眾號專註於科學理性育兒,分享蒙氏理念,引領學前早教。集東西文化之美,博採眾家之長。

願我們的文章能為「當媽這點兒事兒」平添一份遊刃有餘,給高效早教和健康家庭一個輕鬆的支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