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代錢倉人才輩出的林氏家族略考

宋代錢倉人才輩出的林氏家族略考

宋代錢倉人才輩出的林氏家族

--林待聘一脈五代進士,家族舉文武進士十五人,蔭補為官多人

文:光明人家 2017-12-30

在地方有關歷史記載上,鰲江流域的平陽、蒼南的人口基本上是屬於移民居多,主要還是在五代以後,以福建移民居多。而南宋時,閩民遷平陽最多。尤其南宋乾道二年浙南溫州沿海遭特大海溢,「浮屍蔽川,存者十一」。溫州郡守傳檄要求福建移民補籍,此後幾年大批閩民陸續遷平。這在有關史志、譜牒,墓誌等均有所記載。此外,在平陽本地內,氏族也是遷居頻繁,而經濟繁榮兼南北交通樞紐,時被稱為「新城」錢倉鎮則是世家大族遷居集中目的地。

泗溪林氏遷居前倉鎮

平陽自古是個移民社會,土著人口不多。而陳、林兩大姓是鰲江流域最主要的大姓氏之一,民間俗話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說。陳氏在宋代的老平陽是個名門望族,林氏也同樣興盛發達。這主要表現在南宋平陽的科舉上,陳林兩族中舉進士人員眾多,有所謂氏族「陳林貴盛無比」稱譽。

據南宋平陽籍愛國詩人林景熙在元大德戊申端陽日所作《濟南郡族譜舊序》時這樣寫道:「吾始祖仲夫公,於後晉天福間避亂,自閩之長溪徙於平之泗溪。既而昌熾,遂大族。自太祖永年公遷居錢倉,旋遷蓋竹,繼分金竹坑、林坳、林垟、宋埠、花園若干處,振振繩繩,綿綿蜇蜇,其紆金系紫,佩玉揚鑣,工翰墨、精吟詠、效忠良、守節義者,後先相映,代不乏人。舊譜所載,麟麟炳炳,其嘉言懿行,皆可法可則,誠吾子孫百世之至寶也。」作為林氏後代名人,林景熙記載應該所據真實。

林氏原居住在平陽縣歸仁鄉泗溪(今屬泰順縣),後遷居前倉鎮(今平陽縣鰲江鎮錢倉辦事處)。錢倉原作前倉,是浙南一座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名鎮,錢倉古鎮,始於晉,盛於宋,宋代錢倉市鎮繁華,據《元豐九域志》(卷五《兩浙路》)載,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溫州有七個鎮:「前倉、耙槽、泥山、柳市、封市、瑞安、永安」。其中平陽有三,而錢倉是為溫州四大名鎮。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一六之七至九)載:熙寧十年(1077)前倉鎮商稅額為1512貫130文,相當於平陽縣場(鎮)商稅額2041貫234文的四分之三(74.08%),可見宋神宗時前倉鎮已經十分繁榮,這也說明,南北宋時期,當時的錢倉鎮已經發展成為平陽南部的經濟中心與南北交通樞紐。

宋代錢倉經濟的繁榮與交通的發達導致人口的大量集聚,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路過此地,也留下諸多墨寶、遺迹與詩歌題詠。而錢倉鳳山摩崖石刻眾多,共四十九條;其中有宋代26條。佔據一半多。氏家大族入遷錢倉導致地方的人文鼎盛,而林氏一族居住錢倉,後其一脈人才輩出,科甲連第,同時也給錢倉優美山水與深厚歷史人文傳統增添上濃重的一筆。

南宋錢倉林氏文風鼎盛

宋代是平陽地區文化最發達的時期,「自宋以後,生齒日繁,文物漸盛,科甲肇興,人才輩出」。而當時林氏更是支派繁衍,文士輩出,成為平陽文風最盛的幾大大家族之一。自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至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的一百九十八年中,林氏家族中文、武進士者達四十三人。其中具有學士銜者十八人,時稱「十八學士」,或兄弟同榜及第,或父子同甲登科,甚至祖孫三、四、五代連續金榜題名。

據林氏家譜記載,僅泗溪遷居錢倉的正奉大夫林永年脈下,就有進士二十九人,濟濟一堂,簪纓相繼。當然這只是家譜一方記載,有所誇大在所難免。下面筆者綜合宋代登科考、地方志、諜譜等綜合有關資料,整理出錢倉宋代林氏一族的文武科舉及蔭補官職的人物系列,資料不全,尚請方家指教。

