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鏈火了,比特幣礦場是「棄電」良藥?

區塊鏈火了,比特幣礦場是「棄電」良藥?

編者按:本文來自無所不能,作者:芸豆,36氪經授權發布。

如果你習慣每日瀏覽新聞,那我相信,近幾日的你一定被「區塊鏈」三個字刷屏了。

2018年才11天,區塊鏈概念股一片火熱。沉寂已久的老牌影像企業柯達公司在搭乘上區塊鏈的快車後,連續兩日持續暴漲245%:

美國時間1月9日,柯達公司宣布將與區塊鏈開發商韋恩數字化研發公司合作,推出區塊鏈技術支持的照片所有權管理平台KodakOne,該平台內部將使用一種名為「柯達幣(KODAKCoin)」的代幣。

還有……

Google加速布局區塊鏈行業,註冊了名為Bigdatacoin.com的域名;

連沉寂已久的人人網也發布了RRCoin白皮書,要開始搞區塊鏈了;

360宣布推出了「全球首家基於區塊鏈的安全共享雲平台」……

街頭巷尾都在談區塊鏈技術?

與區塊鏈技術密切相關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也非常具有話題性。2017年,比特幣全年漲幅達到1700%,瘋狂的比特幣被稱為「世上最大泡沫」。

一些國際投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是嗤之以鼻,稱之為「騙局」,堅決劃清界限,稱其將一文不值,比特幣被多國政府聯合「剿殺」;而力挺比特幣的機構仍在著力於建設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業務的交易平台,視為金融行業的「革命力量」。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中國的比特幣礦場。

受到價格飆升的刺激,在中國一些電費便宜的偏遠地區,出現了規模巨大的比特幣「挖礦」工廠。有外媒消息稱,水電資源豐富的四川省已經成為全球比特幣挖礦資本最聚集的地方。日夜自動運轉的計算機序列,夜以繼日地耗費電力運作來加速「挖礦」。

「挖礦」的電從哪裡來?一些偏遠地區的「挖礦」的電力是否可以從當地的「棄電」中獲得?如果可以的話,「挖礦」和「棄電」的使用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區塊鏈,是數字貨幣鼻祖比特幣核心的底層技術,又稱分散式記賬(DLT),也是目前各種加密數字貨幣均採用的一種底層技術。

簡單地說,區塊鏈可以被看做資料庫,是一種被所有人共享、無法篡改的記賬方式。它的優點是一旦運作,就像一個時間的記錄儀,不可篡改。

再多解釋一下: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全民參與記賬的方式,沒有中心化的中介機構(比如銀行)存在。所有的系統背後都有一個大賬本(大數據),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賬本中記賬,而賬本的內容會發給每一個人備份。由於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賬本,能確保賬本記錄過程是公開透明的,進一步提高了安全度。區塊鏈技術讓所有的東西都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序自動運行,不僅能夠大大降低成本,也能提高效率。

如果上面的內容不是很明白的話,有網友為大家形象地總結了一下——

其中,比特幣(BitCoin)就是上文說到的記賬的「小費」——token了。

比特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沒有銀行等第三方機構),個人對個人、點對點支付的電子貨幣體系。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也是目前最成功的一個應用。

比特幣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總共有2100萬個,現在挖掘1500萬個左右。

比特幣可以用來兌現,可以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有一些公司接受比特幣支付:比如微軟於2014年起開啟比特幣支付功能,微軟用戶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Windows和Xbox商店中的遊戲,電影和應用程序等。

生產比特幣的行為被比喻為「挖礦」。

「礦工」(參與者們)通過使用高度專業化的硬體設施運行計算程序,即利用晶元的計算能力進行哈希碰撞,搶先進行記賬,從而獲得系統獎勵的比特幣。

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就比特幣礦池算力佔比來看,中國以81%的哈希(Hash)算力高居榜首,冰島緊隨其次,佔比為5%,隨後依次是日本(3%)、捷克(3%)、喬治亞(2%)、印度(2%)。

如今利用一台電腦就可挖出比特幣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目前主要是靠多個礦機、礦場組合成礦池來生產。類似於數據中心。

龐大的比特幣礦場

對於比特幣挖礦行業來說,成本包括了比特幣礦機、電費以及人工。所以,電費越是低廉的地方就成為了比特幣挖礦的首選地。憑藉豐富、廉價的電力資源,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比特幣生產大國,礦場多集中在四川、西藏、內蒙古等水電風電資源豐富的地區。


