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沈家本:當少年不再十八,前塵似漆渺難知

沈家本:當少年不再十八,前塵似漆渺難知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又作子敦,號寄簃,浙江湖州人。晚清著名法學家,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歷任天津與保定知府、刑部左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法部左侍郎等職。

出身刑部,舊律素養極深,在晚清的大變局中,擔起法制改革的大旗,放眼世界,致力鍛造融會中西、古今的新法制。在他主持之下,廢除了傳統酷刑,並將以《大清律例》為代表的傳統法系改造為包括刑律、民律、刑事訴訟律、民事訴訟律在內的西方部門法體系;同時,創辦京師法律學堂以培育法學人才,聘任日本法學博士來華參與修律,延請留學生翻譯大批歐美與東瀛的新式法典。

沈家本引領時代,影響深遠,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父」。

李貴連教授是研究沈家本及其思想的權威專家,潛心研究寄簃之學近四十載。本書厚積薄發,資料翔實,在作者的逐步引領下,回顧沈家本不凡的人生軌跡,細察其心路歷程,重新審視他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為司法改革、修訂新律所付出的努力、立下的業績。

今天的推送摘選自新民說最近推出的《沈家本傳》,一部了解沈家本生平與其所作出的業績必讀之作。

前塵似漆渺難知

——三十年的刑曹和科舉生涯

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湘黔之行後,沈家本開始步入中青年時代的科第及刑曹生活。這個時期長達三十年,科舉與刑曹並行,個人和家庭變化都很大。科第方面,他輕而易舉地考取了舉人,但會試進士,卻屢次名落孫山,直至過了不惑之年,才金榜題名,考取進士。刑曹生活方面,由於個人的努力,他很快以律鳴於時,成了一名精通律例、能得心應手處理各種複雜案件的刑部司員。這個時期,由於醉心科第,他為考取進士而被八股文所困近二十年。反覆出入科場和三十年漫長的刑曹生活,使他的思想經常處於消極、悲觀甚至絕望的狀態。他畢竟是一個篤學深思的人,儘管處境不佳,有時甚至屢逢逆境,在經史考證和律學研究方面,仍然成就斐然。

一、鄉試中舉

同治三年(1864年),沈家本隨父離開貴陽,在湖南長沙匯合母親後順江東下,直達上海。到上海時,沈家本與父親分手,遵父命由海道北抵山東煙台,最後從煙台直達北京。

父親丟了官,對他和他的全家,當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畢竟還很年輕,還有漫長的人生,有圓父輩之夢的機會。「我從雪中來,山圍光璀璨。彳亍瓦礫場,掩映情尤惋。劫餘灰未寒,旅夢凄欲斷。……世事逢顛危,局外空扼腕。行止皆由天,喜悼亦各半。旅魂少安舒,壯遊真漫汗。中夜起舞時,荒雞隔嶺喚。」[1]凄愴悲涼的歌聲中,不乏青年的豪情壯志。歸途都是壯麗的山川,大自然激發了他詩人的情懷:

二十七日磨盤山道中,烏踆東上,出行來第一遭也,慨賦長句

黔山高與蜀山連,千里沉陰不計年。

兵火難期他日靖,客旌卻喜早春懸。

縱來嶂疊巒重地,好是雲開日見天。

莫笑勞人情草草,一肩行李意蕭然。[2]

車過雪山關:

石磴回盤鳥不翔,玉峰高迥接天閶。

層冰霤積千年雨,峭冷林飛六月霜。

古寺華鯨鳴乍遏,長途疲馬走還僵。

何如塞外探奇景,萬里寒雲擁大荒。[3]

舟下空舲峽:

三峽猿聲午夜聞,《竹枝》唱徹楚山雲。

詩家妙悟新城老,言象胥忘自不群。[4]

來到岳陽樓:

湖水東流去,斯樓萬古存。

五言高杜孟,千里下湘沅。

碧落浮空闊,青山入吐吞。

同懷渺何處,獨自一憑軒。[5]

讀了這些詩,筆者十分疑惑,浪漫氣質的詩人,為何會與冰冷冷的法律結緣?但是二者最終結合了,這大概就是今人愛說的「二律背反」吧。冰冷的法律需要溫暖的人文關懷。

在長沙,沈家本已有意單獨入京:

到長沙後將入都

牂牁江口汨羅陰,杖履追隨拓素襟。

曾結左思招隱念,更傷王粲遠遊心。

難忘積習擔書簏,怕聽哀歌扣劍鐔。

此日掛帆江海去,春暉忍讀孟郊吟。[6]

