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造准航母,中國怎麼辦?

日本造准航母,中國怎麼辦?

中國有必要對日本航母的發展進程

有清醒的認識

日本「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圖/ 視覺中國

日本的漸進航母之路

本文首發於總第837期《中國新聞周刊》

2017年歲末,據日本共同社等多家媒體的消息,日本防衛省正探討將對海上自衛隊「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進行改造,以使其可以搭載短距離起飛的F-35B戰機。目前防衛省已決定將原計劃引進的航空自衛隊42架F-35A部分變更為B型,並將追加購買,同時還考慮把相關內容寫入2018年即將修訂的《防衛計劃大綱》。

對於「出雲」號,日本稱之為護衛艦,而按國際標準,它至少應是直升機航母或輕型航母。若F-35B戰機果真上艦,它的航母特徵就更加明顯,如若仍不算是航空母艦,它也是標準的兩棲攻擊艦。受制於「和平憲法」和日本面臨的國際環境,日本公開發展航母或兩棲攻擊艦有較大的輿論壓力和政治成本,此事在日本國內一向爭議較大但事實上,如評論所稱,「忽如一篇新聞來,日本瞬間四航母」,日本的航母之夢可能即將實現。作為日本的海上鄰國,又被日本認為是最大的安全威脅,中國有必要對日本航母的發展進程有清醒的認識,並對背後的意圖保持必要的警惕。

漸進路線

日本是擁有豐富航母設計與實踐經驗的國家,二戰時期,日本航母的技戰術水平和規模一度達到相當的水準,除美國之外,沒有其他國家的海軍能夠與之相抗衡。二戰結束後,受制於「和平憲法」與專守防衛,日本不能建造現代化的進攻性航母。

然而,實際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就在摸索建造直升機航母這樣的類航母或准航母。總的來看,日本的航母計劃經歷了一個直升機驅逐艦、直升機母艦、准航母再到航母的過程。比較引人矚目的是,在此過程中,日本連續發展了三型直通甲板戰艦,即白根級、日向級和出雲級,並在設計建造方面越來越大膽,排水量也越來越大,每級兩艘、不斷改進,走的是一個漸進路線。

日本首度規劃反潛直升機母艦可追溯至1952年,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前身──海上警備隊在「新海軍再建案」中,規劃建造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CVH)作為反潛航空母艦,以對抗前蘇聯日益發展的潛艇部隊。不過,由於國際環境、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原因,此次動議並未如願。

1965年,日本防衛廳在擬定「第三期防衛力整備計劃」(1967~1972年)時,決定建造兩艘直升機驅逐艦,每艘搭載三架HSS-2A/B反潛直升機,取代原本稍顯宏大的反潛直升機航空母艦計劃,這便是榛名級。

白根級是榛名級的改良版,它的基本設計延續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艦體、裝備的布局類同,都擁有位於艦體中央的集中式大型上層結構以及能操作三架大型反潛直升機的機庫、艦尾甲板,裝備的配置也與榛名級十分類似,動力系統則完全相同。不過白根級的艦體比榛名級長6米,滿載排水量增加到7000噸。

為了取代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日本防衛省在2000年發表的2001至2005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中,首度提出了新一代的直升機母艦,名為「平成16年度直升機驅逐艦計劃」(16DDH型),即為日向級。計劃建造兩艘,以取代兩艘即將退役的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首艦「日向」號於2009年3月18日服役,二號艦「伊勢」號於2011年3月16日服役。

日向級標準排水量13500噸左右,滿載排水量19000噸,其飛行甲板尺寸(長195米,寬40米)超過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義大利「加里波第」號航空母艦、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等歐洲輕型航母。日向級可收容並操作整個護衛群的8架直升機,具備全天候的直升機起降能力以及完整的航空器補保能力;作業時,日向級至少能同時讓2架直升機起降,並讓4架直升機保持在隨時運用的狀態。

太像航母

在2009年8月31日,日本防衛省完成平成22年度(2010年)防衛預算的編列,其中包括建造標準排水量19500噸的22DDH大型直升機驅逐艦,預算規模為1139億日元(約合10.4億美元),以接替屆齡的「白根」號(DDH-143)直升機驅逐艦。在2011年10月初,日本防衛省在平成24年度(2012年)防衛預算中又編列一艘22DDH的同型艦(24DDH),預算規模1190億日元,用來取代白根級二號艦「鞍馬」號(DDH-144)。2012年1月27日,首艦開始建造,2013年8月6日,在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舉行下水典禮,被命名為「出雲」號,並於2015年3月25日正式服役,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護衛群的新旗艦。二號艦「加賀」號於2016年8月2日開始海試,並在2017年3月22日正式服役。

