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降速門只是表象,這些問題才是蘋果生盛世下的真正危機

降速門只是表象,這些問題才是蘋果生盛世下的真正危機

獵雲網註:自2009年蘋果首次進入中國以來,今年已經是第8年了。但是現在蘋果好像遭遇到了瓶頸。眼下,蘋果在硬體、軟體和製造工藝等多方面都陷入了缺乏創新的困局,這直接影響了蘋果的業績。本文來源二說。

最近的蘋果流年不利,剛剛過去的聖誕購物季,iPhone X被降價的iPhone7搶戲,有可能拖累明年Q1的數據,官方關於舊機變慢的神回復以及道歉都不能令人滿意,再加上創新乏力的老梗,庫克的蘋果似乎正陷入無休止的爭議。

一直以來,果黑都是一個有廣泛社會基礎的群體,主要來源是三個。

最活躍的當然是友商。

三星調侃蘋果歷史最為悠久,最近的Galaxy Note 8廣告就虛擬了一位果粉的窘迫時刻,將歷代iPhone從頭到尾Diss了一遍,對三星來說,每發新機,先撩蘋果幾乎成了慣例,但中國手機廠商對蘋果的心態就要複雜得多。

從雷軍到黃章再到羅永浩,無一例外都是蘋果的忠實門徒,他們對喬布斯的精神遺產保持著始終如一的尊敬,所以你能看到,2013年當群嘲蘋果變成治正確時,雷軍接受《新京報》採訪反而坦誠,iPhone仍是目前最好的智能手機;當羅永浩戲稱蘋果為「巨型鄉鎮企業」時,也只是把鎚子稱為「全球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機」。

這些大佬一邊毫不留情的與庫克掌舵的變味兒的蘋果競爭,一邊又幻想自己才是極簡主義、工匠精神等喬布斯式思想的衣缽傳人。

推波助瀾的是輿論。

手機是互聯網媒體關注的熱點,從今年上半年今日頭條的數據來看,有關蘋果的資訊總量和閱讀量都居首位,在所有手機品牌的總資訊量中佔比最高,達到18.47%,在興趣用戶量的佔比中,也以19.08%排名第一,這意味著蘋果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這也決定了內容生產者會選擇快速站隊並輸出情緒化的信息,以滿足讀者的需求,蘋果相對封閉的企業文化、嚴苛而缺乏溝通的單方面管理措施,都助長了這一點。

落井下石的是看客。

儘管新增用戶的速度低於安卓陣營,但iPhone擁有整個手機行業忠誠度最高的用戶群體,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去年的數據是iPhone換機用戶中有50.3%仍會留下,三星是10.46%,小米5.94%,華為5.43%,魅族5.33%。

蘋果的黑點更多是來自於那些並非iPhone用戶的人,大致有三類。

第一類當然是安卓粉,他們喜歡開放的系統,反對任何形式的封閉。

另一類是懷舊派,他們對於蘋果弄殘諾記,滅了MP4、PSP這些舊愛不能釋懷,逢果必黑。

還有一些喜歡iPhone卻囊中羞澀又無賣腎勇氣的人,因愛生恨,愛到深處自然黑。

所以,蘋果總是很倒霉!

一邊被不是用戶的人懟到天昏地暗,一邊在不相干的友商活動上,又不斷被拿來致敬或強行碰瓷,明明不在局中,卻總是投射出巨大的心理陰影。

也許這就是蘋果的夙命。

不過從長遠看,真正危害蘋果的,未必是外間的浮議,倒可能是蘋果的自誤。


這從搖曳多姿的蘋果式中文就可見一斑,比如「Retina 的大作,一款又一款」,「讓媽媽開心的禮物,開了又開」這樣的神句式,令語文老師有扔一本《辭海》過去的衝動。

像降速保護手機這樣的措施,原本沒什麼槽點,完全可以通過正常的科普文釋疑,股價的波瀾不驚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傲嬌的、高高在上的、冷漠刻板的蘋果總有本事把任何一件小事變成自黑,再通過道歉升級為危機公關,不服不行。


喬布斯的蘋果本質上是一個高度意念化的品牌,而不是人們熟稔的大眾消費品。當年的蘋果抓住了個人PC的歷史機遇推出Macintosh,以2435美元的價格+128K內存、9英寸屏幕的配置橫掃市場,雖然在與Winter陣營的歷史性較量中敗陣,卻樹立了專業用戶的超級口碑,得以頑強存活。如今的Mac以7%的市場份額獲取了PC行業60%的利潤。這種情況在智能手機上得到複製,iPhone以13%的份額賺取了手機行業83%的利潤。

