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旅行法案」是美國將台灣「籌碼化」的誘餌

「台灣旅行法案」是美國將台灣「籌碼化」的誘餌

嚴語(台灣問題時事評論員)

近日,美國眾議院通過所謂「台灣旅行法案」草案(HR 535),意圖為台美高層「互訪」打開閥門,取消限制,鼓噪應該允許台灣地區領導人、副領導人、行政部門負責人等高層官員訪美。消息傳出後,引發島內綠營媒體一片自嗨,蔡英文當局也是喜不自勝,忙不迭地在第一時間就向美輸誠致謝,叫囂要讓「台美關係更密切」,彷彿這一草案已經獲得通過、明天就可以上路實施似的。但「台灣旅行法案」已經嚴重觸及「一個中國原則」紅線,事實終將證明,這一法案通過的概率基本為零,蔡英文當局和綠營媒體的狂歡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想像而已。

為中美關係發展埋下重大隱患

所謂「台灣旅行法案」雖然近日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但這部法案並非近日才有,而是在最近兩三年中始終存在。2016年9月,美國眾議院「親台勢力」「台灣連線」成員史帝夫?夏波特、布萊德?薛曼及泰德?波伊等人就開始炒作「2016年台灣旅行法案」,要求美國政府與台灣展開所有層級的官員互訪,要求美國總統應該與台灣地區領導人展開面對面的直接會晤。此後,美國參眾兩院雖然不時拋出不同版本的所謂「台灣旅行法案」,但其整體框架都沒有跳脫最初的這一版本。由此可以看出,對於美國「親台勢力」而言,所謂「台灣旅行法案」是他們長期以來一直竭力推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近日眾議院能夠集體通過,不過說明這項工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已,並非特別新鮮的事情。雖然此次「台灣旅行法案」是舊事重提,了無新意,但其所帶來的後續影響卻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台當局與美「親台勢力」裡應外合。美國眾議院能夠拋出「台灣旅行法案」,背後有多種因素作祟,其中既有美國國會意圖對中國大陸打「台灣牌」的戰略衝動,也包括在美「台獨勢力」的強力推動,代表性力量就是「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台灣當局的長期遊說。蔡英文上台後,面對特朗普在對台政策上的變化性和不確定性,尤其重視對美國會的攻關工作,竭力通過邀請「親台」議員訪台並給予免費高規格接待等方式,極力拉攏美國相關議員,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美國國會向行政部門施壓,以進一步提升台美關係。所以,「台灣旅行法案」的炒作,並不完全是美國國會的意志,蔡英文當局也是其重要的幕後黑手。

其次,美國國會意欲打破美台官方交流限制。美國眾議院版的「台灣旅行法案」包含多項內容,主要有允許台灣高層官員包括台灣地區領導人以正式身份而非僅僅以「過境」形式訪問美國,並與美國國務院及國防部官員會面,允許「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任何台灣在美國成立的機構在美國進行正式活動,美國國會成員、聯邦及各州政府官員、台灣高層官員也可以參與其中,而不再受到限制。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台灣旅行法案」的核心意旨就是要恢復美國與台灣的官方交流,打破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的相關限制,而這顯然是與美國 「一中政策」相互抵觸的。根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這就說明美台之間只能維持非官方關係。2001年,美國國務院公布對台交往相關細則,設有六項禁令,其中就包括「辦公室主任以上的國防部和國務院官員不得以官方身份前往台灣」等具體內容,這說明美國行政部門一直有意將對台關係限制在民間層面。

再次,中美關係被蒙上沉重陰影。未來美國國會系統一旦要將台美關係往官方關係去突破,就是在自我摧毀美國的「一中政策」,中美關係也將嚴重倒退,面臨空前挑戰。1995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僅以個人身份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就已經引起中美關係軒然大波。未來美國若允許台灣地區領導人正式「訪美」,中美關係勢將會面臨更大的驚濤駭浪。在中美利益相互交織的背景下,美國自身利益必然也會受到強烈衝擊,所以美國炒作「台灣旅行法案」的結果不僅是嚴重違反「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而且對於美國也將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美國行政部門有三大「殺手鐧」

所謂「台灣旅行法案」雖然已經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但未來若想正式成為法律,付諸實踐,依然有多個程序需要完成。首先需要在參議院外委會炮製出一個參議院版本的「台灣旅行法案」,然後提交至整個參議院進行集體表決。參議院通過後,參眾兩院則需要進行協商,將雙方各自版本中衝突或者不一致的內容進行相互比對調適,確保最後推出一個雙方協調一致的、共同可以接受的版本,然後再由參眾兩院分別通過。而這所有環節如果不能在本屆國會(第115屆)中完成的話,等到下一屆國會時,所有事情需要推倒重來,還得再從眾議院外委會亞太事務小組重新開始。所以從整體來看,所謂「台灣旅行法案」要想獲得正式通過,程序異常複雜,最後通過的概率微乎其微。

