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博鎮館之寶「後母戊鼎」的名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改成「後母戊鼎」?

國博鎮館之寶「後母戊鼎」的名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改成「後母戊鼎」?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自建館以來就一直收藏著的後母戊鼎便是眾多見證者之一。它那神秘的紋飾、驚人的重量和出色的製造工藝無不告示著眾人,它不虛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就連國家博物館的館徽,也是後母戊鼎的剪影。

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該鼎造型莊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公斤。該鼎的化學成分為: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它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亦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即商王武丁之妻)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原稱「司母戊鼎」。

關於後母戊鼎的發現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橋段。發現這個鼎的時候,發現者吳培文才十幾歲。大鼎被發掘出之後,專家發現鼎的耳朵弄丟了,於是就問他。他如實回答:「當初就發現大鼎只有一個耳朵,這一個耳朵是我拿油錘給砸下來的。」一句話道破緣由。所以後母戊鼎的兩個耳朵實際都損傷了。一個是原來就損傷了,現在根本找不到,最後配了一個耳朵。另一個耳朵被發現者拿油錘砸斷,後來又復原上去的。

後母戊鼎周身有很多神秘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因此價值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感。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

關於後母戊鼎的鑄造方法,考古工作者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迹來看,後母戊鼎是用二十塊范鑄成的。後母戊鼎出色的鑄造技術,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除名稱外,後母戊鼎上那些怪異的紋飾也引起人們極大的好奇。比如後母戊鼎上表現的是兩個虎對含著一個人頭,同樣的素材,在南方出土的還有叫虎食人卣的,也是張著虎口含著一個人頭。龍虎尊,基本都是類似的這些題材。雖然一眼看過去讓人不寒而慄,可仔細看來卻非如此,因為老虎口中含的那個人頭表情和神態都非常祥和,絲毫沒有驚懼之樣。有人認為這種場景實際上是巫師做法的一個場景,巫師在利用虎的神力,完成他跟天地之間的溝通,通過這個法相然後去占卜、去祭祀。所以這種圖案在當時,與其他祭器、禮器的功能是相同的,而且跟所有者的地位也相同。

無疑,後母戊鼎高度體現了殷商的冶金鑄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該鼎也成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一個代表作。那麼追根溯源,中國的青銅器時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它的標誌性發現又是什麼?早在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已對司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首先,將「司」字改釋為「後」字。因為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因此,「司」與「後」二字的字形是可以一樣的,至於釋「司」還是釋「後」,應依銘文總體的文義而定,而在此處則以釋「後」為妥。「後」在這裡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後」。

因此,鼎名應更正為「後母戊」鼎。並且新說認為「母戊」並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應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因為從殷墟甲骨文來看,商王祖庚、祖甲之母的廟號也是「妣戊」,此說不僅從古文字學來講可以成立,而且與上述考古發掘所判定的M260的時代也是一致的。我本人是贊成這種新的考釋的。總之,司母戊鼎應正名為「後母戊鼎」,這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但是今天習稱司母戊鼎已久,仍可沿稱司母戊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雨 的精彩文章:

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奶奶,千年屍身不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TAG:唐風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