在中國,水力資源豐富的四川省,成為了全球比特幣挖礦資本聚集地。四川,不僅有非常廉價的電力,還有低密度的人口和寒冷的氣候,對解決礦機噪音和散熱問題有先天優勢。

出於節省鋪設線路成本以及用電便利性方面的考慮,比特幣「礦場」更是直接建在水電站內部。以康定情歌聞名的四川康定,是許多比特幣「礦場」的駐紮地。

有媒體報道稱,一些小型水電站,甚至包括電力公司,他們提供電力,礦工們提供設備和技術,形成雙贏合作。還有一些能源公司乾脆直接購買礦機,自己開採比特幣。

水力發電也有枯水期,所以,大量的比特幣礦產還聚集在了依靠火力發電、電價低廉的內蒙古。有記者探訪當地的比特幣挖礦工廠,4個倉庫佔地3000平米,運行整個礦場的電纜長這樣……

按照中本聰的演算法,比特幣每隔4年會發生一次產量減半。與之相應,「礦場」挖出的幣也將大幅減少。2012年比特幣進行了第一次產量減半,2016年7月,比特幣進行了第二次產量減半。

挖比特幣越來越難,維持礦場卻十分耗電。上文提到的記者探訪的3000平米比特幣挖礦工廠,光是電費的開銷每個月就要超過100萬美元。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按照主流算力,全球礦場現在每小時耗電量大於60萬度,每年52億度。

用這麼多電來挖礦,居民生活用電會受到影響嗎?那麼,是否可以選擇用「棄電」來挖礦呢?

下面是一些「棄水、棄風、棄光」的數據。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數據,2016年全國「棄水、棄風、棄光」電量超過1100億千瓦時,相比之下當年三峽電站發電量只有170億千瓦時。

2016年全國棄風電量為497億千瓦時,較2015年上漲46.6%,是2014年的4倍。新疆、甘肅、內蒙古等11個地區發生「棄風」現象,陝西首次出現。

其中,甘肅棄風率從2014的11%飆升到2016年的43.1%。新疆、吉林、內蒙古、黑龍江棄風率分別達到38%、30%、21%、18.7%。

2016年西部地區平均棄光率達到20%。其中新疆棄光率高達32.23%。2016年一季度,甘肅棄光率達39%,成為國內「棄風、棄光」的「雙料冠軍」。除了已併網的裝機閑置嚴重外,還有一些已經建成卻無法併網的裝機,正在戈壁灘上曬太陽。

2016年西南地區非正常棄水再創新高,損失電量超過700億千瓦時。四川省棄水電量進一步增加,約為1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39%,創近5年新高。

從上文看出,「棄電」頻發在西北、西南等省份,由於缺乏跨省消納的市場機制,「棄電」被白白浪費。這麼一看,比特幣挖礦除了基本的設施成本和人工成本之外,僅需電力需求非常容易滿足。是否能成為拯救「棄電」的良藥呢。


理想是美好的,但能豆君還是有一些擔心。

第一,  棄電電量的不穩定性。

作為比特幣礦場,需要的電力需求是固定的。而風電、光電和水電都有其間歇性和不穩定性,部分電量併網之後,剩餘的棄電的電量是否能滿足礦場所需的固定需求呢?難道需要礦場來迎合棄電的電量嗎?如果出現水電站的枯水期,電量不夠民生生活所需的話,是否又會發生礦場搶電的情況呢?

第二,  監管風險

去年11月,一份《關於禁止比特幣生產的緊急通知》在網上流傳。通知負責人稱當地有的小水電站未能優先滿足當地的民生用電需求,違反了與公司購售電合同的要求。導致冬季枯水期民生電力供應不足

另外還有境外媒體報道提到「中國央行指示要求地方政府從電力供給入手,逐步削減比特幣挖礦規模。」用限電來削減「挖礦」?這一報道僅限於傳聞仍未見相關文件。

時間到了2018年。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相關人士稱,1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地下發文件,要求積極引導轄內企業有序退出比特幣挖礦業務,並定期報送工作進展。早在去年11月中下旬,互金整治辦就已經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引導礦場退出的問題。因為電力供應、金融風險等原因,比特幣挖礦要面臨禁止了嗎?

第三,  礦場運營是否有規可循?

比特幣礦場可類比於大型的數據中心,24小時不斷運營的情況下對安全性的要求極高,廠房是否通風、是否有降溫的設施等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除此之外,稅收、環保等方面是否也能有規可循?大量小規模礦場的蔓延,一些突發的情況如何處理?對比特幣礦場今後市場如何管制?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四,挖礦成本不斷提高,接下來呢?

比特幣礦場對電力的質量要求並不高,所以棄水棄電的價格非常具有吸引力。一位在丹巴縣擁有比特幣礦場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比特幣挖礦的電力成本大概在0.3元/度。而當地小電站為電力公司供電的銷售價格為0.18元/度。

目前,挖出一枚比特幣的平均成本大概在不到2萬元人民幣,其中有1.5萬元是電力成本。但由於系統獎勵的比特幣規模不斷地縮減,相應電力成本也會不斷地提高,礦場受益下降,那麼接下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今日頭條用了哪五種推薦演算法?資深架構師曹歡歡首次公開揭秘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