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勳復辟的背後:段祺瑞軍師徐樹錚的借刀殺人之計

張勳復辟的背後:段祺瑞軍師徐樹錚的借刀殺人之計

1917年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段祺瑞力主對德國宣戰,而大總統黎元洪和國會極力反對,因此,在北洋政府內部持續近一年之久的「府院之爭」達到高峰。由於弄的不可開交,段祺瑞請辭內閣總理,黎元洪順水推舟即免去段祺瑞的職務。

此時的「辮帥」張勳在徐州已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並吸收南方六省成十三省同盟,他自任盟主,積極策劃為清廢帝溥儀復辟。

當大總統黎元洪解除段祺瑞內閣總理職務的消息宣布後,北京城開始傳出了有關清室要復辟的傳言,隨後一家日本報紙還把這種傳言公開披露出來,而這個傳言的製造者不是別人,正是「辮帥」張勳。

張勳在得到段祺瑞下台的消息後,極為高興,因為他蓄謀已久的復辟道路上,段祺瑞是最大的障礙,在以北洋軍閥為主的政壇上,段祺瑞自然是繼袁世凱去世之後,實力與威望最高的北洋領袖。

在段祺瑞被解除職務的當天,張勳即在徐州召開督軍團會議,公開煽動:「總統今天可以免段,明天就可以選擇另外一人開刀,有黎元洪在位一天,我們北洋派的統治就會受到破壞而難於保持下去。因此,我們應該推倒這個甘為北洋派公敵的總統,扶植清室,恢復舊日帝國之輝煌。」

在這次會議上,段祺瑞頭號軍師徐樹錚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張勳要想搞復辟,自然還想從徐樹錚的口中窺探段祺瑞的意思。

徐樹錚回答說:「芝老(指段祺瑞)只求達到驅黎的目的,一切手段在所不計。」徐樹錚是段祺瑞手下第一紅人,他既然如此表示,張勳心裡自認為段祺瑞是不會反對他搞清室的復辟了。

會後,徐樹錚回到天津,向段祺瑞報告了徐州會議商定的復辟帝制,恢復清室的一切內容。徐樹錚建議段祺瑞先偽裝同意張勳進行復辟的倡議,引誘其率「辮子軍」進京,驅逐大總統黎元洪,然後再舉起擁護共和的旗幟來,起兵打倒張勳,以重新掌握北洋政府的實權。

5月28日,黎元洪任命李鴻章的侄子李經羲為新的內閣總理。不料,三天後,安徽的倪嗣衝突然發表獨立的通電,隨後河南、浙江、山東、山西、福建、陝西、奉天等省都按照張勳的事先安排,紛紛宣布獨立。

這次各省北洋軍閥宣布獨立,與以前南方革命黨控制的各省宣布獨立性質完全不同,以前是南方各省反對北洋政府,而這次是北洋軍閥反對北洋政府。因為以前的北洋政府實權控制在段祺瑞手裡,而此時的北洋政府是在一個沒掌握一兵一卒的黎元洪手裡,所以那些手握軍權的北洋軍閥紛紛宣布獨立。

面對此景,軟弱的黎元洪在四處求救無望的情況下,只好向獨立各省發出「告哀」電,並電請張勳出面聯繫各省督軍,以安大局。

6月7日,張勳帶領著他手下10營約5000餘人的「辮子軍」,由徐州出發,8日到達天津。同日,張勳向黎元洪提出最後通牒:自6月8日起至10止,限請大總統下令解散國會,於三天之內實行,否則不負調停責任。

6月9日,張勳沒有等到第三天,其實他也根本沒想聽黎元洪的迴音,就派「辮子軍」先頭部隊開到北京,分駐天壇、先農壇體育場,公開向黎元洪示威。

6月14日,張勳到達北京,在經過一系列的籌備後,7月1日,請出末代皇帝溥儀進行復辟。黎元洪逃往日本使館。其實,張勳帶到北京的「辮子軍」只有5000人,戰鬥力也不強,而在北京駐軍卻有4個師,此外還有憲兵、警察和航空兵等,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張勳的「辮子軍」未受到一絲的抵抗就湧入北京城。

張勳復辟的第二日,段祺瑞與梁啟超等即在天津召開軍事會議,率先舉起討逆大旗,並推舉段祺瑞為討逆軍總司令,段祺瑞派出手下大將段芝貴、曹錕分任東、西兩路司令,討逆軍也基本沒發生什麼激戰,於7月12日,進入北京城,張勳逃往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段祺瑞依靠軍師徐樹錚的「借刀殺人」之計,在下野後不到兩個月,沒怎麼費事,就重新回到北京,掌握了北洋政府實權。

本文參考文獻:《民國時期戰爭大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共有三次下野,每次下野後他都去了哪裡?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