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1528—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卒謚武毅。山東蓬萊人。史載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既通曉儒經、史籍,亦善於為文做詩。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就曾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之詩以自勉。
論其綜合之素質。戚繼光不但文武全才,能詩善文,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其設計的戚氏軍刀借鑒倭刀之長,加大刀刃弧度,縮小寬度,使刀刃整體重量減少而強度增大;其發明的狼筅粗有二尺,長一丈五尺,系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可謂攻守兼備,被稱為「刺倭利器」。其在鳥銃與佛朗機基礎上,創設「虎蹲炮」,比鳥銃殺傷力大,比佛郎機輕,可謂冷兵器時代最先進之火器;其建造之戰船、戰車,使明軍水陸兩路裝備皆優於敵人;其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亦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論其多面之成就。戚繼光撰寫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在中國軍事學上享有很高地位,被收錄入《四庫全書》,占其中軍事著作十分之一強;其所建立的「戚家軍」軍制,為後世軍事實踐所廣泛借鑒,清代中後期曾國藩所創立的湘軍即沿襲了「戚家軍」的軍事編製;其創造的「鴛鴦陣」法,亦成為有明一代抗倭的最有效戰法之一。
論其顯赫之軍功。戚繼光既曾南征倭寇,在岑港之戰、福建之戰和興化之戰等重要戰役中大敗倭寇,終使東南沿海疆基本平靜;亦曾北破胡蠻,震懾關外,使北蠻勢力大為削減,有明之南北國防,皆倚其為干城。
然而,戚繼光能創造蓋世偉業,固然與其卓著的才幹有極大關係,同時也與當時統治者的知人善任密切相關。戚繼光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的20年,正是一代名相張居正當國之時。張居正的提拔與賞識給戚繼光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他們過密的私人關係也註定戚繼光只能以悲劇收場。
史載戚繼光初到北京「發展」時,人生地不熟,多受掣肘。而此時當國的張居正正在尋找文韜武略過人一等的戍邊武將,他先是寫信給戚繼光的上司,讓其從中斡旋協調關係,後又破例任命戚繼光為薊鎮總兵,使戚繼光既擁有鎮守的行政權,又擁有統領三鎮的練兵權。此後二人一直保持著非常親密的朋友關係。在張居正父親去世回家奔喪時,戚繼光還派出自己最精銳的護衛官,配備最精良的武器,為張居正保駕護航。
這些舉動在張居正當國時並無不妥。然而,隨著張居正的倒台,即有人誣衊戚繼光是張居正的同黨,到處散布流言,對他惡語中傷。加之此時,北方邊防已經平定,戚繼光似乎變得可有可無。萬曆皇帝於是同意把戚繼光調任廣東,實際上是降了職,將他閑置一邊。
失去了知音,戚繼光對官場也無心顧戀。在廣東的兩年,毫無用武之地的戚繼光開始集中精力整理自己的軍事著作和詩文集。長年的勞累和精神憂鬱讓戚繼光的身體每況愈下,犯下了嚴重的肺病,只好回家休養。朝廷則乘機罷免了他的軍政職務。萬曆十三年,戚繼光凄然回到故鄉山東。兩年後在清貧與寂寞中與世長辭,終年五十九歲。
戚繼光既通書史,又曉兵法;既知地利,亦精器械;既可南平倭寇,又可北破胡蠻;既曾立功當世,又曾遺法後人,實亘古不二之儒將、大將者。明廷以有幸,得戚繼光而有20年海平波靜;然明廷也不幸,其得戚繼光是建立在名相張居正慧眼識才和特殊提攜幫助之上,這樣的功業,具有集權人治之下所有功業的固有特點:愈是光輝而愈不牢固,愈是偉大而愈不長久。一旦對其「負責」的背後「靠山」倒台,無論其本人如何有功於江山社稷,如何有需要於家國安全,都難以確保其能繼續建功於朝廷,造福於人民。以此論之,戚公不亦悲乎?後世寧不警乎?


TAG:京都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