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西醫之爭,爭出了這個好問題

中西醫之爭,爭出了這個好問題

如果你不是中醫黑,那你自認為了解中醫嗎?可是中國古代是沒有「中醫」這個概念的,我們有的是「岐黃之術」、「懸壺」、「杏林」、「青囊」等稱謂,就是指行走江湖、治病救人的一群人和他們掌握的治病救人的方法,這幫人不叫「醫生」,叫「郎中」。「中醫」是在西醫傳入中國後才使用的一種稱謂。其實,中醫更確切的稱呼應該是「中國傳統醫學」。英語文獻中對「中醫」的翻譯也是「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那西醫呢?西醫就是西方傳統醫學嗎?不是吧,我們理解的西醫應該是西方現代醫學。那是不是還有東方現代醫學呢?你一定會搖頭。其實我們天天爭論的中西醫其實應該是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比較。

20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傳統醫學大會提出:世界要以開放的頭腦接受傳統醫藥,而傳統醫藥被廣泛接受依賴於療效的肯定,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再回到原點,中醫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中醫藥學的傳統研究方法既有哲學方法,如歸納、演繹、推理等,也有一般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比較法、類比法、調查法等,對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和診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

中醫藥學的形成和發展源於臨床實踐的觀察和總結,並在大量實踐中結合思辨再上升為理論,形成的理論又進一步指導臨床實踐並在實踐中檢驗,遵循的是「實踐-理論-實踐-理論」螺旋上升的發展路徑。

怎麼保證中醫藥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怎樣建立完善公認的中醫藥評價方法技術體系?

你會怎麼回答?

或許你還不知道,其實中醫里也曾用過臨床試驗。宋代蘇頌編撰的《本草圖經》中記載了我國最早的臨床對照試驗方法:「欲試上黨人蔘者,當使二人同走,一與人蔘含之,一不與,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蔘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者,其人蔘乃真也。」清晰地描述了一個前瞻性平行對照試驗的設計、實施和評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遺憾的是,臨床試驗的思路和方法在中醫藥發展進程中未得到重視和發揚。

既然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難道我們就沒有好的方法來評價中醫藥的科學性嗎?

經常關注我們雜誌的讀者或許能猜到,那就是——循證中醫藥學。

20世紀90年代初循證醫學問世,以其獨特的視角,科學的方法和跨學科、跨地域合作的創新模式,得到醫學界的廣泛認同,並在全球普及推廣,成為醫療干預措施臨床評價公認的理論和方法學體系,改變了醫學決策和實踐的傳統模式,具有劃時代意義。

而證據是循證醫學的基石,循證實踐的核心內容就是圍繞如何獲得、生產、評價和合理使用證據。循證醫學的興起和推廣應用,為建立國際公認的中醫藥臨床評價技術體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臨床評價規範、標準和方法學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不僅推動了中醫藥臨床證據的升級,也豐富了循證醫學的內涵。

到底中國的循證中醫藥學發展如何?是怎麼開展的?取得了什麼成效呢?

歡迎大家關注本刊2018年第1期的特別關注論文《循證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文中對上述幾個問題都有詳細的闡述和說明,文章由本刊主編張伯禮院士、編委張俊華教授、「中國循證醫學之母」李幼平教授撰寫,體現了循證中醫藥學發展的歷程、經驗和體會。

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特點相結合,形成了循證中醫藥學(EBCM)。EBCM是借鑒循證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收集、評價、生產、轉化中醫藥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證據,揭示中醫藥臨床作用特點和規律,並指導臨床指南、路徑和衛生決策制定的一門應用學科。EBCM發展主要包括4個方面9項任務,將推動中醫藥臨床研究和決策模式的轉變,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

我們雜誌也特意為這篇重量級文章設計了封面,圖中為廣泛流傳於中國民間的智力玩具魯班鎖,也叫孔明鎖,相傳由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魯班發明。魯班鎖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就像一張紙對摺一下就能夠立得起來,展現了一種看似簡單,卻凝結著不平凡的智慧。我們試圖以魯班鎖設計的精妙絕倫來寓意循證中醫藥學,期待循證中醫藥學科的發展帶動中醫藥的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中醫里的滅火神器原來是它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