他如此急速進京,是為了什麼呢?日記斷記,詩文沒有明確的回答。光緒十三年(1887年),他在刑部參加京察。京察前,他賦詩二首,詩前云:「臘八京察過堂,計自甲子到部八過堂矣。」[7]甲子年正好是同治三年,距光緒十三年,整二十四年。京察三年舉行一次,所以光緒十三年的京察是第八次。以此計算,他這一年匆匆進京,顯然是到刑部報到任職。另據《墓志銘》:「安順公(按:指沈丙瑩)以忤時解官歸,公(按:指沈家本)才弱冠,即援例以郎中分刑部,公之學律自是始。」[8]從這節記載也可說明,他這次進京的目的是到刑部任職。

從上海到煙台,沈家本乘坐的已不是木船,而是洋輪。在煙台,他少作停留,拜訪老朋友——心岸居士。

煙台訪心岸居士留別三章

舊夢宣南記幾回,雪泥天末斷鴻猜。

三年磨蠍蠻中住,萬里乘鰲海上來。

別久頓教驚喜並,語多總以亂離該。

時艱一面千金值,門外驪駒且漫催。

筆耒長懸研不肥,秋風依舊褐為衣。

桂林羞對銀蟾照,杏苑空看玉燕飛。

遊子生涯隨處覓,使君高誼近來稀。

自憐卜式功名薄,望斷蓬瀛青瑣闈。

綠槐高處一蟬鳴,又敞離筵促去程。

靜攝羨君成慧業,賓士笑我為浮名。

廣渠門畔車塵俗,鏡海樓前水月清。

日下正多青鳥使,雙魚還許故人烹。[9]

戰亂以後,老朋友驟然相見,喜悅之情,躍然紙上。他羨慕朋友不問世事、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為自己南北奔走求取功名而羞愧,同時對未來的前途感到渺茫。在老朋友的面前,他盡情地吐露自己的心事。

同治四年,浙江補行咸豐十一年辛酉科鄉試。他到刑部時間雖然不長,也不能放棄這一機會。於是六月十九日,他由北京起程,先到天津。二十八日,他從紫竹林登上輪船「行如飛」號,七月初四日到達上海,初七日雇船前往湖州,十二日回到編吉巷舊宅。父子兄弟稍作團聚後,二十一日在其父陪同之下,前往杭州應試。

這是他等待多年,不惜千里趕赴,拼力為之一搏的考試。可能是太興奮又太緊張的緣故,到杭州沒幾天,他的舊疾又發作了。一連幾天,他的頭劇痛,渾身發熱,胸膈不通,飲食不進。一直到八月初八日開試,他雖然精神不支,痼疾未愈,只是為了這難得的機會,仍然扶病入場。

扶病入場

遠踰江海賦歸來,獻藝風檐寸晷催。

扶病莫嫌腰瘦損,月明三五強銜杯。[10]

自咸豐季年以來,浙江鄉試便因戰亂而停止。鄉試消息傳出,全省士子云集,經歷兩度戰火、已經殘破不堪的杭州城頓時熱鬧起來。進場入考士子,僅紹興一地就達二千二百多人,寧波次之,有一千六百多人,杭州又次,則一千有奇,台州來了八百多人。相比之下,嘉湖地區少多了,僅七百多人。金、嚴、溫、衢、處五府人數最少。全省共約九千一百餘人。近萬士子,角逐有限的舉人,這就是當年的科舉考試。

初九日,天剛亮,試題發下來了。「頭題: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11]首題: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三題:禹思天下有溺者一節。[12]詩題:紅樹碧山無限詩,得詩字」[13]。也許是積之日久,他吮筆揮毫,二鼓,文詩皆脫稿。第二天,謄正刪補,便交卷出場。

十二日考《易》《書》《詩》《春秋》《禮》。《易》題為「君子黃中通理」;《書》題為「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怌之」;《詩》題為「自今以始歲其有」;《春秋》題為「秋,郯子來朝(昭公十有七年)」;《禮》題為「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14]

十五日第三場,「三鼓,題紙來,提筆直書,手僵痛亦不顧也。申刻完卷交進即出場。策題為經學、史學、考課、衣服、兵制」[15]。

多年苦讀,他對這次應試似乎胸有成竹,三場一揮而就。出場後,他的心情很好,游西湖,訪靈隱,登雷峰,拜岳墳。戰火後的杭州,「沿堤至平湖秋月,惟存敗壁,堤上柳樹無一株存者,令人徘徊不忍去」。「昭慶寺止存銅佛一尊,雨淋日炙,無顧而問者」。「南北兩山樹木尚有存者,多被湘軍砍伐作柴賣錢」。「登高一覽,惟見殘垣斷壁,荒煙繚繞」。

凌波遠眺,西湖風景如故,雷峰塔巍然獨峙。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湖上感賦

山色湖光黯淡愁,西風容易又殘秋。

荒亭寂寞泉空咽,斷碣模糊客遍搜。

煙擁平橋天棘滿,雲封古殿瓦松稠。

我來欲問句留處,石徑蒼涼夕照收。[16]

