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這些人,我們的智慧終究不過是大腦里幾縷羸弱的電流

沒有這些人,我們的智慧終究不過是大腦里幾縷羸弱的電流

2017,一年又過去了,我們這群小小的碳基生物又繞著太陽轉了一圈,揮一揮衣袖,似乎不帶走一片雲彩。然而,若是真地仔細想想,值得我們銘記的,值得我們驕傲的,值得我們侃一侃聊一聊的,還有不少呢。

世界大事記

2017年4月27日,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人造子宮」,未來有望用於提高早產嬰兒的存活率。目前,科學家已經用羊羔對這一設備成功進行了測試。在未來3到5年內,人工子宮或許就能在病危嬰兒身上進行試驗。

人造子宮」中發育著的羔羊。(Nature Communications/圖)

科學家表示,開發這一「外子宮支持設備」並不是為了取代懷孕過程,而僅僅是為早產的嬰兒提供安全的發育環境。

傳統的早產兒保溫箱不同,這個仿生系統試圖複製出子宮的內部環境。

在該系統中,嬰兒浸潤在一種類似羊水的液體中,並通過臍帶進行呼吸,就像在母親的子宮裡一樣。在傳統的保溫箱中,嬰兒需要通過自身未發育完全的肺進行呼吸,而肺部感染正是早產嬰兒面臨的常見問題,也是主要的死因。

新開發的這種系統有望避免這一問題。此外,相比保溫箱,新系統的液體環境也更容易維持無菌條件。

我的想法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曾經一篇關於印度大學生的報道。幾名印度大學生,學習時了解到印度早產兒由於家庭條件,出生後得不到合格的醫療護理,常常感染疾病,以致夭折死亡。

於是他們合夥開辦了一個課題,花了兩年多時間,研發並量產出了一種成本低廉、利用光能的實用保溫箱,無償送給印度偏遠鄉村等貧困地區。

許多新生兒的生命得以挽回。他們的事迹讓我又激動又感動,並使我堅信:

科學的最終意義永遠在於造福社會。

如今,科學家們經過努力,把生命的紐帶進一步加強,而這種突破著實令人欣慰!抽象地說,它是崇高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在我看來不是憑藉天資推導出別人推不出的方程,也不是想出一個解釋複雜現象的艱深理論——不!這些都不夠!——它是通過已學的,看到實際的;運用已學的,做出實用的。

人造子宮的理念在很多年前就被提出,它的種種機理也被人們分析的清清楚楚,就像是一具被啃乾淨了的屍體,追求突破與創新的人無需再多看兩眼了。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堅持把理念轉變為實際,勤勤勉勉的科學工作者才令人感動呀。

沒有這些人,我們的智慧終究不過是大腦里幾縷羸弱的電流。

向這個突破和這些人致敬,世界將因此更美好。

中國大事記

近日,國內領先的實名醫生平台醫聯聯合艾瑞諮詢共同發布了《2017年中國醫生生存現狀調研報告》。

工作壓力

報告指出,有超過50%受訪醫生表示自己平均每周工作在60小時以上,其中有接近25%的醫生平均每周工作80小時以上,另外,更有43.5%的受訪醫生表示自己平均每月在醫院留宿8次左右,超八成受訪醫生有睡眠問題,尤其是熬夜和失眠。

健康問題

報告還指出,醫生常患有因過勞導致的疾病,如由長期飲食不規律導致的腸胃炎;長時間伏案或手術工作導致肩頸炎、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因精神壓力導致的偏頭痛、抑鬱症等疾病。精神高度緊張或過度焦慮往往會引起心腦血管堵塞,也是猝死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醫生的工作時間不規律也導致了醫生沒有固定的三餐時間,僅有16.6%的醫生認為自己可以規律飲食。除了飲食不規律之外,很多醫生也缺少運動。