蘋果商業模式的核心不是佔領大眾消費市場,而是以明顯高於行業單價的產品收割最頂端也最有價值的用戶,但作為市值破萬億的科技公司,蘋果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內外部壓力,迫使它沿著出貨量而不是利潤的道路前進。

在剛剛過去的聖誕購物季,iPhone和iPad以44%的設備激活率成為最靚眼的品牌,三星只有26%,華為、小米、OPPO、VIVO都在個位數,但具體到機型數據上,iPhone 7份額最多達到15.1%,隨後是iPhone 6的14.9%,新機iPhone X的14.7%,iPhone 8和iPhone 8 Plus分別是8.1%和8.7%。

對蘋果來說,好消息是多年的消費慣性得到延續,仍然是全民節日的銷量擔當,壞消息是超額利潤的高價新品第一次不再是主角。

蘋果研發投入一向較少,按標普智匯的數據,高通研發投入約佔營收的 23%,在科技公司中高居第一,臉譜達到20.5%,谷歌、微軟、亞馬遜也在10%以上。相比之下,蘋果三星只佔營收的4.6%,去年才首次超過100億美元,而三星是140億美元,華為也有10億美元,占營收之比更高達14.65%。

之所如此有兩個原因。

(1)蘋果研發強調的是聚焦、實用和功利導向。

也就是說,蘋果很少做基礎研究,在研的都是能夠與現有業務快速融合的技術。蘋果在日本橫濱的亞洲最大研發中心就主要關注材料科學、交通以及醫療健康;在以色理赫茲利亞的研發中心重點是儲存空間、處理器以及通訊晶元;在加拿大渥太華的研發中心是汽車控制系統;印度海得拉巴研發中心是高精地圖;法國格勒諾布爾研發中心是成像技術;蘋果在蘇州、上海市、深圳和北京新設立的四家研發中心,重點則是中國消費者能夠感知的應用技術。

蘋果歷來不是靠技術革命推動產品創新的,在喬布斯時代就是如此,蘋果依賴的是成熟穩定技術與封閉系統的優越體驗的融合。

(2)注重以「購」代「研」。

iPhone的競爭力源於生態系統而不是硬體或技術創新,因此對蘋果來說,動用27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直接獲得產品和技術是比自主研發更有效的方式。

自2013年以來,蘋果收購了55家公司,其中11家披露了交易金額的公司就高達55億美元,5年來保持著每年收購8-13家公司的速度。在2014年的加州Cupertino大會上,庫克信誓旦旦向股東們保證蘋果仍是一家創新公司,其主要論據就是16個月內創紀錄的收購了23家公司。

以購代研的副作用是蘋果收購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有時僅僅是為了填充生態系統中的某項短板就一擲千金。比如不久前對音樂發現平台Shazam的收購。


2015年,蘋果營收是2340億美元,其中iPhone貢獻達到65%,今年的情況也不會有多大改變,iPhone營收仍會達到63.1%的比例。

蘋果不像安卓系統有大量廠商助陣,在iPad式微,手錶等產品存在感薄弱的情況下,對iPhone的依賴有增無減。IOS生態的活力來自於大量的不斷激活設備的支持,IOS用戶每月在應用市場花費15.24美元,大大超過安卓的7美元,這使得大量開發者在安卓用戶總規模超過iPhone時仍然願意為IOS系統花費更多精力。

對蘋果來說,只有兩種變化是災難性的。

(1)在線設備的絕對數量下降。

如果iPhone保有量下滑,定位趨向邊緣和小眾,生態系統活躍度不足,開發者逐漸離場,這才會削弱換機忠誠度之類的重要指標,形成惡性循環。

(2)廉價設備成為主流。

蘋果從2013年iPhone 5c開始推動與主產品並行的廉價手機策略,影響了部分務實用戶的選擇,這在聖誕購物季上已有苗頭。假定有一天,IOS和安卓系統用戶的消費能力接近,對蘋果也是致命打擊。

其實觀察iPhone的生命力有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看今年的公司年會上,iPhone還是不是搶手貨,往往嘴上說著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