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們不為人知,卻用一輩子做著最燃的事,這才是我們心中的「巨星」!

他們不為人知,卻用一輩子做著最燃的事,這才是我們心中的「巨星」!

2017年12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兩彈一星」裝上心臟的童志鵬病逝。

2018年1月9日,「兩彈一星」功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病逝。

先生遠去,風範永存。生前,他們的名字不為人知。身後,他們的成就功在千秋。為中國製造奠基的他們,是新中國永遠的驕傲。瀝血風雨歸子心,霹靂軍威盡躬為;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成蔭。

得不到滿分,就要堅持重考

袁承業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小越鎮。父親袁開基畢業於金陵大學,是一名有機化學家。為兒子起名「承業」,就是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

家裡都是化學書籍,培養起了袁承業對化學的興趣。戰亂中,他隨母親逃難輾轉川、桂、粵等省份,困難時只能擺地攤賣衣物。儘管度日艱難,但父母依然堅持讓袁承業接受教育,他先後在七所中學、兩個補習班讀書。 袁承業在學習上特別爭強好勝,考試只要沒有得到滿分,就要堅持重考。

1948年,從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國藥科大學前身)畢業後,袁承業在上海人民製藥一廠任技術員。1951年7月,他作為建國後首批公派留學生,赴莫斯科全蘇藥物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當時,他一點俄語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車上剛開始學字母。靠著一位蘇聯老太太每天輔導幾個小時俄語,他開始了在蘇聯的學習和工作,並於1955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論文答辯,獲得蘇聯科學副博士學位。

當年10月,袁承業學成回國,在化工部醫藥工業管理局任副總工程師,1956年9月調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此踏上了有機化學的科研人生路。

每一種萃取劑都來自生產一線的需求

袁承業先生是中國萃取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礎、著眼應用,在國家需要和科學探索之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1959年,為了「兩彈一星」等國防任務的急切需要,他毅然從已取得良好進展的氨基酸與多肽合成藥物研究改行,組建並領導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成功研製P-204、N-235和P-350等萃取劑,為中國原子能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核物理專家錢三強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提取鈾的萃取劑研究,在當時是對國防建設起關鍵作用的,沒有它,就提不出鈾。」

在完成國防科研任務後,袁承業又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一系列新型實用的萃取劑,並得到廣泛應用,其中11個品種的萃取劑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這些萃取劑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萃取劑工業的全部。

「很多萃取劑不是我們想出來的,也不是誰要求我們做的。而是生產實踐提出這樣的需求,我們才用自己的知識加以實現。」數年前,他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時說,稀土元素萃取中,有一個課題是將鈮鉭分離。由於這個過程不能碰玻璃,可實驗室所有瓶瓶罐罐都是玻璃的,他們不得不先把所有玻璃儀器都換成塑料的。後來,由此研製成功的N503,不但成功萃取了鈮鉭,還為上海污水治理的「廢水脫酚」作出了貢獻。

婉拒留美工作機會

童志鵬於1924年出生在浙江寧波,194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最熱門的電子專業。四年後,他遠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深造。1950年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那一年,他婉拒了高薪的留美工作機會為方便離境,童志鵬幾乎將自己在美期間的全部家當留在了美國,只隨身攜帶了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權威書籍和一些自己的學習筆記。

童志鵬接到的第一項任務是負責為抗美援朝戰場設計我國第一台軍用步談機樣機。經過無數次實驗、試製,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功研製出比美軍裝備的無線電台更加輕便省電的新中國第一代軍用電台,並迅速裝備前線部隊。電影《英雄兒女》中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步談機員於樹昌在戰場上使用最主要的武器,就是這種中國第一台自主品牌的軍用步談機。

左一為童志鵬

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

抗美援朝結束後,童志鵬投入了新的科研征程。1956年,童志鵬參與了「十二年科學規劃」的制定,並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領導人接見。他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微波中繼通信接力機和我國第一代機載火控雷達

為滿足國家對無線電通信方面的需求,從1957年到1965年,童志鵬主持完成了新一代軍用電台、航空專用電台、航空雷達、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設備等眾多電子設備與系統的設計、生產。他主持研製成功的地面微波脈衝接力機、中國第一代機載雷達等電子設備與系統,後來成為「兩彈一星」電子系統的核心裝備

1972年,童志鵬被派往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按照中央要求,圓滿完成了有關電子測控系統調試任務。1974年,童志鵬擔任衛星通信工程測控系統總體任務負責人,期間主持研製的測控系統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1984年,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衛星在西昌發射成功圖為童老(右二)與十所科研人員一起領獎合影

他回憶說:「(那段時間)工作起來感覺『很爽』。為了儘快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我們幾乎每天加班至晚上12點以後,周末也在加班,沒有加班費,宵夜就是饅頭就鹹菜,但是大家也不覺得累,精神很愉快,幹勁十足。」

1997年,73歲的童志鵬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對他而言,這並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時,卻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點。進入21世紀,童志鵬敏銳察覺到未來戰爭的新特點與技術發展趨勢,率先確立和引導了平流層飛艇信息系統和信息柵格技術的重大研究方向。

平流層飛艇設計圖

這兩位國家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走了;真正的中國脊樑,走了,他們是在時代的巨變中,殫精竭慮,為祖國昌盛付出自己全部的芳華,留下功在千秋的事業後,才走的……

可是一眼望去,網路上的焦點人物都是娛樂明星,而這些老人,即使離世,竟也驚不起一絲波瀾!可中國真正的巨星,應該是讓中國有足夠底氣的巨星,讓世界為中國側目的巨星,讓中國更強大、民族更強盛的巨星!

因為保密原因,他們的名字曾經不能為人知,他們報效祖國,無私奉獻,肯定心裡也渴求過,能有多少人知道他們、記得他們。一個民族,正是有像他們這樣仰望星空的人,我們的民族才能有希望。

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不斷有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有誰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哪怕其中幾個人的名字?說說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貢獻都有哪些?

龍之角,鳳之冠,國之棟樑,

英雄已落幕,但卻不該被遺忘!

今天就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

都記住這一個個偉大的名字!

來源:新浪、中國航天等

編輯:巴塔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衛視 的精彩文章:

請和我攀上160米的懸崖,那裡剛好有個美術館

TAG:鳳凰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