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幼年經歷會成為親子關係的「心魔」

幼年經歷會成為親子關係的「心魔」

GIF

文 文博媽媽

01 故事

上月初,一次兒子在小廣場玩,被狗咬了,正在跑步的我看到他哭的很傷心,就趕緊過來,他告訴我被狗咬了,我掀開衣服一看都咬出血印了,趕緊帶他去醫院。因為有出血情況需要打蛋白+疫苗,蛋白是需要往傷口上打針的。我邊給兒子清洗傷口邊安撫他一定要配合打針,告訴他只有剛扎的時候會疼一下,以後就不會疼了。等到真的往傷口上扎針時,兒子趴在床上邊撕心裂肺地哭邊不停地掙扎,非常不配合,由於兒子的不配合,剩下半管兒藥液沒注射完,醫生告知讓護士打在腿上。

護士打針時,兒子還未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拚命地哭,全身都在「跳躍」,任憑我們幾個人都按不住,我好言說盡還是不聽,我情緒非常激動忍不住吼他,整個樓道幾乎都能聽到我的吼聲和兒子的哭聲,結果是我越吼,兒子哭鬧地越厲害。吼完,我又很心疼兒子,屋裡所有的醫生、護士要採取強制辦法的時候,我制止了,我把兒子帶出來進行安撫,第二次進去打針時,他還是在講條件,我又忍不住吼他,他才勉強打完針。

在以前,碰到類似的情況,我和兒子之間不免又要爭執,然後我又以「媽媽的權威」來吼兒子安靜下來,但這次,我很快意識到我煩躁的情緒的背後的原因,就是來自我童年的經歷,我意識到了我的問題,快迅啟動了我的元認知能力

晚上我在我們3個的閨蜜群里訴說了這件事,閨蜜說帶個男孩兒肯定會累的,要好好休息。

我非常感謝在我困難時,她倆兒給我的寬慰與幫助,為此我的心情會好很多。

可是,當我用來解釋自己脾氣、發火的原因時,事後,總感覺自己對兒子的內疚感,總是對自己說,要對兒子好好說話。但下次遇到突發事件時,我又開啟了我的暴躁脾氣,彷彿這次的寬慰對我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有了「熊兒子」這個甜蜜的負擔,我真能是哪一刻都不能輕鬆下來。

其實,兒子出生前,我根本意識不到有了孩兒意味著什麼,只是因為長輩催了、年齡到了、意外懷孕了、別人口中沒有孩子的人生不完美等等原因,我才懵懂地生了兒子。

直到有了兒子,我才真正發現,我的整個人生發生翻天地覆的變化,再也找不到之前隨意而自由的生活,更不要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兒子4歲半前,除了上班,整天被兒子的吃喝拉撒等各種需求充斥著,連上廁所他都要坐在我的腿上,然後他再抱一隻袋鼠,我們「娘兒仨兒」就這樣整日依偎著,我的生活疲憊不堪、沒有自由、無暇與朋友來往,甚至我自己都有輕度的抑鬱了,兒子的需求讓我看不到未來,無情地吞噬著我。

曾有人說,「等孩子上了學就好了」,聽到這句話,我心裡稍有安慰,彷彿看到了希望。

可是,等兒子真的上了小學,我才發現,我不但也要重新開啟上小學的模式,更操心的事情才剛剛開始:輔導作業,幫兒子培養閱讀習慣,為了兒子有增強兒子體質陪兒子上武術課,陪玩兒……

此時,我才意識到,我的「累」換了一種方式,從身體累,開始轉向了心累,比如,有時候輔導作業的時候,我心情煩躁、心臟都要跳出來了,那種感覺,真的經常讓我失眠。

我不住的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日子嗎?

兒子是個典型的「十萬個為什麼」:人為什麼會死?我怕死怎麼辦?為什麼地球不會爆炸……,我不住地對自己說「主啊,你在哪兒?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兒?」

然,看看自己長輩的生活就知道了,只要活著,對孩子就有操不完的心!

這是一場讓精神的持久戰!

其實,我的這種情況,相信很多有娃兒的家長也都深有體會,除非你受到上天的格外垂憐有一個十分乖巧的寶寶,否則,每一次發火吼,都會使自己的精神狀態進入一個「暴躁-吼-內疚-再次暴躁」的惡循環中。

02 影響因素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呢?

《聖經》上說「孩子!在一切的事情上要謹慎,在一切的舉止上,要表示你受過好的教育。(多4:14)」 《聖經》啟示我們,教育孩子時最根本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先要先要透過聖經認識自己,然後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美國著名的兒童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也說:「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面對自己幼年時的經歷,就會影響孩子與我們的依戀關係。」

同樣,在心理諮詢與臨床治療中,通過會讓諮詢者通過回憶童年的經歷來認識自己。

其實,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和教育的影響。

也許,生活壓力常常讓我們脾氣暴躁,內心漸漸失去力量,情緒時刻瀕臨在崩潰的狀態,但反思我們的童年經歷,我發現,這與我兒時和父母相處的場景有關。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時常透過父母的言行來認識世界,父母是他最大的依靠,但一旦他發現自己的父母都會進常抱怨、吼、脾氣暴躁時,孩子幼小的心靈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會覺得碰到這種情況時可以用父母的方式來宣洩情況,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會傳給孩子,歷史將會在孩子身上重演。

03 心理學原因

雖然,我所認為的這些因素並不能改變我童年的記憶,但透過這些,可以改變我對待孩子的方式。

在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意識記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童年的好多事,我們可能現在已經不記得了,可是,當我們面對一定的場景、感受時,會喚起存留在我們腦海中的內隱記憶,於是瞬間我們就會產生同樣的感受。

案例:

到現在,我曾深深地記得小時候的場景,那時候我還沒有上小學,有一次爸媽吵過架後,媽媽自己坐在炕上哭,我進屋本想安慰她,媽媽邊哭邊大聲問我:「我和你爸離婚,你跟誰?」

我說:「你們別離婚。」

媽媽喊著對我說說:「你個白眼兒狼兒,我白疼你了」……

從那以後,我的思想里便多了一份不安和猜疑,時刻害怕一些不好的事情會發生;也多了一些沉默和暴躁,暴跌、憤怒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一樣伴隨著我。

所以,當我們在發脾氣、吼孩子時,會讓孩子感到一種內心的不安和你的焦躁,而這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其實折射出的正是你的童年經歷;當然,和孩子之間已經發生的矛盾,我們更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到子女以後對同樣的事情的處理方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GIF

所以,很多時候,並非是孩子惹惱了我們,也不是生活的壓力惹怒了我們,而是我們過去的經歷影響了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把那些以內隱記憶儲存在我們大腦里的童年的經歷和感受變成顯性記憶,我們才能從過去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才能幫我們成就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並和孩子建立起長期穩定的親子關係。「孩子們在真理內生活,沒有比這再大的喜樂了(若三1:4)。」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媽媽 的精彩文章:

TAG:心理學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