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印戰爭中國的得與失

中印戰爭中國的得與失

在中印的爭議領土主要是東部的藏南和達旺以及西部的阿克塞欽。中國擁有西部的阿克塞欽,而印度侵佔著東部的藏南和達旺。

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西藏地區)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地區)發起了全面的反擊攻勢。然而,令世人震驚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中國政府在戰場上獲得壓倒性勝利後,當年11月21日卻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並在東線將軍隊撤退至麥克馬洪線以後二十公里,放棄了富饒的藏南和達旺地區,僅僅保留了西線的阿克賽欽地區靠近新藏公路幾十個高海拔據點。

在我軍收回的這些被佔領土中,東段的藏南地區非常富饒,其中達旺地區還是六世達賴喇嘛的誕生地,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其環境和面積和浙江省非常相似,是西藏的江南,完全可以供養大部隊。特別是達旺地區,從印度方向看,此地易守難攻,加之當地居民此前並不認同印度的統治,中國軍隊完全可以長期駐守,而且,其交通運輸並不存在嚴重困難。相比之下,西段的阿克賽欽地處喀喇崑崙山脈一側,高寒缺氧,不適合人類生存,當時完全是無人區,僅有中國在五十年代修築的新(疆)(西)藏公路從此經過。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印度軍隊從來就沒有佔領過阿克賽欽地區,也沒有控制過該公路。印度軍隊只是侵佔了邊境線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數十個高海拔據點。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便很快奪回了這些據點。作為戰爭勝利的一方,除了「勝利」這個虛名之外,幾乎喪失了一切。正如中國軍旅作家金輝在《西藏墨脫的誘惑》一書中所言:「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戰爭,就當時看,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該書出版於1995年)再來看那場戰爭,完全是另一種情況——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

一九七二年印度將藏南佔領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一九八六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完成了并吞這片領土的全部法律程序。

中國從而永遠地失去了富饒的藏南地區,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次戰爭後的最大遺憾。 但是中國在這次中印戰爭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在1840年隨英軍入侵北京、參加火燒圓明園的印軍王牌部隊,第一任軍長正是尼赫魯的心腹考爾將軍,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聲稱要再次打進北京。中印邊境戰爭全面爆發,考爾擔任4軍軍長,下令7旅開往克節朗河作戰,結果剛去幾小時就被解放軍全部消滅。後來考爾不死心帶著一個旅在發起進攻,結果被解放軍54軍全部殲滅。對於堅守西山口戰爭中他還是狂妄自大,不料3個旅被一一擊破。狂妄的考爾最後被中國殲滅5個旅。戰後世界軍事家稱之為:「小刀切黃油的戰爭」。

「我記得高級將領們到我們這裡來,並且給國防部寫信,要這要那……如果我們有遠見,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會是另一種做法……印度從中國入侵中學到了這個世界容不下弱國……我們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這些話是當時的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1963年說的,當時印度剛剛在中國手中嘗到恥辱性的失敗。作為一個一直用自己烏托邦式的眼光看待國際政治的領導人來說,這場失敗猶如醍醐灌頂。1962年邊境戰爭的失敗讓他意識到,在國際政治中,弱國毫無立錐之地。印度官方歷史中這麼形容中印之間的那場邊境戰爭:「1962年的事件也在政治和外交領域產生了顯著變化,帶來了更多的現實主義。」印中戰爭讓印度開了眼,但即使45年之後,印度人依然沒有意識到導致自己失敗的環境和原因。流行的看法是中國背叛了印度的信任,襲擊我們在拉達克(Ladakh)和東北邊境特區(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的防線。

中國在中印戰爭中的退讓並有讓印度感到滿意,被解放軍俘虜的印度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准將也十分感激美國,他在回國後大讚肯尼迪是「大哥」,「印度真正的朋友」,稱中國撤軍是美國果斷出手的結果,從差點崩潰的絕境中拯救了印度。

那麼中國為什麼會撤軍呢?

1、氣候地形原因

綜上所述無論是軍事、經濟或國際因素都不足以使我軍撤退。之所以下令部隊迅速回撤到「麥克馬洪線」以北,是因為只要在山南再耽擱上十天半月,那支久經沙場的精銳之師就會全軍覆沒。軍事鬥爭,是「外行看裝備加上數人頭,內行看的則是後勤、後勤、後勤」。在決定打1962年那一仗的北京香山會議上,周恩來特別囑咐的就是「一定要把後勤搞好,絕不能再象朝鮮戰爭那樣由於後勤的因素增加部隊的傷亡」。在綿延的青藏高原與巍峨的喜馬拉雅山上能保證大兵團作戰的後勤支持,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奇蹟。印度洋暖濕氣流沿山而上,冬季大雪封山, 夏天暴雨傾盆。我軍進入麥線以南作戰, 一年裡八至十個月沒有可靠的後勤,唯一的空當就是秋天那短短兩個月。事實上,1962年的那場戰爭從發動到結束也就是不過兩個月,中國軍隊最充分地利用了西藏自然條件留下的那個寶貴的唯一的窗口。然而,前線雪片般傳來的捷報卻並不能改變山南的地理條件。西藏高不可攀的「天」才是我軍最大的敵人,才是真正不可逾越的障礙。只要一過11月,鋪天蓋地的大雪就將切斷18軍在藏南的後路,使剛剛見證了我軍輝煌勝利的藏南變成變成一片軍事死地。

2、戰場後勤燃料原因

殘酷的事實是,中國還真的沒有打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燃料,這就是擺在中國領導人面前的現實。當時北京的公共汽車都背著一個大氣包,有的公共汽車後面背著個爐子,燒木炭驅動發動機。汽油和燃料全部運往了東南沿海前線,而且還少的可憐。沒有人賣給我們油。戰爭需要燃料。後來的事誰都知道了,英國有個軍事家說,中國軍隊像熱刀子切黃油一樣解決了印度軍隊,中國軍隊大獲全勝!問題是,中國那點燃料也在戰爭勝利後幾乎耗幹了最後一滴。戰爭期間,千百個運輸兵犧牲在蜿蜒的川藏公路上,幾百台墜下懸崖的車輛在燃燒。這些車輛三分之二裝著上山要消耗的油料,只有三分之一是前線急需的物資。離戰區還有幾百公里就不通車了,上萬頭氂牛慢吞吞的走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

當時西藏已經進入冬季,而且快要大雪封山,屆時將無法補給物資,十幾萬部隊將無法保存,所以毛澤東只能作出撤兵二十公里的決定,導致藏南落入敵手。同時也為了更好地與印度進行戰後和平談判創造條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