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的事,成為對的品牌
有這樣一部手機,當小微看到新聞的時候,著實一驚!作為營銷號小編,接觸一加後當做案例粗略研究研究:
法國境內線下只在巴黎時尚地標、高級買手店Colette售賣,並聯合推出了跨界紀念版;與國際一線藝術設計大師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跨界合作,推出一系列天馬行空的合作款。
《時代周刊》年度十佳科技單品,連續登上《衛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國際最負盛名的媒體,它在國際市場上受到過的滾雪球似的連鎖肯定。
Instagram上追隨者眾多;
每次發售新品,都會引發排隊搶購。
你不研究的話,簡直不敢相信這牛逼。
(畢竟國內真的沒有很多人用過1+)
區別於大廠商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
通過一系列個性、精湛的營銷動作。
OnePlus被打造成一個「懂的人才懂」的尖貨品牌
用戶們惺惺相惜,形成了社區氛圍
……
小微想說:1+的策略頗有一些「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意味,放眼國際,清冷甚至有點偏執孤傲。慢慢悠悠,好像並不急著在國內市場砸一大筆資源突圍。但江湖中一直有它的傳說,是一朵一直無法被忽略的奇葩,還時不時來點驚掉下巴的驚喜。
這樣的品牌形象與效應,是如何實現的?
1
合作對象,只選對的
相較於硬植入綜藝和影視,OnePlus選擇了在「對的場合」出現。《紙牌屋》就是一個絕佳的案例。眾多高精尖人士出沒其中,一加手機的出現顯得相得益彰而又凸顯著濃重的產品特色——性能怪獸、旗艦高配、續航高效、系統開放……
不追求無意義的曝光,更追求給用戶帶來的感覺,令OnePlus進入了一個商業植入的良性循環和高端典範。這樣的良性循環對於品牌和被植入方,都是雙贏的效果。
我們看看外匯圈內那些個品牌的力量。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還不知道Rakuten,但是已經默默的在朋友圈轉發了N次。對,樂天集團,默默地輸出。低調卻又格調極高。不追求無意義的曝光,放眼國際。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品牌露出-用戶看到-用戶信服-用戶關注。
2
超越產品本身的品牌附加值
在每個品牌都在討論「生活方式」的今天,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想要付諸實踐讓品牌真正成為一個生活方式品牌,所付出的要比想像中多得多。
OnePlus將生活周邊也作為了強勢輸出品牌理念、填補用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花費大量心思打造的高質量生活周邊,令OnePlus原有的手機用戶將對品牌精神的理解延伸到更多的層面,也在更多維度吸引著潛在的消費群體,又反向作用著不斷增加手機的用戶。
運用到外匯圈內,又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案例?
3
宣傳品牌的渠道?無處不在!
OnePlus的手機可以說就是從國外紅起來的,第一批OnePlus的核心用戶,據說是海外的「碼農」,正是由於這些人對於OnePlus手機的認同和口口相傳,令OnePlus在海外迅速受到非常多用戶的追捧,進而更帶動著國內用戶的青睞。
除了線上的運營的渠道,線下怎麼可以忽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地鐵、戶外、公交站牌、健身房、飛機、地鐵雜誌、電影院線贊助等等,鎖定目標人群,利用這些最放鬆的時間段,針對性發放營銷信息。從打入第一印象,到鞏固持續。當他有投資需求的時候,你還怕他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你?
4
NEVER SETTLE 不將就的理念
拋開那些酷斃了的營銷點子,回到OnePlus產品本身,你仍然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了誠意的品牌。從最初的第一代產品,到近期發布的一加5T,OnePlus的每一款旗艦機,都保持著業內少有的高標準:優秀的設計感、頂級的硬體配置、超強的使用性能,以及容易入手的價格。
即便是在挑剔的海外媒體眼裡,OnePlus也絕對是當仁不讓的寵兒。從3C類品牌升級為被人追捧的潮牌,這全都要歸功於一加團隊「不將就」的品牌理念。
說起不將就,讓小微想起了《匯獅學院》,之前的某一次拜訪交流中,問道劉總夫婦,執著的堅守初心為交易者做好分析指導,做好外匯互聯網教育,那到底盈利點在哪?耿直的二人告訴小微,目前還沒有考慮到盈利點,只想先把產品做好,產品做好了,盈利點自然就來了。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不將就」,但我能感受到他們「很講究」。
品牌所要付出的不止一朝一夕,也不應當是蠻力與金錢。更多地,是對品牌氣質地自如掌握、對目標消費者的深入洞悉、對整合渠道的仔細考察——做對的事,成為對的品牌。
GIF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