未來即使在本屆或下一屆國會中,參眾兩院可以集體通過「台灣旅行法案」,但仍然需要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但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變數。

首先是美國總統有可能會動用否決權。美國議員往往只需要對本選區的選民負責即可,對國際事務所知甚少,他們對於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了解有限,因而往往容易被台灣當局所遊說。但與國會相比,行政部門往往更加理性,更具有國際視野,因而對於台灣問題的了解也更為深入。

特朗普在經歷了最初與蔡英文通話、準備拿「一中政策」進行交易等一系列極富爭議的鬧劇事件之後,已經逐步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並且公開承諾表示將會恪守「一中政策」。而「台灣旅行法案」明顯是踐踏了美國的「一中政策」,並不符合美國的整體利益,因而未來即使美國國會將「台灣旅行法案」送至特朗普案頭,特朗普也有可能會動用否決權,將之徹底否決,也有可能會將之束之高閣,既不簽署也不否決,而讓其自然失效。

其次是即使簽署也會做出排除性聲明。2017年底,在國會的強大壓力下,特朗普簽署了包含涉台內容的「2018國防授權法案」。但這部法案中包含了多項極其敏感的涉台內容,如美國應該將對台軍售常態化,應該邀請台灣參與「紅旗」聯合軍演,應該考慮美台海軍艦艇互訪的適當性與可行性等等。所有這些顯然都是對中美關係的嚴重挑釁,特朗普也正是看到了這種潛在的危害性,因而在簽署「2018國防授權法案」的當日,就緊急發出排除性聲明,表示如何處理對台關係是總統的職責所在,絲毫不會受到國會的壓力,言外之意就是對於國會中強行要求通過的涉台內容,他並不完全認可。特朗普此舉就是要告訴外界,他簽署「2018國防授權法案」是著眼於這部法案整體,但並不表示他就同意其中的所有細節,他對相關涉台等內容作出排除性聲明,就是為了說明自己不會被這部法律所綁縛手腳。

對於所謂「台灣旅行法案」,特朗普也有可能會採取相同的策略。那就是如果參眾兩院都是高票通過的話,迫於國會的巨大壓力,特朗普有可能會被迫簽署,但與此同時他也會作出排除性聲明,表示在對外關係上總統享有絕對的權威,不容國會對其指手畫腳,這就等於在實質上否定了這部法案的效力。

再次是拒絕落實。早在奧巴馬時期的「2017年國防授權法案」中,美國國會「親台勢力」就強行塞入了要求提升美台高層軍事人員往來層級的敏感內容,但無論是奧巴馬政府還是目前的特朗普政府,都沒有執行這項條款。一項法律即使獲得通過,但如果行政部門拒絕執行的話,無疑也只是「廢紙一張」,毫無法律意義可言。

未來退一萬步講,即使特朗普簽署了所謂「台灣旅行法案」,同時也沒有做出排除性聲明,但他依然可以通過不執行的方式默默地抵制這部法律的效力,讓其不再生效。畢竟,國會在制定所謂「台灣旅行法案」中的相關內容時,都已經明確標明這只是反映了「國會的意識」,它對總統並沒有法律約束力和強制力,並不是要求總統必須執行,因而總統完全有權不去執行。

結語

美國眾議院通過所謂「台灣旅行法案」後,島內綠營勢力一片歡呼,幾近彈冠相慶,呂秀蓮等深綠分子還稱讚其是「遲來的正義」。但從客觀事實來看,這種歡呼明顯是高興的過早,未來美國真正通過或落實這項法案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因而島內勢力不應誤判現實,誤以為有了美國作為靠山就可以狐假虎威,為所欲為,而應該認清客觀現實,認識到美國炮製任何一項對台政策,其出發點永遠都是美國的國家利益,而絲毫不會顧及台灣的利益。目前美國正在加緊布局其印度太平洋戰略,亟需積累各種籌碼,美國此番拋出「台灣旅行法」,主要目的就是想引誘台灣,把台灣當成美國印太戰略中的一個棋子,把台灣打造成對抗大陸的一個「橋頭堡」,以此來向中國大陸博取更多的利益。台灣若淪為籌碼而不自知,甘當美國「以台制華」馬前卒,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會成為兩隻大象遊戲時腳下被踩死的螞蟻。

美國眾議院通過所謂「台灣旅行法案」,台灣究竟是能夠從中受益,還是無奈受傷,蔡英文當局需要三思。

來源:華夏經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台海網 的精彩文章:

新地葯業產「馬來酸氯苯那敏」被令召回 廈門並未涉及問題原料葯

TAG:福建台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