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玉米成為中國第一大主糧,甘薯卻是餐桌上的小配角?

為什麼玉米成為中國第一大主糧,甘薯卻是餐桌上的小配角?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2358 億斤,其中玉米達4318億斤,佔據了糧食總產三分之一強。而稻穀由幾年前的第一大主糧位置屈尊第二(4171億斤),小麥則相應滑落至探花(2595億斤)。這就是目前中國糧食的最基本格局。

玉米搶坐頭號交椅不是2017年才發生的,而是在2012年。伴隨人們對肉、蛋、奶消費的持續調整增長,以及工業化、燃料化用途,玉米由早年間人們餐桌配角搖身一變成了「金餑餑」。作為養殖業提供基本能量來源和上千種工業用途的原料來源,玉米在中國首次迎來黃金髮展期。

巨大的市場需求甚至刺激了大量進口。由於美國、巴西等國的玉米質優價低,中國進口關稅門檻又低,近年來玉米進口猛增,導致「三量齊增」的怪現象:產量增、庫存增、進口增。中國農民大量種植(甚至越區種植、不顧水土資源條件盲目擴張)玉米,國家出於保護農民利益採取保護價收購政策、從而導致庫存猛漲(到現在還在消化庫存),而進口玉米數量也同步增長。

在玉米產量高速擴張的同時,甘薯境遇卻天壤之別:2017年,儘管玉米種植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調減了產量,仍然是中國產量最多的糧食品種。而除去玉米、稻穀和小麥之外,被國家統計局列為「其他糧食作物」的,總共才1274億斤。這其中最主要的還不是甘薯,而是馬鈴薯。此外,「其他糧食作物」還有穀子、高粱、大麥、燕麥等穀物,以及大豆等各種豆類。

大體上,現在甘薯種植面積已經降到半個世紀前的三分之一。但由於單位產量提升較大,總產量還基本保持相當,只是「一季甘薯半年糧」的風光不再重現了。

從甘薯受到的「待遇」來看,在《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中,甘薯是非主要農作物。在《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發展燃料乙醇挑大樑的是木薯、甜高粱秸稈——儘管單位面積甘薯生產燃料乙醇的效率更高。在《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中,被一些市場人士寄希望於「第四種主糧」的馬鈴薯迎來主食化產業開發熱潮,而甘薯卻基本沒有提及。甚至在近兩年國家開展的脫貧攻堅戰中,甘薯也不是扶貧的主要產業。

為什麼甘薯要和玉米作比較?大體上有這幾點共同之處:

1、同樣是400多年前從美洲傳入中國,此後在中國的發展境遇差不多。都是作為產量高、好管理、種植地域廣的作物,深受貧苦農民歡迎。與其類似的,還有馬鈴薯。

2、都具有澱粉含量高、飼用和工業用途廣的特點。過去許多農村慣釀「苞谷酒」、「紅苕酒」,就是因為玉米和甘薯都具有高澱粉特性,而且「口感粗劣」、「勁兒大」,某種程度上可能也說明後來玉米用做工業乙醇、做燃料的潛質。

3、種植區域都很廣泛。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玉米和甘薯與水稻、小麥這兩大傳統口糧的配合默契——幾百年來輪作制度的調整,使得外來力量和本土物種相得益彰。而在水稻、小麥不適宜種植的山區以及更瘠薄的土地上,玉米和甘薯更是找到了自身的發展新空間。在糧食緊缺年代,甘薯是度過災荒的救命作物。

那麼回過頭來看,同是漂洋過海遠道而來、曾經貧苦農民賴以為生的食品,為什麼甘薯沒有在人們飲食結構改善、消費升級的新階段,像玉米那樣找到新出路?為什麼沒有在食品工業和能源工業大發展的新潮流中,像玉米甚至馬鈴薯那樣迎來大發展?

甘薯的境地,並不只是在中國所獨有,全世界來看,以甘薯為主食的人群也並不廣泛。說起來,中國其實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2016年總產鮮薯7336萬噸左右——但是,鮮薯是要扣除水分才能計入糧食產量的。按照國家統計局口徑,5斤鮮薯折1斤糧食,算下來則不到300億斤,不及玉米一個零頭。

其實說起來,和玉米一樣,甘薯也同時具備糧食、工業和能源原料功能,有學者甚至認為甘薯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作物」、「發展生物質能源潛力最大的作物」,同時是重要的加工業原料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佳食品。之所以如今境遇不佳,也許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產業各鏈條發展剛起步,不成熟。如在種苗繁育方面,缺乏大型種薯種苗供應企業,種薯種苗供應層次不齊,市場混亂,盲目長途調運種薯種苗,導致病蟲害危害風險增加;在機械化方面,發展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據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調查,勞動力成本已佔甘薯種植業成本的一半,個別地區反映,僅人工採收的勞務費就占甘薯售價的1/4。

二是研發力量不足。據一位長期參加和主持國家甘薯科技攻關項目的業內專家介紹,以國家投資強度最大的「十一五」為例,全國十三個單位五年總計投資180萬元,每一單位年均不足三萬元。由於國家對甘薯的投資力度很小,加上甘薯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純屬公益性,從事甘薯科研的科技人員工作條件差待遇低,多數單位科研萎縮。

三是自身特性。與玉米相比,甘薯不能像收穫籽粒那樣晒乾或烘乾保存,貯藏成本較高。爛窖率高也導致周年供應難以保證,這對工廠穩定生產加工是個致病的限制。在抗地下害蟲、抗貯藏病害能力、耐貯藏性方面都需較大提升。

四是品質提升沒能趕上功能變化。甘薯以往是作為糧食的,在水稻和小麥生產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的當年,甘薯的地位相當牢固。但隨著雜交稻推廣、小麥中低產田和鹽鹼地改造以及各處育種技術的持續提升,糧食安全係數尤其是口糧安全得到了極大保障,從而使甘薯地位一落千丈。

在人們越吃嘴巴越「刁」的今天,只有更好吃、更營養才能抓住人們的胃。澱粉、糖分、胡蘿蔔素、蛋白質、纖維素、花青素等營養物質,以及適口性、加工適宜性等,應當成為甘薯業界關注的焦點,而不要再盯著一味提高產量了。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

結論:也許甘薯沒必要和玉米比產量的多少。如今的甘薯是一種妥妥的經濟作物,應當把高效益和高品質作為主要追求目標更大發力鮮食甘薯,在食物多元化的今天,牢牢佔據人們餐桌一角就夠了。不用考慮做澱粉、做飼料,更不用考慮在人多地少的中國用甘薯做燃料乙醇。

約會、賜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食分子 的精彩文章:

黃梁有夢,一夢千年

TAG:知食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