飛英塔是湖州城的一大景觀,也是湖州的象徵。前幾年,塔遭雷擊,沈家本時在長沙,聞訊頗為不快,認為這是湖州文運衰敗之象。應試後,他雖然胸有成竹,心中還是有難以壓抑的擔憂。重陽過了,報錄人來到編吉巷口,這時才釋懷,在近萬士子的角逐中,他成功了。雖非解首,中式第六十二名,也不算後。他的朋友關梅生則中式第一百五十二名,湖州文運回來了。

編吉巷口人聲嘈雜,賀客盈門。熱鬧一陣以後,再返杭州,拜見房師,翻讀考卷。筆者手邊有他頭場的試卷。但是很慚愧,筆者不研讀八股文,無法評論他的試卷。原文冗長,不便照錄。下面將他的房師薦批錄入如下:

全部三場薦批:「首藝理明機圓,詞無龐雜,次、三清暢,詩妥。經藝穩潔一律。五策清潔。」

首場頭題批:「一氣揮霍之中仍處處典切,稟經酌雅,潔凈精微。」

首題批:「清而腴,疏而暢,沙明水凈,塵障一空。」

三題批:「從以是二字著筆,故語語有顏子在。不矜才,不使氣,靈光四映,元著迢迢。」

詩批:「自然渾雅。」[17]

就批語看,是不錯的。

人生總是悲喜相間。正當沈家本沉浸在中舉後的歡樂中,從北京傳來他父親謀復職而失敗的消息。沈丙瑩送兒子到杭州應試後,即赴北京,經多方疏通,得兩宮皇太后的召見,終於有機會述職、訴說貴州的官場和自己的在黔經歷。按正常情況,能夠得到引見的官員,一般都會給予留用。但沈丙瑩的運氣不佳,「引見後竟奉罷休之旨,下文竟難設法,為之焦灼」[18]。

更糟糕的是,父親奉旨罷休尚未到家,四弟病危,旋即辭世。在此期間,一位與沈家本有著生死之交的朋友的死訊也傳到編吉巷。他異常悲痛:

哭吉甫五首

(其一)

人生若浮雲,聚散洵無端。

飢來驅我去,別君辭長安。

方謂暫分手,定知會面難。

踟躕執君裾,欲去仍盤桓。

悲風颯然來,一語含辛酸。

生別意惻惻,死別淚瀾瀾。

神往形已隔,永訣當何言。

莫歌《蒿里》曲,曲罷徒增嘆。

(其五)

海內索知心,知心久寥寂。

抱此孤介姿,所如遭揮斥。

惟君察區區,相視成莫逆。

君性厭紛華,我亦愛泉石。

我性惡浮薄,君亦喜樸直。

春華良可寶,努力崇明德。

置身三代上,頹風盡變易。

方期竟此志,驟來惡消息。

夜闌燈灺余,欷歔展遺墨。

平生道義交,斯人難再得。

我欲招君魂,迢迢關塞隔。

魂分好歸來,楓月明故國。

穗帷曠遺影,猶自念疇昔。

夢繞松陵墟,人琴杳難識。[19]

有道是樂極悲生。造物主經常捉弄人,既給歡樂,又給人悲苦,總不願意使人事事如意,一帆風順。造物主讓沈家本順利中舉,中舉後的這些不快,似乎又向他預示:後面的路並不平坦。

[1]《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17頁。

[2]《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18頁。

[3]《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19頁。

[4]《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頁。

[5]《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頁。

[6]《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頁。

[7]《偶存稿》卷九,《全集》第七卷,第134頁。

[8]《吳興沈公子惇先生墓志銘》,《全集》第八卷,第978頁。

[9]《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121頁。

[10]《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1頁。

[11]《乙丑日記》「慢」作「慟」,補行咸豐辛酉科並同治壬戌恩科朱卷作「慢」。從朱卷。

[12]朱卷,三題全稱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之急也。」

[13]《乙丑日記》「八月初九日」條,《全集》第七卷,第480—481頁。

[14]《乙丑日記》「八月十二日」條,《全集》第七卷,第481頁。

[15]《乙丑日記》「八月十五日」條,《全集》第七卷,第481頁。

[16]《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2頁。

[17]朱卷後批語。

[18]《乙丑日記》「十二月初九日」條,《全集》第七卷,第488頁。

[19]《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2—123頁。

《沈家本傳(修訂本)》

李貴連 著

沈家本是晚清愛國忠君並具有改良維新思想的新官僚,也是博古通今、連貫中西的法學大師。他對於中國法制的現代化、法學的繁榮和法律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彪炳史冊的功績。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張晉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說iHuman 的精彩文章:

詩經翻譯成日文會怎樣:「桃之夭夭」 變成 「鮮嫩的桃花啊!」

TAG:新民說iHu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