一代,徙居錢倉始祖 林永年

林永年(1061一1153),字茂生,由平陽泗溪(今屬泰順)徙居錢倉,以子林待聘貴,贈封通直郎、正奉大夫。妻柳氏(1057-1134),莒溪人,善待公婆,孝道典範,欽賜孝婦。林永年夫婦合葬墓位於蒼南藻溪鎮九堡村瑞應寺後,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l31—1162)。是蒼南縣文保單位之一。

二代,文進士一人

林待聘(1089--1152),字少伊,(一作紹伊),平陽錢倉人。政和五年(1115年)文進士。紹興元年由樞密院編修官召試為秘書省校書郎,十一月除司封員外郎。七年四月知處州,九年五月試起居郎,七月為中書舍人,後兼侍游,直學士院。十年十月試給事中,十四年知衢州,十七年知婺州,十八年提舉宮祠,後遭殿中侍御史曹筠彈劾,遂歸故里錢倉。錢倉是吳越王錢弘叔曾宿之地,瀕鰲江倚凰山,勝景如畫,林待聘依岩面江擴其居,前曰「純白」、後曰「覽輝」,樂在其中,而自號「純白居士」。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卒。有內外製十五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綠》卷四五、四九、一一0、一二八、一三0、一三四、一五一、一五六、一五八、一六三。《南宋館閣綠》卷八,《宋史》卷二0八,《藝文志》七,民國《平陽縣誌》卷八七《孝婦柳夫人墓志銘》。

林待問,平陽錢倉人,林永年次子,林待聘二弟,右通直郎,監軍器局。

林待舉,字紹賢,平陽錢倉人,林永年三子,林待聘三弟,林淳厚之父。以子林淳厚貴,贈封大中大夫,右迪功郎,制東安撫使司準備差遣。

三 代:文進士二人

林信厚:字誠叟,錢倉人,林待聘長子。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乙丑劉章榜文進士,授福建南外學教授,終婺州,通判。

林仁厚字定齋,錢倉人,林待聘次子。初以父林待聘蔭補為官,襲蔭授承議郎,遷知興國軍。狀元王十朋推薦其決獄理財之才能,子林克己,武進士。

林禮厚:錢倉人,林待聘三子。蔭補,授嘉興府通判。

林淳厚:( 1143-1223年 ),字季雅,錢倉人。林待舉子,少時聰穎好學篤行,由太學上舍中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文進士,授泰州州學教授,差充南外宗學教授,改奉議朗,知隨州,擢房州判.知漢陽軍、德安府,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致仕歸里。於錢倉寺前建冀廢堂以居,辟園日「老圃」游息以樂。嘉定十六年卒,享年八十有三。父林待舉,右迪功郎;子林斐,文進士,知麗水,擢信州守;次子林杲,文進士,三子林綮,武進士。

四 代:文進士四人、武進士三人

林 杲:字昭遠,錢倉人,林淳厚次子。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文進士,知德化縣,通判臨江均,擢江東提刑,知惠州軍、堯州。

林 贊:字君俞,錢倉人,林淳厚從子。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文進士,授寧國府教授,太平縣尉,開封推官,光澤縣令。萬曆《溫州府志》卷一0《選舉志·進士·宋》:「慶元己未曾從龍榜林贊,平(陽)。」

林 斐:字功甫,錢倉人,林淳厚之季子。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文進士,知麗水,後祀麗水名宦嗣,移知廣德軍,終信州守。

林 綮:字稚翰,錢倉人,林淳厚三子。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武進士,知蘄春縣;會虜入寇,守御死難。

林克己:字中正,錢倉人,林仁厚之子,林待聘之孫。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武進士,新建令。長子林夢麟,崇渾、莆田令;次子林夢傅,武進士。

林 普:又名林潔已,字與之,錢倉人,林待聘之孫,林信厚之子。宋舉神童科。文進士,以祖林待聘蔭補官建章主簿,遷德興令,改歙縣令,簽書武安軍判,知潭州、萬州:吳曦叛,他捍禦,擢成都府參議,知嘉興府,提點刑獄,知饒州,改南劍州提學、知府,郡人德之。

