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傅擁軍的《沒什麼意思》,到底是幾個意思?

傅擁軍的《沒什麼意思》,到底是幾個意思?

結識傅擁軍,源於今日頭條。在正常的幾次回復後,我有幸成為他73名關注者的其中之一。

2017年7月30日,得知他來湖北襄陽講課,我也就這麼去了。直到聽完課臨行前,我才告訴他:我就是被他「關注」的頭條號那個人。

他話不多,很低調很隨和。說實話,現在的名人很少互訪、點贊、回復。說實話,人一到高高在上的地步,也就沒什麼意思了。說實話,如果一直把自己當成熱捧的中心,其實也就衰竭了。他的低調、隨和來自有一顆「邊緣」的心。

傅擁軍#沒什麼意思#

#沒什麼意思#是把作品當做一個話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沒什麼意思#為什麼不用書名號,它應該是這樣的——《沒什麼意思》。經常上微博的人都知道,@是提醒一個人收看,#是一個話題。#沒什麼意思#的第一個意思,就是歡迎大家來討論這個話題。

一個荷賽獲獎者,沒有將自己的攝影「作品」高高掛起讓人仰視,而是以#話題#的形式讓眾人去評說,哪怕是非議,這勇氣實在讓人敬佩!

不過,恰恰就是這種讓你公開的議論,形成了一種對話關係,使得#沒什麼意思#通過受眾群體的互動,脫離了霸語權。這也是對大家的一種尊重!

傅擁軍#沒什麼意思#

美學的一元化統領下,一種「絕對的意義」在滋生

「你這個拍的不好看」、「畫面中裸背的男人,要是一個美女就更好了」、「還可以拍的更美一些」、「沒有構圖嗎?」、「這拍的是什麼啊?」……在不理解和質疑中,大家這樣評說著。

大眾心目中的攝影,就是要美、好看。哪怕是再凄慘的結局,也一定要經得起美的審視。這種美的一元化統領,排斥了其他任何的可能,由此衍生出 「絕對的意義」。

將攝影劃為美學範疇由來已久,這種預設的「給定」,也引領著更多的大眾無法回頭。且不說美學,哲學上對「對給定實在論」已有定論。而有關「絕對的意義」也在語言學轉向後,引入了「文本」的世界。意義,在能指與所指之間永不恆定的遷移中,也終將不再絕對。

大眾在「給定的實在」中尋求「絕對的意義」,不過是對穩定且美好生活的期許罷了。但,沒有反思的動力,怎會有美好的生活?

傅擁軍#沒什麼意思#

這不是「亂拍」,這是微觀察下的「譜系學」

一些人以為傅擁軍的部分拍攝是「黑照片」,唱反調、沒有正能量。可仔細觀看他頭條發出的相關圖片,就會發現:他沒有去「宏大敘事」;他的鏡頭很局部、很微觀,屬於「小敘事」。

讀過福柯的都明白,這來自於福柯的「譜系學」。福柯在《兩個講座》中講到:「廢除總體性話語及其等級體系在理論上的特權地位」,建構一些以「冷僻知識和局部記憶的結合」為特殊的、局部的、區域性的知識,以確立冷僻知識和局部記憶的合法性。

#沒什麼意思#對抗的是美學等級體系在攝影理論上的特權地位,來建立自身的微觀察。同時,通過對鄉村、留守兒童的局部觀察,為社會總體性話語提供思考。後現代社會學家利奧塔德曾呼籲,我們應該追求各種「小敘事」,追求差異作為知識合法性的新依據,只有這樣才會「產生思想,即產生新的陳述」。

傅擁軍#沒什麼意思#

是走向同質化?還是走向多元化?

正如後現代主義對「給定實在論」、「相符真理論」、「本質主義」的思考那樣,我們的實在是真的客觀實在?還是話語/文本中描述的實在?一元真理論如果是正確的,怎樣才能去確立它正確理由?本質真的是固定不變的嗎?

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需要理論去佐證。可我們無法用自己生產的理論再去推翻自己的理論。唯一的辦法,就是去產生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理論,最終在理論與實踐中去辨析。

攝影中,太多同質化的現象,也阻礙了攝影的發展。必須要產生新的「現象」、新的「觀點」、新的「思想」,用多元的視野去反思,才能明晰什麼是攝影,什麼是真正的攝影。(圖片來自網路。文章作者:印光輝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成功逆襲-我的減肥之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