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發熱是傷口感染了嗎?還有什麼可能?
手術後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就是外科手術熱,又稱外科熱或吸收熱 。多在手術當天或第2天出現,2-4天後恢復正常,體溫通常不超過38.5℃。「問上醫」用美國家庭醫生的智庫為您介紹。
外科手術熱的發生機制
外科手術熱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手術大小和損傷的程度有關。
其機理是人體遭受嚴重創傷或手術後誘發一系列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反應和代謝改變,出現皮膚的血管收縮和代謝亢進,過度產熱和氧消耗增加。
此外,損傷區血液成分及其他組織的分解產物吸收亦引起發熱,即「吸收熱」。
老人反應較遲鈍,體溫升高不明顯。凡老人術後出現體溫升高1℃以上或一般術後3-4天仍發熱應考慮感染的可能,需仔細查明原因並治療。
外科手術熱的處理方法
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體溫可自行恢復正常。因此若醫生診斷為外科手術熱,則無需過分擔心。
其他術後發熱的可能原因
(1)輸血或輸液反應熱
發熱出現在輸液、輸血過程中(輸液反應有時表現為群發性),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然寒顫、高熱、體溫可達39-40℃,嚴重者出現休克。
① 輸液反應的機制多是由:
輸入液體不合格;
液體內加註藥物質量不合格或配伍不當;
輸液器有質量問題;
輸液環境或操作不當等原因導致外源性致熱源入血激活白細胞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引起發熱。
② 輸血熱為輸血併發症,其主要原因有:
致熱原污染。如蛋白質、細菌代謝產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輸血用具;
免疫反應。患者體內有特異的抗體,如白細胞凝集素、血小板抗體等,對所輸入的白細胞和血小板發生作用,引起發熱,主要出現在反覆輸血或經產婦患者中。
出現上述反應後,應立即停止輸原藥液或血液,更換新液體和新輸液器,並通過治療緩解反應。
(2)藥物熱
藥物熱一般發生在給葯後7-10天,其中以抗生素類最多,其次是結核葯。藥物熱的機制一般認為是藥物引起的延遲性變態反應,抗原抗體複合物被白細胞吞噬,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導致體溫升高。
處理措施為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並根據反應的嚴重程度,適當地停止近期或所有的非必需的疑似藥物。
(3)脫水熱
脫水熱易發生於小兒,多在夏秋季。由於術前禁食、過度出汗而補液不足等原因,患兒出現高熱,煩躁,口渴,尿少而黃等癥狀,補足液體後體溫恢復正常。其發熱機制與小兒相對需水量大及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有關。
處理以預防為主,輕者只需補充足量液體,癥狀即可完全消失。
(4)感冒
在住院期間患者感冒性發熱時有發生,如術後機體防禦力降低,致熱原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多伴有鼻塞、流涕、咽乾等上呼吸道癥狀和頭痛。
應對症治療,如使用退燒藥物,並多喝水。
(5)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術後感染性發熱的另一種常見原因,主要表現為術後3-5天體溫恢復正常後,再度發熱,或體溫升高後持續不退。其發病機制是病原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於白細胞而產生並釋放內源性致熱源,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治療原則包括病因處理和降溫處理。
(6)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引起的發熱多見於老年人,常發生在手術後1-3天。易感染人群包括高齡患者、長期吸煙、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採用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術者。由於術後疼痛影響咳痰,易引發肺不張,繼而感染形成肺炎或肺膿腫。其發熱機制和處理原則與切口感染相似。
(7)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見於留置導尿管、女性或前列腺肥大患者,患者術後全身抵抗力低,尿路梗阻是發病誘因。患者發熱伴有明顯尿頻、尿急與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其發熱機制和處理原則與切口感染相似。
「問上醫」是首個頂尖的用美國家庭醫生智庫為千萬中國人提供權威、專業、一站式精準健康管理服務的智能平台。每個健康解決方案均來自美國家庭醫生智庫,有科學依據。關注問上醫頭條號,更多值得信賴的健康資訊免費看。
外科手術後該如何護理?有健康問題想諮詢專家,點擊文末了解更多。


TAG:問上醫 |