林 演:字叔開,錢倉人,林待問孫。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武進士,授鄞縣尉,監新橋酒稅,知建康、溧陽縣,大理寺薄兼丞,知德安府、台州,湖北提舉,終贈朝散大夫。《宋代路分長官通考》提舉荊湖北路常平等事載,端平元年甲午(1234)丙申(1236):林演,《平齋集》卷二0《林演提舉湖北路常平茶鹽公事制》,端平元年制。(泰順縣誌載,登科考無載)。

五 代:文進士一人、武進士一人

林夢麟:字百之,錢倉人,林克己長子,林仁厚之孫,林待聘曾孫,以父林克己為官,襲蔭授漳州司戶,光澤縣丞,崇澤令,莆田令,寬追逮得民心,後遷湖南常平干官,江陰軍簽判,嘉興府通判,提轄左藏東庫。

林夢傅:字肖岩,錢倉人,林克己次子,林仁厚之孫,林待聘曾孫,宋理宗淳祐元年辛丑(1241)武進士。兩浙造船場文林郎,漕運司運干。

林仲黯:字世融,錢倉人,林杲次子。奉議郎,授北廳通判,(譜載為寶慶丙戌榜武進士,宋登科考無載)。

林叔羔:錢倉人,林淳厚之孫,林綮之子。將仕郎,知惠州(瑞安志載為【薦辟、薦舉】宋登科考無載)。

林夢悅:錢倉人,林淳厚之孫。兩浙都鹽運使運干。

林 棟:(1210~1251),字國輔,又字與守。錢倉人,林待問曾孫。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考入太學。成績優異,升入上舍。淳祐十年,因遣散太學生歸鄉應試,遂鬱郁返家。次年患病,不治而死。(宋代人物辭典上)

林仲默:字世通,錢倉人,林杲長子。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文進士(泰順縣誌載,登科考無載),授朝散郎,莆田令,大理寺評事。

輩分無考三人:文進士一人,武進士二人

林師程:字君增,平陽錢倉人。開慶元年(1259)武進士。累遷知化州。弘治《溫州府志》卷一三《人物·科第·武科》:「開慶己未,林師程。知化州。平陽人。」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九《選舉·宋右榜進士》:「開慶年 林師程,平陽人。知化州。泰順志載其由泗溪遷居錢倉,當為錢倉人。

林師軻,平陽錢倉人。開慶元年(1259)武進士。 弘治《溫州府志》卷一三《人物·科第·武科》:「開慶己未林師軻,平陽人。」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九《選舉·宋右榜進士》:「開慶年林師軻,平陽人。」泰順志載林師程其由泗溪遷居錢倉,林師軻為林師程兄弟,當為錢倉人。

林夢發:字承之。原《平陽縣誌》載為蓋竹人。宋理宗寶慶五年(1232年)文進士,知靖江府。而據泰順志記載其著有《鳳山記》一卷,鳳山即清華山(今名錢倉山),如此,林夢發當為錢倉人。

結 語

以上考據出錢倉宋代林氏家族人才輩出,這裡只是筆者根據部分文獻史料考據出十五個文武進士與眾多為官人員,由於資料欠缺,尚有諸多遺漏無疑,但這也已經顯示出林氏家族深厚的家學淵源與學術傳統,特別是林待聘一脈五代進士,世所罕見,這是一個忠孝仁義,道德文章、詩書傳家、簪纓相繼大家族。

作為一個千年歷史文化名鎮,錢倉擁有足夠驕傲的深厚人文歷史資本,名鎮、名山、名人。黃友、蔡照、林待聘、林淳厚、林斐、史伯璇等、地靈人傑,人傑地靈,只有先有人傑,而後才能地靈,這是千年錢倉古鎮巨大的無形文化資產和資源,這是地方的驕傲。地方的歷史創造者主體是人,因為有了名人的延續與存在,這個地方才有了靈魂。歷史文化名人就是錢倉古鎮的精神遺產與精神動力,而林氏家族眾多文武進士為千年歷史文化古鎮錢倉增添上了濃重的大書特寫一筆.....

---------------------------------------------------------

參考文獻:

1、《宋代登科總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2、《平陽縣誌》隆慶、乾隆、民國版

3、《浙南閩東林氏簡史》,1997年

4、《宋人傅記資料索引補編》(八畫]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

5、《比干文化與比干後裔》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6、《泰順縣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浙江泰順歷史文化的國際考察與研究》齊魯書社,2009年

8、《宋代路分長官通考》(下冊),巴蜀書社,2003年

9、《宋代人物辭典》河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人家 的精彩文章:

TAG:光明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