出雲級艦長248米,寬38米,吃水7米,尺寸幾乎比日向級直升機航母大50%。標準排水量為1.95萬噸,其2.7萬噸的滿載排水量竟然超過義大利海軍13850噸的「加里波第」號航母、西班牙1.7萬噸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和英國皇家海軍2.1萬噸的「無敵」級航母。主發動機為燃氣輪機4台,雙軸,軸功率11.2萬馬力,最高航速為30節。無論其外觀設計,還是艦載武器配備,都無限接近航母。

出雲級是日向級的放大改良版,仍沿用全通式飛行甲板、右舷艦島等類航空母艦布局,全艦長增至248米(比日向級長51米),飛行甲板寬38米(比日向級寬5米),標準排水量達19500噸(日向級為13950噸),可容納14架直升機(日向級為11架),同時操作5架直升機起降(日向級為4架)。除了艦體規模比日向級更為龐大外,還擁有日向級所不具備的兩棲部隊運輸能力和海上補給能力,舷側設有兩棲部隊滾裝艙門,艦尾設有燃料縱向補給設施,多任務能力有較大提升。

正是因為出雲級太像航母,所以自該項目進行之初,國際防務界就有猜測,F-35戰機可能會上艦,或者說「出雲」號改造成搭載戰鬥機的航母的潛力非常大。該型艦甚至比一些輕型航母的甲板面積還要大,搭載戰鬥機在技術上不存在大的問題,加之F-35B戰機可短距離起飛,並能像「魚鷹」傾轉旋翼機一樣垂直著陸,甲板甚至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動,只需要塗上耐熱塗料、增設或完善航空燃料儲存罐、彈藥庫和改進空管及地勤服務。為了提高效率和戰鬥力,還可以安裝滑躍甲板,當然這可能要費些周折。

基於不同的用途與戰場環境,出雲級最多能搭載12-20架F-35B戰機和少量其他類型的飛機。實施制海作戰時,或可搭載12架F-35B戰機和4架直升機;實施兩棲作戰時,還可以起降MV-22「魚鷹」傾轉旋翼機。日向級同樣具備改裝成航母的潛力,只是規模要小,該級艦有望搭載8架左右F-35B。F-35B的上艦,意味著出雲級在日本海上自衛隊中的作用和使命都將發生實質性改變,即不再聚焦反潛作戰,而著力多元化的功能拓展。除了加強制空制海能力之外,在其他功能方面,出雲級也有較大拓展,增加了能有效支援國際維和與人道支援任務的設施,強化了支援登陸作戰的能力。

務實選擇

必須指出的是,「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改裝是日本在當前國力和國防戰略下的務實理性選擇。如前所述,日本向來不缺乏發展航母的動機。航母是遠洋艦隊的中樞,艦隊依賴艦載機去強化空中偵察預警和爭奪制空權。由於艦載直升機始終存在作戰半徑過小、升限及機動性過低等先天性弱點,沒有航母的遠洋艦隊無論是在作戰半徑還是作戰強度等方面都顯著弱於擁有航母的艦隊。

日本經濟高度仰仗進出口貿易,能源的90%依賴進口,海上生命線的防護是海自的重要使命,這是日本發展直升機母艦和航母的首要動機。而隨著日本海上自衛隊加快走向海外及遠洋,對艦隊空中對抗能力的需求也逐漸增大。

不過,現代大型航母的建造和使用越來越複雜,目前能夠獨立建造並有效使用5萬噸級以上航母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俄羅斯冷戰結束之後就沒有建造過航母,英國和法國的航母項目或多或少都有美國的技術支援,如英國最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的艦載機、彈射器等關鍵裝備均進口自美國。

日本的製造業是很強大,但在軍工領域,日本只在局部領域有領先世界的水平,就體系化製造能力而言,它顯然遠不如英國和法國。連法國和英國的航母計劃都一波三折,日本就不可能不考慮航母計劃潛在的技術風險。而且,現代航母的造價不菲,運行維持費用更是天價,要造航母就必須大幅度增加國防預算,這在日本是個不小的障礙。另外,雖然日本突破「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但要公開造航母估計仍會面臨不小的輿論和政治壓力。