近七成醫生認為工作和學習佔據了大部分時間,是導致他們缺少運動的原因。

醫患糾紛

報告指出,門診醫生平均每3分鐘接診一個患者,住院醫生每人負責2-3倍量的病人,忙到沒時間吃飯和上廁所。

長期超負荷接診、繁重的工作量經常使醫生有難以顧全病人感受的時候,在傳播引導下為醫生打上了態度差的烙印。

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下,網路信息豐富,患者及家屬很容易陷入「百度成醫」的誤區中。患者家屬對患者病情的焦慮,加之缺少科學性的醫療常識,很容易形成對醫生診療行為的誤解。有時醫生為患者著想的行為,最後被當做了醫患糾紛的說辭。

我的想法

由於我的媽媽是一名護士,經常給我講他在醫院裡遇到的醫鬧事件,我對此就一直比較在意,比較敏感。在我的印象中,醫患關係的激化似乎是四五年前開始的,最近愈演愈烈,已經成為國民最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發展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醫生人數的短缺、醫治過程中言語的把握。

如今,醫生人數的短缺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畢竟中國人口泱泱十幾億,而規範化培訓住院醫師不到50萬名。

這個數據著實令人震驚而無奈,也許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大對醫療專業人才的培養,並利用互聯網技術,使醫生能在線診斷老百姓的小疾小病,緩解壓力。

人才的培養需要新青年不斷的努力,所以說,國家的發展在於我們;倘若因為國家強盛而憊懶了,社會的弊病就會逐漸放大。因此,我們肩負的使命長在。話說回來,我認為醫生的稀缺直接加重了醫生的職業負擔:一個兒科醫生對應4000名兒童,常常從早到晚不換班地工作;外科手術醫師也經常需要夜裡緊急搶救病人。

醫生這個行業,乾的活最多,收穫的感激卻並非前列,真是諷刺。這好比那《葯》里的血饅頭買賣,為我們服務的人反而成為一些人謾罵的對象,甚至被給予身體上的攻擊:從1919到2017,歷史是否真的發展了?現狀令人不敢點頭稱是。

提高醫生人數是根本的解決方法,而把握醫診時的言語則是最有效的途徑。媽媽經常跟我提起有些倚老賣老的患者,對醫生的診斷挑挑揀揀,罵罵咧咧,還揚言要告到投訴部去。她對此見慣了,總是好言相勸;而有些年輕醫生脾氣急,說話的語氣也尖銳起來,最後演變為激烈的衝突。「分寸」二字此刻就顯得無比重要。

作為醫生,醫德是必修課。

何為醫德?我粗略地把它理解為把救治患者當做第一目標,同時秉承不急不躁、不慕金銀的出診態度。

有些病人受「百度醫生」的影響,對醫生的診斷不滿意,要求更改藥方,氣勢逼人。

如果一個醫生不能在這個時候堅守醫生的原則,僅為了避免衝突而求全患者放棄醫治,他就不是合格的醫生,接受診斷的應當是他。這種做法固然不可取,然而與患者爆發激烈的衝突也不可取。所以,做醫生很難!

不過我認為,即使面對以上的困境,原則不容動搖。

作為患者,理性看待網路上的「知識」,把醫生當做服務者而非花門診前購來的「商品」,會為自己帶來更好的就診體驗。總之,醫患關係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踐行,需要有責任的國民一起努力,使中國更美好。

我的大事記

對我而言,2017年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學會了「摘抄」與「評論」這兩個神奇的技能。

曾經看到一段優美的文字,曾經讀完一本經典的名著,曾經了解到國內外許許多多社會百態、風土人情,都任憑其在腦中只留下點點的淺痕,如飛鴻踏雪泥,不一會兒就忘卻了。

上了高中後,語文老師布置了每周摘抄的作業。起初我還在為此事煩惱,因為翻看各種書總覺得沒有合適的題材;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適的內容,又不知該如何下筆把感想寫的深入有意義,而且每次總是止不住地寫了很多。

想不到,那時以為耗費時光的東西,如今卻給我很大的幫助。不單是積累了議論文的素材,還開拓了眼界,最重要的是鍛煉了批判性思維:使我更敢想也更會想。

2017過去了,摘抄也有了一點的積累,雖說做起來稍稍有點麻煩,但絕對是回報頗豐的一項工作。值得拙筆略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四書房 的精彩文章:

愛生命卻無法活下去的靈魂們,唯一沒能做到的,是回頭尋找內心的安寧

TAG:第四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