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花瓷鑒定方法及價值

青花瓷鑒定方法及價值

元代青花瓷的胎質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里大多有鐵褐色小點。胎是用高嶺麻蒼土做的。高嶺麻蒼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因為當時粉碎的條件有限,工藝有限,所以可以見到很多氣孔。現在的胎是非常細的沒有氣孔。過去老的胎泥,是有經過陳腐的過程,有機物經過陳腐會發生變化。所以它的胎有細膩的感覺,現在做的胎沒有陳腐顯得很乾。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製備的原料。現代景德鎮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藝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說,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於元代泥料可塑性較強,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

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窯燒的,而現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氣窯燒的,這兩種工藝不同,釉質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釉中氣泡的形成過程上,它是不一樣的,古代柴木窯燒的氣泡要顯得大小不一疏朗,氣泡明亮。而現代氣窯燒的氣泡較細小大小相間,不透亮。這只是相對而言,也不能排除現代造假者用柴木窯仿造的器物,還得在器形、紋飾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斷。

青花發色有濃艷、淡雅、青灰三種。濃艷是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淡雅是進口料與國產料混合使用。相當部分的青花燒成後有黑色斑點、且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而蘇麻離青料有一個特點,就是高鐵低錳,青花深沉藍中帶點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綠。元代使用的「蘇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結晶斑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而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元青花瓷器,自1985年前後就己有出土了。因為當時國際市場有收藏需求,香港、澳門的商家和收藏家也相當重視,不斷的到內地偷偷的尋覓。但那個時候信息閉塞,內地商販的眼力相對還比較差,對國外的行情價格也不太了解。因此被眼力好的港澳古玩商以及藏家,以幾百、幾千元的價格買了便宜撿了漏,走私到了港澳。1995年之前的幾年中,內地與港澳己形成了地下走私網路,如果不是行家,不進入這個極小範圍的網路商圈,是絕對看不到真品、買到真品的。實際上那個時候也並不是經常有元青花瓷器出土,出土數量是極少的,幾年能出一件己經是難得了,而且有些瓷器品位並不高,有不少缺肉或殘破的。但是只要有出土,賣家便迅速尋找買家。買家也立即看貨出價,這時消息也不經而走,很快在行內傳開。雖然消息被泄露了,但是在行里知道此事的絕沒有通風報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