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了這項技術,平台的兄弟們可以和陸地人員開視頻會議了!

有了這項技術,平台的兄弟們可以和陸地人員開視頻會議了!

相隔近300公里

海陸兩地員工視頻通話?

在南海距離陸地最遠的平台?

我聽說,距離陸地較遠的海上平台手機沒信號,通話全靠衛星電話?

你還不知道吧,中國海油超遠距離微波通訊已基本覆蓋南海各油氣田!

中國海油融合通訊網鋪向海洋深處

1月4日上午

在白雲天然氣作業公司生產早會上

荔灣3-1平台員工通過視頻連線參會

畫面清晰、語音流暢

相隔近300公里的海陸兩地員工

猶如面對面交流

自此

我國南海距離陸地最遠的平台

也搭上了「高速通訊」這班列車

除流花油田的兩個浮式設施外

超遠距離微波通訊

已覆蓋南海各油氣田

目前

中國海油已建成一套

較為完善的、高效的

海陸網路通訊體系

將國內領先的近海融合通訊網

與物聯網鋪向了海洋深處

「全海域進入微波通訊時代」

海陸通訊有多難?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油信科)生產安全部經理施建衡告訴記者,茫茫大海上不通光纜,也無法建設移動通信基站。以往,我國海上油氣田對外通信主要依靠國際海事衛星電話,然而衛星通信低速率、高延時的缺點,一直制約著海上油氣田信息化發展。

自2005年起,渤海油田和南海西部油田在離岸50公里內的幾個平台率先嘗試微波通訊技術,海陸通訊帶寬由「千級」一步邁進「兆級」,部分近岸平台通訊帶寬達到10兆以上。微波通訊使用電磁波傳播信號,鏈路質量高,且相比衛星通訊單位帶寬通訊成本大幅下降。此後,中國海油相繼建成環渤海灣微波網、環海南島微波網,渤海油田和南海西部油田率先進入高速通訊時代。

「微波通訊屬於視距通訊,受地球曲率影響,每隔50公里左右就需設置中繼站作為電磁波放大、轉發的『跳板』。」施建衡介紹,南海東部海域距陸地最近的海上設施約120多公里,而最遠的荔灣3-1、番禺30-1等平台離岸達260公里,電磁波跨越超遠距離山海阻隔,需突破更多的技術瓶頸。

通訊工程師歷時半年,深入深圳、珠海、汕尾等地的十多處海島與高山,進行實地考察和鏈路計算,尋找微波基站的最佳選址。2012年3月,珠海北尖島一座45米高的鐵塔拔地而起,微波信號飛躍92公里,成功被西江23-1平台捕獲,超遠距離微波測試在南海東部海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後,海油信科通過各海上平台中轉,先後將惠州油田、陸豐油田、恩平油田等油田群接入微波通訊系統。2017年12月,荔灣3-1、番禺34-1等深水天然氣生產設施也進入了微波通訊新時代。

「助力中國海油打造「智慧油田」」

解普通微波通訊難題後,海油信科又開發了遠程散射通訊技術,依託高空對流層的無源轉發實現超視距通訊,並在南海東部番禺油田建成第一條對流層散射通訊鏈路。從外伶仃島到番禺4-2A平台,散射鏈路的通訊距離達153公里,創下中國海油海陸單跳散射通訊傳輸距離最長的紀錄。

海油信科總經理高楊表示:「我們已開始建設包括衛星、微波、散射、移動4G、海纜等各類通訊技術的融合通訊網,為中國海油寬窄帶物聯網的發展奠定了網路基礎。」

目前,由4個衛星地面主站、128個海陸衛星端站組成的衛星通訊系統,仍為遍布四海的海上設施提供定製化服務,但衛星通訊帶寬在海上總通訊帶寬的佔比已下降至7%。

2017年年中,歧口18-1平台完成移動4G宏基站安裝,海陸4G通訊試運行成功,海上油田具備了4G網路覆蓋的技術條件。Ka頻段寬頻衛星通訊也完成海上測試,商業落地指日可待。海油信科與國內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設海底觀測網,更能大幅提升海陸通訊能力和海底數據觀測能力。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融合現代感測、高帶寬網路通訊、雲通訊等信息技術,以實現海洋數據的承載與交互,助力中國海油打造『智慧油田』。」高楊說。

文字|牟銀滔 唐星亮 劉巧巧

圖片|海油信科提供

編輯|靳建剛 石文博

監製|趙丹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海油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海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