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清皇室親貴的生活處境剪影

滿清皇室親貴的生活處境剪影

作者:史遇春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個成語自有其出處故事,不說其出處故事,就其常用的現實意義而言,自古及今,莫不皆然。

滿清主政之後,皇室親貴的生活處境可想而知。

就歷史的細部看,當然,也非全是想像中的樣子。

清人何剛德在其筆記《春明夢錄》卷下的一節中,就簡要地記了那麼幾筆。我感覺,他說的是人間實況。這裡,就寫出來,供讀者一覽。

話說,何剛德有一位福州鄉試、會試榜的同年,名叫鍾傑人(英)。

鍾傑人進入京師之後,先是在戶部任職。他被京察(考核京官的一種制度)的時間比較早,因成績好,升遷外放到湖南嶽州府任職。

鍾傑人本來是福州駐防的隨屬,他的老本家仍然在京師。

鍾傑人到京師任職時,就去老本家那裡認了親族。

鍾傑人屬於旗人,所以,他的老本家自然也是旗人了。

滿清時期,旗人對科舉出身的人都很看重。鍾傑人屬於科舉出身,所以,他的老本家更加看重他,他到京師任職後,與老東家之間的往來很是密切。

鍾傑人的老本家和載瀾是姻親。

載瀾為誰?

載瀾是奕誴的兒子,清德宗光緒帝的堂兄,封輔國將軍,晉輔國公。

奕誴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五個兒子,過繼給了惇恪親王綿愷(清仁宗嘉慶帝的第三個兒子、道光帝的異母弟,生有一子,五歲殤。),封惇勤親王。

因為是鍾傑人老本家姻親的關係,所以,載瀾與鍾傑人之間的來往也不少。

何剛德是鍾傑人的同年,又同在京師,二位同年碰面時,偶然間會遇見載瀾。載瀾見到何剛德之後,便開始拉攏,攀扯交情,又是要清酒,又是要送禮的。

載瀾還很喜歡結交外官。李畲曾由工部捐知府,清廷發放李往江西。載瀾還為了李畲曾,向德曉峰(馨)寫信。德馨曾任江西巡撫。

李畲曾到了江西之後,為了表達謝意,就向載瀾送了一些瓷器。因為這件事情,載瀾曾經對何剛德說:

「李畲曾居然送給我瓷器,未免太見外了吧。」

載瀾的真實意思,倒不是說李畲曾「見外」,而是嫌李贈送的禮品太薄了。

上文提到,鍾傑人工部京察後,升遷外放到湖南嶽州府。眾所周知,外官待遇較為優厚。所以,鍾傑人到岳州任職後,載瀾曾多次向鍾借貸。

載瀾的這種狀況,在當時,並非他一人而已。那個時候的王公,似乎很多人都有窮則思濫的想法和行動。

按照清朝的規制,嚴禁王公與外臣接納。而且,每一位主政者掌權之後,都會諭旨明示這一禁條,防範是極為森嚴的。直到清德宗光緒(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朝中葉,對王公與外臣結交的防範才逐漸鬆弛。其時,像載瀾這樣的王公,不止一個。

鍾傑人還有個親戚惠某。

惠某是庄順皇貴妃的內侄。

庄順皇貴妃,烏雅氏,事清宣宗宣宗帝,為常在,進琳貴人,累進琳貴妃;清文宗咸豐尊為皇考琳貴太妃;清穆宗同治尊為皇祖琳皇貴太妃;同治五年(公元1866),薨,年四十五歲,命王公百官持服一日,謚曰庄順皇貴妃;生有三子,奕譞(醇親王)、奕詒(封為多羅鍾郡王,25歲卒,謚「端」,無子,奉旨以從子(載濤)為嗣。)、奕譓(封孚郡王,後加親王銜,年33歲卒,謚曰敬。);孫子光緒帝載湉;曾孫宣統帝溥儀。

庄順皇貴妃是醇親王奕譞的生母,惠某是醇親王的表弟。

惠某的背景,算是很顯要了吧。

惠某在兵部做筆貼式(清代官名,掌翻譯滿、漢章奏文字等事,設置於京師各部、院,盛京五部,外省將軍、都統、副都統官署,以滿族、蒙古族、漢軍旗人充任,宗人府則專用宗室。)時,剛剛二十歲,為人極為恭順。

筆記作者何剛德曾經問惠某道:

「您也算是皇親國戚了,為何僅僅只做了一個筆貼式啊?」

惠某回答說:

「我與醇親王是至親,與惇王是親戚。但是,醇親王窮,惇王更窮。哪裡比得上恭親王(奕訢),他是軍機大臣,當然會有一些進款啊!」

惠某接著說道:

「我在京師的房子,是租賃的,租金每月十二兩銀子,惇王幫我出五兩、醇王幫我出七兩。剩下的伙食費,他們也會隨意補貼我一些。惇王和醇王現在都沒有實權,我怎麼能不做筆貼式呢?」

後來,筆記作者何剛德閑談之間,又問起同部任職的郎官恩灝:

「惠某是醇親王的表弟,竟然清貧如此!您是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咸豐帝皇后,與慈禧皇太后在同治、光緒兩朝垂簾聽政,前後近二十年。)的內侄,為什麼也一點都不闊綽呢?」

恩灝無奈地說到:

「還是不要說了吧!原本,每年宮中會給我家二千兩銀子的津貼。慈安太后去世(1881年)之後,還繼續給了一二年。後來,法國打仗(1883年法國侵略越南,清廷出兵),慈禧太后說是國用乏絕。像我們這樣的宮中外家(娘家人),原有的津貼,一概停止供給發放了。」

恩灝還說:

「去年,我娶親,宮中給了我二百兩銀子,此外,一絲一毫的光都沒沾到!」

恩灝又說:

「您可能還不知道,每次到了年節,我們還要向宮中送禮。所送的物件,就是鞋子、針線活之類。不過,花錢不多就是了。我們送禮進去,宮中也會以餑餑等物答謝。要緊的是,往還之間,需要太監傳遞,每次還要給太監四兩銀子的賞錢。」

筆記作者何剛德與鍾傑人往來十分密切,所以,對王公們的情況頗有所知。

看來,天下事也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的。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只看大略,不察細節,所以,在他們那裡,就少了很多真實與意趣。

(全文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境心影錄 的精彩文章:

清代科舉考試閱卷嚴肅嗎?清人筆記中的科考軼聞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