相比而言,建造兩萬噸級左右的兩棲攻擊艦或准航母,卻是個性價比頗高的選擇。一方面,高烈度的遠洋軍事對抗在當今世界較為稀缺,在應對大部分的海外行動中,日本可能面臨的是跨國犯罪集團或中小國家,十來架F-35B已經綽綽有餘,改裝後的出雲級對於日本而言既經濟又實惠。另一方面,日本主要防衛政策的核心是維護美日同盟,在全球大洋日本畢竟有美國的庇護,即便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和特朗普政府都要求日本防務方面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大作用,但在東亞以外的全球其他海域,日本依然是處於支援美軍行動的配角角色,發展大型航母的需求不大。

兩棲攻擊艦或准航母無疑是現代軍艦中大小與排水量僅次於超級航母的類別,因此對於未擁有超級航母的國家,或是在沒有配置航空母艦的艦隊中,它們往往會成為艦隊的旗艦或核心。強大如美軍者,也十分注重兩棲攻擊艦和小型航母的作用。2003年開始,美軍在航母打擊群外,又以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組建遠征打擊群;近年來,美軍正在考慮和探索,未來在維持12艘航母打擊群的同時,要建造一些小型的航空母艦。

中國面臨的挑戰

「出雲」號的改裝會對中國構成一定的挑戰,但不宜誇大。中日在釣魚島和東海的空中對抗,主要是陸基航空兵的角逐,航母或准航母的幾十架艦載機起不了主導性的作用。中國的航母都難以改變近海大規模對抗或戰爭勝負的結局,日本的准航母就更不可能有太大發揮空間。當然,「出雲」號等四艘可能的航母會一定程度彌補西南方向離島機場的不足,加強離島的防禦力量,並提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綜合作戰特別是空中和兩棲進攻能力,這將加劇中國軍隊在東海方向行動的複雜性。不過,隨著中國海軍規模和質量的快速提升,只要兵力運用得當,這並非是不可以克服的困難。

實際上,「出雲」號等潛在航母對中國的更大挑戰將會是在遠海遠洋。「出雲」號等母艦為旗艦組建的遠洋編隊將對中國的遠洋力量構成較大的挑戰和威脅,是不容小覷的力量,如若得到美軍的情報和數據支援後,將更為棘手。

從目前中日兩國的兵力部署及使用來看,兩國可能發生遠海遠洋對抗的主要有三個海區:一是第一島鏈外的西太平洋,中國軍隊必須經此走向遠洋,近年來,中國海空力量也頻頻到此海域進行演習訓練,而日本始終對此保持高強度的戒備和監視;二是南海遠海海域,近年來,日本越來越高調介入南海事務,不斷強化在南海的力量存在,2017年5月至7月,「出雲」號就曾在南海進行了三個月的巡航或部署;三是北部印度洋海域,中日兩國均將印度洋視為重要的海上交通線,開始在該區域尋求補給基地,並努力保持常態化的力量存在,兩國關係一旦嚴重惡化,兩國軍事力量在該區域也有可能爆發摩擦與對抗。

在上述海區,也許會出現「出雲」號編隊與中國航母戰鬥群的摩擦與對抗。就兩國遠洋艦隊的質量來看,兩國各有千秋,總體上中國佔優。日本在反潛、盟國支援等項目上有優勢,而中國在規模、區域防空和體系化能力方面略勝一籌。原本在艦艇和感測器質量方面,中日有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中國海軍進步很快,質量差距恐不再是個重要的變數。

總的來看,「出雲」號以及另外三艘直升機航母的可能改裝將使得日本具有一定的兩棲攻擊能力和遠洋進攻能力,對中國軍隊在近海和遠洋的行動均構成較大的挑戰,需要引起中國方面的高度重視。關於「出雲」號改裝,中方應將更大的精力放在如何未雨綢繆、如何更高效有力地進行反制,我們必須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艦隊就可能在遠海或遠洋遭遇日本的另類航母編隊。考慮到短期內中國的航母不可能大批量服役,大規模向海外部署航母戰鬥群的成本代價又過高,美國、日本這種以兩棲攻擊艦或准航母為核心組建遠洋艦隊的模式同樣值得中方借鑒。

作者胡波系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個貧困縣被冰雪改變,如今聞名亞洲,房價漲了三倍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