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支持戚繼光抗倭

誰支持戚繼光抗倭

土木堡之變(1449年)中明英宗被北元太師也先俘虜後,明廷陷入混亂,吳太后命次子朱祁鈺主理朝政,未幾,即帝位,是為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代宗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

後來,朱祁鎮被釋放回京後,幽居一隅。當代宗病重時,武將侯石亨、太監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朱祁鎮複位。

1464年(明英宗天順八年),朱祁鎮駕崩,其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

明中期包括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等,諸方面乏善可陳,比較引人注意的一個是水患連連,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部分地方爆發了農民大起義;幾代皇帝沉湎於宗教,妖道妖僧盛行;錦衣衛與西廠、東廠等特務機關活動猖獗,並稱「廠衛」,政事益衰、朝綱萎靡;在元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奇藝術形式得到了新發展,包括李開先的《寶劍記》、梁辰魚的《浣紗記》以及相傳為王士貞所作的《鳴鳳記》。「三大傳奇」不但標誌著傳奇的成熟,也標誌著傳奇的興盛。作家由嘗試的創作、功利目的的創作進入到一個自覺的時代,增強了作品的現實性和戰鬥性。

遙想明初成祖朱棣委派鄭和下西洋,本來應該是發展對外貿易、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好事,但是莫名其妙的是成祖晚年開始限制海上貿易。

元末明初,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並起、連年混戰。由於島國地狹人稠,加之有多面靠海的因素,於是很多日本的殘兵敗將「靠海吃飯」,以劫掠相對富裕的中國沿海人民為生,這就是倭寇的雛形。

倭寇肆意在中國沿海搶劫、走私,並經常登陸深入東南各省腹地為害,有些官吏膽小怕事不敢彈壓,致使倭寇日益猖獗。

而我國東南沿海,因為背靠人口眾多、經濟總量龐大的中原,本來是全世界貿易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可惜元朝建立後,強制禁止海上貿易和各類手工業,致使沿海居民苦不堪言,尤其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和江浙一帶,福建人曾將大海叫做「水田」,可見其對海洋的情感和依賴之深。

到明世宗嘉靖年間時,倭寇的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南方中國人加入其中,他們使用日本武器,打著日本人的旗號,以至於出現了官軍圍剿倭寇時,有些地方的百姓居然公開支持倭寇,甚至幫助倭寇的奇怪現象。

1572年(明穆宗隆慶六年),朱翊(音「yi」)鈞即位,是為明神宗,改元萬曆。

有明一代,對皇帝的稱謂較之歷史上有了較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從明太祖開始,每個皇帝在位時基本只使用一個年號(只有明英宗例外,因其有失位和複位兩個不同年號),因此不像以往稱呼廟號或謚號,而是以年號稱之,如明成祖被習慣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帝」、明神宗被稱為「萬曆皇帝」或「萬曆帝」,而不是稱作明成祖、明神宗,清朝在這方面完全沿用了明朝的習慣。

始自太祖晚年罷除兩千多年延續下來的宰相後制度設立的大學士制,原本是皇帝為了限制宰相過大權力而實施的一項措施。大學士設置之初,角色是皇帝的顧問和秘書官,主要協助皇帝審閱和審批奏章,督辦具體上諭等事項,但這一「崗位職責」是建立在皇帝本人親政且勤政基礎上的,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非常勤勉的皇帝。朱棣後期,設立內閣,延攬大學士入閣。

但明中期後,皇帝日益怠政、懶政,對大學士的依賴增強,後者的權力也逐漸膨脹起來;大學士並非一人,其居首者稱為首輔,權力甚大。

嘉靖帝朱厚熜(音「cong」)沉湎宗教、不理朝政,其首輔嚴嵩權傾二十餘年,排除異己,殺害忠臣,對邊事忽視,邊防廢馳,財政枯竭,國家汲汲可危,為害深遠,造成倭寇日益猖獗。

嘉靖帝之子朱載垕(音「後」),即明穆宗隆慶皇帝,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可惜執政僅六年就去世了,其子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萬曆皇帝。

隆慶帝登基第二年,就遷禮部侍郎張居正(1525年—1582年,今湖北省荊州市人)為更重要的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令其參與國政大事。

實際上早在嘉靖帝時期,張居正就看出很多弊政而果敢上書,但沒有迴音,致其心灰意懶,隆慶帝時期被重用後他積極投入工作,並被遺命作為輔佐萬曆帝的大臣之一。

作為「顧命大臣」的張居正,首先利用太監馮保,排擠掉頹廢的高拱,自己做了首輔,獨掌內閣的大權,然後銳意實施改革。

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年僅十歲的小皇帝萬曆的教育培養,為他安排好講解經書與上朝聽政的時間,按時進行,不得隨便耽誤,他親自為萬曆帝授課,但不像一般帝師那樣照本宣科,而是緊密結合實際,進行啟發式引到教育。

在朝政上,張居正整飭吏治,加強考核,信賞必罰,減少冗員,唯才是用,使沉悶已久的明朝幹部政策煥然一新;他主持實施「一條鞭法」,將賦、役合一,除秋糧外一律以銀兩計價,同時嚴格丈量土地,做到公平公正;他積極加強邊海防建設,重點是防禦來自北方的韃靼威脅和來自東南沿海的倭寇禍患;他促進興修全國範圍內的水利,積極治理黃河。

在張居正治理下,明朝生產飛速發展,國富民裕,僅存量一項就可支撐10年,國庫存金四百萬。

提到明代抗倭,就必須提起戚繼光這個名字。

戚繼光(1528年—1588年),祖籍今河南省衛輝市,出生於安徽省定遠縣,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抗倭名將。

他出身將門,初任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負責山東沿海的抗倭;1555年鑒於浙江沿海倭寇嚴重,他被調往浙江任職。

在抗倭實踐中,他認識到一般官軍訓練不足,所以懇請自行招募訓練新軍,1548年從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戚家軍,逐漸成為抗倭的主力。

1561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年),戚家軍在浙江台州大勝倭寇,次年搗破倭寇在橫嶼(今浙江省蒼南縣境)的老巢,解除東南倭患。

自戚家軍成立開始,戚繼光率軍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10餘年,大小80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

在明代中後期官僚體系疊加繁複、官場風氣萎靡的狀態下,戚繼光居然能夠獲得如此耀眼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出身軍旅世家和個人的稟賦天資、忠君愛國的堅定信念以外,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也功不可沒。

戚繼光一生的抗倭生涯中大小戰役無數,且屢屢大勝,僅以平海衛戰鬥為例,就斬首倭寇2622人,而己方僅犧牲16人,倭寇聽聞戚家軍皆聞風喪膽。

我們知道,明朝和宋朝很相似的一點是皇帝極其忌憚武將,因此都採用了文官為主、文臣指揮武將的體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文臣的支持,武將縱有天大本事,也不可能有機會有平台來展示。

戚繼光被啟用抗倭,到最後功成名就,凝聚了張居正巨大的支持幫助,單說設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軍隊一項,就足以證明。而且在長達數十年抗倭生涯中,戚繼光未被明廷猜忌(至少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確是張居正鼎立支持的結果。

戚繼光和張居正在明中後期較為灰暗的政治框架中,演就了一曲新的「將相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黃金家族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黃金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